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已经构建并形成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大量思政要素,对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确立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将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住有所居和乡村振兴等思政要素融入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补偿和土地制度改革等专业知识,采取合作探究式、案例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想价值引领。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教学方法;建设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51-04
Abstrac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has constructed and formed a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hich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food secur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ous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land space plan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and land system reform, and cooperative inquiry, case teaching and visiting teaching methods are adopted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realize ideological value guidance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construction path;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objective
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并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4]。经过多年的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级院校、不同学科内形成了众多优秀成果,产生了较强的示范效应[5]。然而,学科、专业类目众多且差异性较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实现与专业知识理论有机融合。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6],为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管理质量的高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已经构建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7],为推动课程思政要素与土地资源管理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本文从总体目标设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选择3个层面,阐述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
1"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确立
大学的课程思政改革能够较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化困境[8]。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与当前我国土地及自然资源利用紧密相关,思政内容比较容易充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管理体系的教学,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土地管理系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1" 坚定社会主义土地管理的道路自信
深层剖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土地管理的历史逻辑,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管理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与优越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革命,致力于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是对封建制度的坚决反击。随后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促使土地制度实现了从农民所有向集体所有的变迁。改革开放后,放弃过去的一刀切模式,在城市确立了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通过规划管控、用途管制及市场机制的引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在农村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城乡融合时期的土地管理道路更加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致力于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促进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通过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确保城乡空间结构有机衔接;强调差异化发展,根据城乡间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土地政策,以适应各自的发展需求等。中国共产党对土地管理的历史变迁体现了在探索中坚定前行的信念,表现为党对自身历史进程的清醒认知和积极应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的变革不是对道路方向的动摇,而是对适应性调整的自信。
1.2" 坚定社会主义土地管理的理论自信
深入学习土地产权理论、土地经济理论、土地生态系统理论等学科经典理论,结合中国特色土地管理实践,体会中国共产党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对土地管理的不断创新。一方面,通过改革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灵活运用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经济权益等多种手段,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体现了对土地制度的灵活运用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确立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社会主义认知,将土地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明确了土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了土地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有序配置和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的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生态修复等实践,综合考量了土地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体现出对土地多元功能的认知,践行了综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见,中国的土地管理体系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坚信,通过灵活运用土地制度和不断改革完善,实现了对国情的深刻认知。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种理论自信为土地管理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国家在土地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1.3" 坚定社会主义土地管理的制度自信
通过对我国土地制度体系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为主线,通过产权保护、用途管制、市场配置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仰。一方面,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体现出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关切,并结合用途管制制度确保土地的多元功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实现了“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表明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更着眼于土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土地制度不仅在法律层面强调对产权的保护,还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土地资源在不同领域灵活配置,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和市场机制的自信。
1.4" 坚定社会主义土地管理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土地管理实践体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与体会其中意蕴。诸如:第一,中国的土地管理实践注重土地与农业的深厚关系,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体现了对土地农耕传统的自信,使土地管理实践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第二,土地管理实践中蕴含着对法治观念的弘扬,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土地产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法治传统的坚守,展现了对法治理念的文化自信。第三,土地管理实践的结果展现了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其在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是对本土文化多样性的自信。第四,土地管理实践特别注重土地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念的继承,通过土地管理实践弘扬生态智慧,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2"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2.1" 粮食安全思政元素的融入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仓廪实,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9],立足于国情、世情、农情和粮情,与时俱进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新时代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土地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对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第一,藏粮于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制度与政策,对耕地数量与质量进行双重保护,夯实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第二,藏粮于技是粮食安全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国土地利用已经开始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如精准农业、智慧农业、遥感技术、信息化和机械化等,并结合土地整治、生态补偿、科学耕作等政策支持,对于整合先进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通过明晰产权、还权赋能、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鼓励规模化生产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信心,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对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自身专业领域与社会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未来的从业和社会参与提供更有深度的素养。
2.2" 生态文明思政元素的融入
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0],其中,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和空间规划的物质保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一方面,我国构建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划定“三区三线”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旨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不仅有助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生态效益评估、资源利用补偿、区域协同机制等方式,引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助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行为中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土地资源管理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土地在新时代如何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他们未来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3" 住有所居思政元素的融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住有所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既可以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的用途管制和土地审批制度,从土地供应的角度,揭示其如何保障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也可以选择城市更新与改造案例,讲解其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居住环境,从而满足人民对更好居住条件的需求。还可以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从居住权益保障、财产权益实现、配套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揭示土地利用实践如何促进农村居民的住有所居。
将住有所居的思政元素融入土地资源管理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土地资源管理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土地政策对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居住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其对人文关怀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同时,通过深入了解国情和居住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本土文化敏感性的水平。
2.4" 乡村振兴思政元素的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土地要素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讲解农村“三块地”改革、征地制度改革、乡村规划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合理的土地利用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可持续及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乡村振兴思政元素在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知识,了解土地资源管理与乡村振兴的密切关系,培养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同时,将乡村振兴的理念和策略融入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中,可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为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选择
3.1"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在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培养团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以粮食安全思政元素的融入为例,首先,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粮食安全相关的问题,如土地利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挑战、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角色等。通过这种分组方式,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特定问题。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各自研究的成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协助,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粮食安全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最后,通过小组研究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的综合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感。
3.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问题导向性、现实情境性、开放思维和互动式学习等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更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互动,却对思政元素的融合存在不足,这一方面应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以生态文明思政元素的融入为例,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如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禁牧还草、生态移民、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等)、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保护(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湿地保护修复等)等典型地区的土地利用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进而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的。同时,案例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以及个人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责任与担当。
3.3" 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实际的土地利用情况,同时也提供了融入思政元素的机会。以乡村振兴思政元素的融入为例,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去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教学,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了解乡村规划与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土地资源管理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以及乡村振兴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提问,并在参观后组织讨论,促进学生对所见所闻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共同探讨土地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兴趣和思考。此外,参观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地中感受和体验到乡村振兴的成果和挑战,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法治观念、创新精神等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诸如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住有所居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蕴含着大量思政元素有待挖掘。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讲好中国土地管理故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土地资源如何在新时代支撑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激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此外,通过讲述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5.
[2] 严鸿林,周盼,张勇,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2):265-267.
[3]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4] 孙健,常精彩.“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其实施保障[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3):64-69.
[5] 黄鑫,李晓丹,牟月亭.管理类专业实验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土地管理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2):162-164.
[6] 刘英英,刘春雨,丁晓悦,等.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高教学刊,2022,8(28):12-15.
[7] 卢新海,刘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J].中国房地产,2023(1):46-53.
[8] 杨阳,姚玉洋,陈奡楠.“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37-40.
[9] 任正晓.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5(19):20-22.
[10] 翁淮南,郭慧,张纪,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J].党建,2018(1):18-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3YJC630241);常州大学“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QZX23020568)
第一作者简介:张雅婷(199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
*通信作者:迪力沙提·亚库甫(1991-),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