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常见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2024-12-31 00:00:00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年8期
关键词:疟原虫酸中毒牛舍

牦牛是适应高寒地区环境的重要畜牧动物,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寒地区。它们具有耐寒、耐饥、抗病的特点,是当地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牦牛养殖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给养殖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牦牛常见疾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措施的探索,对于保障牦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牦牛常见疾病特征

1.1瘤胃酸中毒

牦牛瘤胃是其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负责分解纤维素和其他复杂碳水化合物。瘤胃酸中毒是由于瘤胃内产生过多的有机酸而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过度发酵和产生过多的有机酸,从而导致瘤胃内pH值下降[1]。瘤胃酸中毒患牦牛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不振、消瘦、口渴、腹泻和腹胀等症状。牦牛可能会表现出呼吸急促、呕吐、腹部疼痛及排便异常,如稀水样或酸性粪便。严重的瘤胃酸中毒病例还可能导致牦牛出现抽搐、虚弱和死亡。诊断瘤胃酸中毒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病史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兽医师通常会进行临床检查,包括体温测量、观察牦牛的食欲和排便情况。此外,瘤胃液的采集和分析也是诊断瘤胃酸中毒的重要方法。通过测量瘤胃液pH值和有机酸浓度,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瘤胃酸中毒。

1.2疟原虫病

疟原虫病是由原虫寄生虫疟原虫(Theile‐ria spp.)引起的传染病。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蜱虫咬伤或血液传播进行传播。一旦牦牛受到感染,疟原虫会寄生在红细胞内,破坏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牦牛贫血和免疫功能下降,使其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疟原虫病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的感染程度和免疫状况下会有所差异。初次感染的牦牛可能会表现出发热、抖颤、食欲不振、黏膜苍白、贫血等症状。一些严重感染的个体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体重下降及浆液性鼻涕和结膜充血等症状。诊断疟原虫病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疫情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例如血涂片检查,通过从患牦牛的耳尖或尾部采集血液,制作血涂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在血涂片中,可以观察到寄生虫在红细胞内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和运动状态等。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经济地确认疟原虫。另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PCR等,也可以用于检测疟原虫的核酸序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疟原虫病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贫血、细菌感染等,因为它们可能产生类似的临床症状。

1.3病毒性腹泻

牦牛病毒性腹泻主要由牦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引起,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或粪口途径传播。感染的病毒会破坏牦牛的消化道上皮细胞,导致腹泻和吸收不良。年轻的牦牛对病毒感染更为敏感,因此,牦牛病毒性腹泻在婴幼牛群中较为常见。牦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常见症状包括腹泻、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腹部不适及脱水。腹泻一般为水样或黄色稀便,可能伴有黏液或血液。牦牛可能出现腹痛、腹胀、体重下降和行动不便等症状。年幼的牦牛往往病情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导致脱水和死亡。诊断牦牛病毒性腹泻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通过采集牦牛的粪便样本或肠道内容物样本,进行病毒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病毒分离培养等。这些方法可以检测病毒的存在并确定感染的程度。牦牛病毒性腹泻的特定临床症状和病史,如腹泻、食欲不振和接触感染源等,可以与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进行区分。

2防治措施

2.1养殖环境管理

牦牛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及过度湿润的环境都会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在寒冷的冬季,为牦牛提供温暖的牛舍或遮风棚,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牦牛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此外,可以使用合适的保暖设备,如发热灯或取暖器等,提供额外的热源。在炎热的夏季,采取降温措施以避免牦牛受到高温的影响。可以通过通风设施、喷水降温或设立遮荫结构来降低牛舍内的温度。同时,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是维持牦牛健康的关键。提供高质量、均衡的饲料,包括草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饲料应保持新鲜,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并避免霉变的饲料。确保牦牛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供应。水源应保持清洁,定期清洗饮水设施,防止水污染和疫病传播。另外,要定期清理牛舍,包括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和污秽物,确保牦牛的居住环境干净卫生[2]。妥善处理牦牛粪便,避免粪便的积聚和堆放,以减少病原菌滋生和传播。可以采取合适的方法,如堆肥、焚烧或农田施肥等,对粪便进行有效处理。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按照说明进行使用,特别是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牦牛场,应加强消毒频率和强度。此外,还需定期检查牦牛场周围环境和牛舍内是否存在害虫,如苍蝇、蚊虫、螨虫等,采取相应的防虫措施,如使用杀虫剂、布置防虫网等,以减少害虫对牦牛健康的影响。

2.2疫苗接种和预防

具体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应根据当地疫情、疾病流行情况和兽医建议来确定。一般来说,疫苗接种应在牦牛的早期生长阶段进行,以确保充分的免疫效果。根据疾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免疫效果的持续时间等因素,可以采用单次接种或多次接种的免疫程序。典型的免疫程序通常包括初次接种和加强免疫两个阶段,其中初次接种用于引发免疫反应,而加强免疫则有助于巩固和增强免疫效果。具体的免疫程序应根据疫苗说明书和兽医指导进行制定。同时,需要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和疫苗接种记录的管理,及时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接种效果,并及时调整免疫策略。监测工作可以包括疫苗抗体水平的检测、免疫接种记录的登记和维护,以及定期与兽医进行沟通和评估。监测结果将有助于改进预防措施,保证免疫效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3预防寄生虫感染

定期驱虫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按照药物说明和兽医建议进行驱虫处理。驱虫频率和时间应根据牦牛寄生虫生命周期和流行情况来确定。同时,定期进行寄生虫检测,可以评估寄生虫感染程度,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驱虫处理,驱虫和检测工作应由专业兽医指导和监督。

2.4营养管理和补充

根据牦牛生长阶段、生理状态和生产需求,制定适宜的饲料配方,饲料应包括粗饲料(如青贮料、干草)、浓缩饲料和添加剂(如酵母、氨基酸等)[3]。合理配比各种饲料,保证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供给。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和患病。因此,应根据牦牛生长需求,补充适当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常见的补充物包括氧化锌、硒酵母、维生素A、维生素E等。补充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或不足。另外,长期在同一地点饲养会导致土壤中积累寄生虫卵,增加牦牛感染寄生虫的风险。通过定期移动牦牛饲养地点,可以减少牦牛接触到的寄生虫卵数量,从而降低寄生虫感染的风险。此外,过度拥挤会导致牦牛之间的相互接触增加,从而容易传播疾病。合理的饲养密度可以确保牦牛有足够的空间活动和休息,减少互相接触的机会,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牦牛常见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是养殖业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和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牦牛疾病发生率,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索昂折尕.牦牛重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与展望[J].农家参谋,2022(21):109-111.

[2]何芳,殷满财.牦牛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14):20-22.

[3]央金白玛.牦牛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22(5):55-5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畜牧兽医站宽太吉)

猜你喜欢
疟原虫酸中毒牛舍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牛红眼病如何预防
养殖与饲料(2021年8期)2021-12-03 19:53:23
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及其在冠状动脉造影期间的应用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发明与创新(2020年5期)2020-12-20 23:31:23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科学导报(2020年69期)2020-11-09 03:38:44
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基于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空气交换率优选模拟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预防及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