【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同时也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有了更高的审美标准,如何让文化类综艺节目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和其目前遇到的节目内容同质化、节目受众不广泛、节目形式缺乏新意这些困境的表现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当今在融媒体背景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通过技术赋能、热点呈现等方式,以新思路尝试更多新的节目模式与表现手法满足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文化与服务受众的双向需求。
【关键词】融媒体;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32
自201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爆火以来,各种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出圈的节目,如《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节目内容、节目受众、节目形式等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未来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议题。本文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出发,总结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了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适合当前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 文化类综艺节目 的发展轨迹
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类电视节目的演变史,更是中国社会思想变迁、文化需求升级的生动写照。回顾文化类综艺节目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的这六十多年,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萌芽与启蒙阶段。在1961年播出的《文化生活》一般被认为是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起源。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兴起,电视机逐渐成为家庭的一员,文化类综艺节目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以《文化生活》(后更名为《文化园林》)为代表的讲座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科学教育为己任,启蒙思想,传播知识,虽显严肃,却奠定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基石。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兴盛与探索阶段。进入90年代后,文化类综艺节目迎来了全面兴盛。《电视书场》《书坛画苑》《读书时间》等栏目的相继开播,不仅丰富了电视荧屏,更满足了知识分子及广大观众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望。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多侧重于专业性探讨,对普通观众而言略显高冷,亲和力不足。尽管如此,它们依然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映射出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思考与尝试。
此后,文化类综艺节目就进入到了21世纪初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转型与融合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形态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从《开心辞典》的益智趣味到《国宝档案》的故事化呈现,文化类综艺节目逐渐打破传统框架,以更加贴近观众、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赢得观众喜爱。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媒体生态的变革,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此时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保持精英文化气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与大众审美接轨,探索游走于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新路径。
最后,则是新时代以来的回归与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扶持引导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创新。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座、访谈模式,而是将文化与艺术、技术深度融合,创造出《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这些节目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积极挖掘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各个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但却没有了如同《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刚刚推出时破圈的状态及引起全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热度。自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至今,这八年时间里,短视频平台逐渐兴起、传播环境不断变化,这一系列的发展本应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宣传与热点呈现起到很大程度的正面影响,但如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却没有呈现出预想中的全面开花的状态。归根到底,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到了瓶颈期,遇到了发展困境。
2.1 题材有限:节目内容同质化
节目的内容是一个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灵魂所在。但当我们对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近年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剖析,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定义:如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融合了真人秀元素的节目[1]。从这一定义中我们能够得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各大卫视创排文化类综艺节目还需要考虑到这些传统文化是否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播出后收视率能否得到保障等问题。这就导致可利用的传统文化的数量进一步减少。细数目前经常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不外乎汉字、诗词、非遗这几类,而这为数不多的几类适用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统文化,却又成为了多个节目共享的资源。这就导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
除此之外,跟风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同质化现象。比如央视推出的《朗读者》爆火出圈之后,一系列像《非正式会谈》《阅读·阅美》这种与阅读相关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也随之推出。再比如曾引起广泛讨论的《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又有《唐诗风云会》《诗书中华》等同样以诗词作为节目内容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跟风推出。这些节目的出现虽然能够让一类传统文化内容得到更好的介绍与宣传,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获取流量,这就导致节目的质量良莠不齐,而且各个节目的内容之间难免有重叠。也因此观众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极易产生审美疲劳与逆反心理,甚至感觉自己被当成了“韭菜”,成为了这些节目获取流量、赚取利润的工具。观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处境更是有着巨大的危害。
2.2 曲高和寡:节目受众不广泛
长期以来,电视文化节目在题材取向上,是“三多”“三少”,即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少;名人名家多,普通百姓少;琴棋书画多,生活题材少[2]。这也与传统意义上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特点相符合,即“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电视传播为手段,以传播知识为目标[3]”。这也就导致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自带一种教育性与说教性。会将大量的观众从自己的节目受众群体中推出去。首先,教育性这一特点就为节目的观看设立了天然的门槛,只有当受众的文化水平达到了节目无形中设置的阈值,才能够理解到节目的内涵,才能够从这种节目中获得知识与情绪价值。以浙江卫视曾推出的《雅妮专访》《风雅钱塘》等节目为例,这些节目就是典型的高雅文化类综艺节目,但也由于自身受众狭窄而悄然退出了荧屏。而另一方面,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迅速带来放松和愉悦的娱乐节目。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往往需要观众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去品味,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违背了他们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初衷。
2.3 缺乏新意:使受众审美疲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微博、搜狐等各类网络平台涌现出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迅速兴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的媒体环境推进到了融媒体时代。在这种媒体环境下,受众有了更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对于各种娱乐方式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也让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些问题得以暴露。
首先,形式与模式的同质化是制约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市场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形式已经固化,不外乎谈话、问答、竞赛、脱口秀等,即便是这些形式,也往往被反复模仿和套用,缺乏新意。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当观众在多个节目中看到相似的场景和环节时,自然会感到厌倦和乏味,从而失去继续观看的动力。
其次,节目模式的单一和缺乏创新也是导致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不广泛的原因之一。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采用了“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演播室模式,这种模式虽然经典且稳定,但缺乏变化和新鲜感。而且,由于叙事形态单一、访谈场景简单、节目节奏拖沓等问题,使得观众很难与节目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共鸣。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类综艺节目难以引发观众的持续关注。
最后,舞美风格与场景设置的同质化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舞美风格大多以“质朴”为主要格调,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很多节目在细节设计和技术呈现上缺乏创新和突破。当观众看到多个节目都采用相似的舞美风格和场景设置时,自然会感到审美疲劳。
3.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
虽然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到达了自己的瓶颈期,亟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突破困境,但也正是科技的发展给文化类综艺节目带来了突出重围的机会。无论是近些年爆火的电视节目的热点呈现手段,还是AR、VR等能够让人沉浸式体验的新技术,或是融媒体整体化、细分化的传播模式,都能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3.1 技术赋能:以新形式表现新 内容
当文化类综艺节目可选的内容越来越少时,怎样让旧内容与新形式结合,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河南卫视给出了一个答案。2022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元宵奇妙游》,其中的《五星出东方》正是源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又以现代技术,将舞美、灯光、视频、镜头以及先进的数字技术与舞蹈结合起来,又将古典舞蹈的“静谧之美”和现代媒体的“灵动之美”融为一体。《五星出东方》中的“宫殿”“星辰”以及“层层编织的丝线”等元素,都是借用后期制作手段将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徐徐展开,为观众呈现出汉代文化的盛景[4]。此外,AR技术还可被应用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将虚拟场景叠加到实际场景中,创造出跨越时空的视觉效果。比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撒贝宁老师穿越时空与各位先贤对话的那些演绎部分,正适合以AR技术还原曾经的场景,也能让观众体会到当时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节目中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新技术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受众之间建立了新的连接渠道,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比如H5技术,H5技术就是一种高级的网页技术,作为用户日常所看到的那些移动端的动态邀请函、动态名片、小游戏等都是H5网页[5]。H5技术强大的交互性让文化类综艺节目与观众的进一步交流成为了可能。通过H5技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制作节目相关的H5网页,再利用AR技术在节目中生成二维码,从而实现观众与节目的实时互动。
3.2 热点呈现 :热点话题促进自传播
文化类综艺节目风格较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热点呈现“整活”的方式,但也并不妨碍文化类综艺节目吸引观众注意力,制造符合节目调性的热点话题。比如《简牍探中华》就为自己的宣传视频附上了一个词条“原来遗憾可以具象化”,讲述了医者“弓”少年学医却救不了自己心爱的“鹂”这样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这一词条很好地找到了大部分观众的痛点,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了讨论和自传播,让节目以“安利”“种草”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的受众。
此外,文化类综艺节目还可以利用热点事件进行传播。以浙江卫视的《龙耀2024·追光正当燃》为例,该节目在策划阶段就注重结合重大主题进行节目创意和剧目选择,融入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价值。如选择《核桃树之恋》剧目展现核弹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时代背景相呼应。在节目中,作为嘉宾的文化名人、音乐人从“春节礼貌社交指南”“团圆”“旅游”等这些网络热点话题开始,进行文化漫谈,并尝试以这种形式带着观众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获取力量和启发。之后,又采用“穿越”模式打破传统文化节目创作模式,创新设计孔子、李白、诸葛亮等古人“穿越”时空来到当代的场景,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3.3 拓宽思路: 节目模式推陈出新
首先,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尝试跨界融合,借其他领域独有的特点与自身的文化属性融合。比如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与文化元素相结合,通过舞台表演、综艺等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国风超有戏》《花开四季——中国民族舞蹈盛典》等节目,通过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文化类综艺节目还可以尝试融入故事化表达,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展现历史文化的魅力。例如,《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讲述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故事,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最后,文化类综艺节目还可以选取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现象或话题,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来展现文化的力量和温度。例如,《我在岛屿读书》等节目通过讲述作家、读者等普通人的故事,传递出文化的力量和人文关怀。
4. 结束语
文化类综艺节目从最早的传播知识与专业知识探讨,发展到如今的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更有互动性、更有趣味性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这足以证明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不断地探索着更能够被观众所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与节目形式。如今,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由于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发展瓶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向文化类综艺节目投入关注,相信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不久的将来,会以全新的形式再度掀起一股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参考文献:
[1]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5):85-90.
[2]朱爱武,王武荣,关于电视文化类节目\"叫好不叫座\"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6(06):30.
[3]刘晓欣,电视文化节目研究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55-58.
[4]张辉刚,于聪,文化+技术:对双重赋能视域下传统文化类舞蹈节目破圈的再思考[J].中国电视,2022(06):102-106.
[5]胡晓林,马振龙,基于H5技术的微信交互式广告在交互设计方面的\"优势整合\"创新思考[J].包装工程,2016,37(24):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