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策略探析

2024-12-31 00:00:00何佳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20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融媒体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本文探讨了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通过分析语言内容生活化、风格多元化及交流亲切化等特点,揭示了主持人语言在融媒体环境中的强大力量。同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内容无价值、风格不匹配及互动少情感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升文学素养,贴近大众审美及利用表达技巧等策略,旨在增强语言的专业性、独特性和感染性,提升访谈节目的传播效果和观众吸引力。

【关键词】融媒体;访谈节目;播音主持;语言策略

中图分类号:J9"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24

在当今融媒体浪潮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访谈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传播链中的核心角色,正面临艰巨的时代考验。主持人需用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连接起嘉宾与观众,并采用创新的沟通策略,正向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与质量。本文揭示了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优化策略,希望能够引起行业内外对主持人语言能力的重视,共同推动访谈节目在融媒体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1. 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

1.1 语言内容生活化

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信息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态势,大众已由简单的信息接受者,变为积极的探寻者,主动加入到信息的筛选与传播中,展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感、表达欲和高度的互动性。

在信息传播的生态大环境中,访谈节目需要持续精进节目品质,不断深度探索内容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为了进一步激发受众关注话题、讨论问题,访谈节目主持人表达的内容逐渐走向生活化,以贴近大众日常的表达方式,阐述通俗易懂的观点,准确又高效地传播到观众面前,旨在社会范围内激发广泛共鸣与深入探讨,最终让节目在特定领域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1.2 语言风格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呈现大都趋于同质化,其语言风格多受限于特定的节目框架中,难以充分展现个人的特色与魅力。然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审美偏好开始逐渐转向个性化和多元化,那些勇于展现个人魅力的主持人,不仅容易脱颖而出,也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和追捧。这一现象不仅加速了主持人个人品牌形象的构建,还拓展了主持人个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符合当前融媒体环境对主持人差异化发展的预期[1]。

董卿作为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其职业生涯中参与了诸多访谈节目的策划,其中《朗读者》为标志性佳作。在与嘉宾交流的过程中,她用真诚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让观众感受强大的共情能力的同时,还能将她温婉细腻的语言烙印在心间。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也再次彰显了非凡的主持魅力,不仅引领观众欣赏诗词之美,还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引领观众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韵味与情感深度,让国内外的观众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董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都很好地符合了诗词大会的节目定位。

综上,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多元化,既满足了节目内容的需要,又顺应了时代发展。

1.3 语言交流亲切化

在访谈节目中,嘉宾、观众和主持人缺一不可。但传统的访谈模式侧重于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直接交流;而现如今,在融媒体的影响作用下,形式多样的互动工具应运而生,使得观众也能参与到节目中,和主持人及嘉宾进行即时互动[2]。

有些节目利用抖音、B站等热门平台将内容呈现给观众,配合弹幕功能,构建出一个可以实时交流互动的空间;还有些访谈节目会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开设与节目内容相关的话题专区,邀请观众围绕节目内容展开讨论,节目制作团队再根据这些留言,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社群环境。

以鲁豫为例,她通常在节目中以轻松自然的聊天方式与嘉宾交流,引导嘉宾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也会对主持人本身产生一种亲近感。这也得益于鲁豫在社交平台上十分活跃,经常通过微博等平台与观众交流互动,不仅让观众对她更加了解,还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种灵活便捷的互动模式,不仅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更是让访谈节目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2. 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存在的问题

2.1 主持内容无价值

融媒体时代,媒体内部采、编、播流程的一体化,间接要求主持人的文字功底必须扎实深厚。同时,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让传统的节目形态由录播变为直播,这一转变无疑是对主持人专业素质的严峻考验。

在访谈节目现场,主持人刻意拉近与嘉宾以及观众之间的距离,想要营造轻松幽默的节目氛围,采用过度夸张且不合时宜的网络语言,往往适得其反,削弱了节目的专业性。还有主持人在进行个人观点的陈述时缺乏深思熟虑,不仅暴露了其语言基础和文化底蕴的不足,还导致节目内容传递失真,甚至误导观众。更为严重的是,主持人表达欲望过于强烈,在节目中喧宾夺主,甚至逾越职业底线,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过度打探嘉宾隐私,不仅使嘉宾陷入尴尬境地,更是损害了节目的整体品质和口碑。

2.2 主持风格不适配

在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层出不穷,节目风格多元纷呈。主持人作为节目的灵魂人物,要想达到为节目锦上添花的效果,就必须使其个性化的风格与节目整体基调相呼应。如果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与节目整体风格不符,即使专业素养卓越超群,也很难让节目获得佳绩。

针对聚焦于社会热点或政治议题的访谈节目,要想让节目经久不衰,其庄重性与权威性至关重要[3]。若主持人以轻松诙谐之辞贯穿始终,恐将削弱节目的权威氛围。尤其是在深入探讨剖析国家重大政策、触及社会敏感话题的时候,主持人频繁穿插网络热梗、流行语言,非但难以有效引起观众共鸣,甚至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排斥。相反,如果一些偏向娱乐属性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过于拘谨、严肃,缺乏幽默感,则易使节目氛围沉闷,难以让观众产生兴趣。

因此,主持人需具备灵活且精准切换风格的能力,确保与节目基调能够紧密契合,以实现最佳的节目效果。

2.3 主持情感互动少

步入融媒体的新纪元,访谈节目依旧以声画的形式存在。这代表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声音和情态都要足够积极饱满,要想更加有效地吸引观众,就需要再辅以流畅的语言节奏、鲜明的情感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相同的文本内容,在主持人不同的情感表达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要想将节目内容和主旨精准地传达给嘉宾和观众,关键是要把情感和内容充分融合。

不乏有主持人情感表达失当的案例。比如在提到受访嘉宾悲伤的故事时,部分主持人过分追求自己的“专业素养”,展现出不合时宜的微笑;又或是当受访嘉宾洋溢着喜悦之情时,主持人未能及时给予情绪反馈,表现出的是情感的淡漠,既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嘉宾的故事色彩,又无法给予受访者应有的关心与尊重。

诚然,以上情况属于极端个例,但仍有部分主持人在情感表达方面力不从心,以至于影响节目最终的呈现效果。

3. 融媒体时代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策略

3.1 提升文学素养,突出语言专业性

融媒体时代高效的传播形式,不仅加速了资讯的流通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还为访谈节目开拓了丰富多元的人物资源,这无疑为节目的持续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然而,这一转型无疑对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深刻考验着其文化视野的广度与知识底蕴的深度[4]。

为了更好地展现播音专业的语言能力与魅力,主持人在幕后需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

在语音呈现方面,需深谙字词的精准发音,把握住语调的细微区别以及节奏的巧妙运用。同时面对主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语言表达瑕疵或短板,主持人还应具备高度的自我审视反思能力,能够准确察觉出自己的不足并果断采取措施改进,确保主持节目时信息传递准确无误且流畅自然,进一步提升整体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内容构建方面,主持人要拓宽阅读视野,并将其中的内容灵活融入访谈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专业素质,从而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展现出言之有物且言之有理的专业风采。

在节目筹备阶段,主持人应对受访嘉宾的故事背景进行深入地剖析,特别是当面对来自冷门或专业性强领域的嘉宾时,更应充分准备,使复杂晦涩的行业知识得以高效传递,让观众在享受节目观赏性的同时,也能轻松理解并吸收这些专业知识,以确保访谈过程轻松愉快且顺畅。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多关注大众热议的话题,了解社会主流文化动向,从多渠道获取社会热点信息,使自己在访谈中,谈论到的话题始终紧贴民心,保持节目时效性。

综上,要想提升主持人自身的专业能力,主持人需在日常生活中将专业技能不断打磨,将事务积累凝练,方能在节目中展现出专业且有魅力的自己。

3.2 贴近大众审美,培养语言独特性

访谈节目若缺乏鲜明的个性亮点,往往难以俘获观众的心,也无法获得市场广泛认同。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独特魅力,不仅能够反映出个人强大的综合主持能力,更在无形中影响着节目的整体基调和节目质量。正是这份独特性,成为了主持人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也是其迎合融媒体时代流量市场的核心策略[1]。

为实现这一目标,节目主持人应当注重日常素材的积累,并进一步思考与领悟,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节目之中;同时也要注重素材的时效性和贴近性,确保主持语言能够融入时代,让大众接受。

此外,访谈节目正积极顺应融媒体时代的趋势,实施服务化转型策略。从以往单方面向观众传输信息,到如今更加注重从观众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在此过程中,主持人需展现更为亲民的语言风格,让节目内容更加通俗易懂,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有效传播节目主旨。还要尽可能做到跨越年龄界限,统一大众审美,使节目能够吸引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收看,有效拓宽社会正面内容的传播范围,展现出新时代媒体人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贡献。

鉴于访谈节目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主持人还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或主持地域特色鲜明的节目时,可以巧妙融入地方俗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既能展现自身的独特性与亲和力,还能增加观众对主持人和访谈节目的认同感。

主持人也可以在主持过程中融入个人特色,比如,可通过恰当引用展现个人深厚的文化修养;或是结合时下流行元素,增加与年轻观众的交流互动。但在追求个性表达的同时,要注意与节目风格的适配度,确保主次分明,避免过度张扬而造成节目的不良观感。

综上,主持人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自身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与辨识度。播音语言风格的优化,不仅能够树立主持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还能为访谈节目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3.3 运用表达技巧,增强语言感染性

面对各具特色的受访对象及其纷繁复杂的故事背景,主持人应敏锐捕捉语气语调的微妙转换,细腻地调控个人情感,达到情感传递的精准与生动。在遣词造句时,主持人应审慎挑选词汇,避免为营造氛围而过度渲染,导致语言失实。至于节目整体节奏,就需要主持人有灵活应变的能力,根据观众表现出的微妙情绪变化进行及时调整,特别是在为了后续情感做铺垫的关键时刻,要给予观众情绪酝酿的空间,精准捕捉情绪高峰,激发观众内心深刻的情感共鸣[5]。

为使节目更具竞争力和观赏性,主持人应探索更多与时代相契合的新型互动模式。在观众在场的情境下,适时促进台上台下的交流互动,主持人可以将部分问题交由现场观众提出,通过观众和嘉宾的直接对话,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目氛围,让远程观众也可以感同身受。无现场观众的节目,主持人需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的优势,与线上观众进行远程交流互动,积极回应互动,并采纳观众正向的观点和建议,进一步优化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鉴于观众主要通过听觉接收信息,所以强化主持人的语言感染力是提升节目品质的有效途径。

(1)情感与内容的融合。主持人需将个人情感细腻地融入采访素材之中,精准拿捏情感脉络,用艺术性的语言呈现出受访嘉宾的故事,运用声音、语言和节奏微妙的变化,深化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2)个人与内容的融合。这不仅要求主持人持续精进个人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实现情感与内容的完美融合。还要求主持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此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可和信任,增强个人影响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节目传播力。

4. 结束语

置身融媒体时代的洪流之中,广播电视媒体历经数次更新迭代。作为访谈节目主持人,在展现多种多样语言风格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要求访谈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独特的个人魅力,更应在语言表达策略上不断探索,力求创新,以更加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融媒体时代的风貌,在塑造个人品牌的同时,推动访谈节目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慧萍.媒体融合下播音主持语言风格优化策略[J].中国报业,2023(04):114-115.

[2]康希迪.融媒体时代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提升策略[J].广播电视信息,2023,30(10):47-49.

[3]薛慧敏.当前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素养分析[J].当代电视,2013(11):104-105.

[4]毛馨.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艺术技巧[J].青年记者,2019(17):68-69.

[5]孟宪林.广播节目播音主持人语言表现力及基本素养研究——评《广播节目播音主持》[J].新闻爱好者,2019(01):119.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8:44:33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1:21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艺术性特质分析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34:00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20:52
播音发声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