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4-12-31 00:00:00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年8期
关键词:病毒传播耳病致病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严重的猪病,会导致严重经济损失。该病的主要特点包括高发病率、高病死率、易于传染。本文旨在探讨该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针对该病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从源头、场址、病原体控制、免疫防护等多方面综合控制该病的方法。此外,强调了科学应用疫苗、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加强养殖管理和消毒等措施在预防和治疗该病方面的重要性,以促进中国猪业的健康发展。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基本特征

1.1基本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菌为无胆小单胞菌属的猪蓝耳病毒(PRRSV),属于RNA病毒,是一种直径约60~70 nm,外壳与膜结合的病毒粒子。该病原菌具有极高的变异性,病毒分为欧洲型与美洲型PRRSV,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型差异很大。病原菌在体外不稳定且难以存活,光照、高温等环境条件可以影响其活性和传播力。在体内,病原菌能在猪体表、呼吸道、眼结膜、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繁殖,从而引起多种症状。病菌会引起免疫抑制、损伤造血组织并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降低了宿主免疫力,使得感染猪更容易受到其他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增加了继发感染的风险[1]。

1.2病原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学特点与其他病毒性疾病不同。其主要表现在病毒极易变异,具有很高的变异率和频率,病毒株间的差异性明显,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此外,病毒感染猪后能发生短暂的潜伏期,而且潜伏时间较长,可达30 d以上,增加了病毒侵染与传播的难度。病毒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呼出气溶胶、食物、直接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病毒感染后,由于其对自然免疫的抑制作用,可能引起猪快速的免疫下降和增加对其他病原体的敏感性,增大二次感染出现的风险。

1.3临床症状表现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猪群中发生时,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猪咳、流涕、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腹泻、呕吐、食欲减退、水肿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眼结膜充血、皮肤出血、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此外,该疾病还会引起急性肺炎、心包炎、肝脏坏死、脾脏肿大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猪体状况的急剧恶化、造成多个器官的病变和组织破坏,严重时出现休克和死亡浸入水中、疫情扩散范围加大等严重后果[2]。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方式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猪只。病猪通过口鼻分泌物等渠道散发病毒,非感染猪只通过与其直接接触的方式,比如吃、喝、舔、咬等行为进行病毒的传播感染。除了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人也可能通过与病猪接触,例如传染给其他猪只的工作人员和相应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等[3]。因此,为了遏制猪蓝耳病传播,需要对猪场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猪圈的次数,加强对病猪的监测和隔离,提高猪只生活环境整体卫生水平,避免与病猪直接接触,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

2.1空气传播

除了直接接触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病猪呼吸道、口腔、鼻腔等分泌物和粪便中富集,这些分泌物和排泄物在猪场内可能被清理和扫除,这些操作会让粉尘和气溶胶颗粒在空气中散播,然后飘散到猪圈之间,造成病毒的传播感染。病毒还可以通过流浪猪、啮齿类动物和昆虫等媒介,在不同地点之间进行传播。要防范空气传播方式,需要做好猪场内的保洁、消毒、通风和严格的场所管理,避免人员和物品带入病毒,特别是要注意不要携带病毒进入猪场内,并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措施,减少空气扬尘和杂乱病毒传播。

2.2通过饲料、物品、水源等间接传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通过饲料、水源和物品等途径进行间接传播。在饲料和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环境中,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物品和水源等方式进行传播[4]。在管理不严格的运输过程中,病毒也有可能被传播。物品如衣服、鞋子和工作工具等也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介质。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卫生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病毒传播。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

3.1疫情发生规律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往往呈现周期性发生规律。该病毒会在猪群中迅速传播,引起疾病爆发,并在一定时间后逐渐消失。疫情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环境、季节、饲养方法等。在环境不洁净、通风差异的场所,病毒易得到传播,形成病灶。季节与疫情发生有很大关系,夏季常常容易引起疾病的流行,因为夏季温度、湿度、环境等因素有利于传播病毒。饲养方法也是影响疫情发生的因素之一,若对饲养环境严格管理,如隔离、检测、全程消毒等,能够有效控制疾病发生,减少病菌在猪群中的扩散,从而消除疫情。

3.2感染主要区域和种类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主要感染猪只的病毒性疾病,普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该病病毒传播范围广泛,感染的猪群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地区,如中国、越南、菲律宾和韩国等。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饲养条件相对简陋等因素,病毒很容易在猪群中传播[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仅会感染商业猪场,也会影响自然村庄。此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多种品种的猪只都易感染的病毒,包括成年猪和仔猪。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降低感染率。

4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治措施

应从源头预防,着重加强卫生管理。猪场内应强制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和清理猪舍和周边环境。同时,加强猪只健康管理,对猪只采取集中隔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报告和早期处理的方针,并在猪群中进行疫苗接种。非必要情况下,建议尽量少进行猪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疫情扩散。另外,加强人员培训,普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当发现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并配合卫生和农业部门进行检测和处置。

在当前全球动物疾病防控形势相对复杂严峻的环境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应从源头预防入手,加强卫生管理、疫苗接种、人员培训等。

参考文献

[1]王平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J].中国畜牧业,2024(3):97-98.

[2]张力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RT-PCR检测[J].吉林畜牧兽医,2024,45(2):34-36.

[3]安然,王俊杰,王华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与综合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10):21-22.

[4]章春燕.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维持净化工作[J].新农业,2023(18):68-69.

[5]梁学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与防控措施[J].北方牧业,2023(18):31.

(1湖南省衡南县宝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刘国香;2衡阳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李小敏)

猜你喜欢
病毒传播耳病致病性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22
安全开课
环球时报(2020-07-17)2020-07-17 05:14:30
流行性病毒传播生态动力学系统
猪蓝耳病的防控
广东饲料(2016年2期)2016-12-01 03:43:08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2
“病毒传播室”
Coco薇(2016年3期)2016-04-06 16:51:2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