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及优化策略探讨

2024-12-31 00:00:00杨文娟吴丽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作用机理产业融合优化策略

摘" 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以马鞍山红光村为例,分析红光村产业融合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实现的机理,即产业融合促进红光村资本积累、推动技术的创新、带动集体组织发展,使农户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提高创业能力、实现收入增长。然而,人才与劳动力的缺失、科技与制度的不完备、要素保障发展不足和产业融合层次低等问题在红光村的发展中日渐凸显,制约红光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应从拉动力、驱动力、支撑力、辅助力4个方面来激发乡村活力,带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优化策略;动力

中图分类号:D42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03-05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Taking Hongguang village in Maans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Hongguang villag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that i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romotes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Hongguang village, promot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It enables farmers to improve their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achieve income growth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However,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talent and labor force, the incomplete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ystem,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factor guarantee and the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ngguang Village, which restricts the deep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f Hongguang Village. Rural vitality should be stimulated from four aspects: pulling force, driving force, supporting force and auxiliary forc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Keywor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mechanism of ac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power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同富裕发展规律,认为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共同富裕才能充分实现[1]。但是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此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出路,并对乡村振兴与产业振兴带来了发展性的突破和重要性的创新,因此也定然会在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 相关研究回顾

农业和农民是目前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主题,自2015年以后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产业融合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就在于必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因此,党和政府始终关注如何发展农村,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等发展问题。在此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当前学者们对产业融合的发展以及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农村产业融合能够增加农户收入。李云新等[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湖北省随县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三产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发现三产融合产生的增收效应在50%以上。朱桂丽等[3]基于对西藏青稞种植户的调查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参与、产业组织利益联结、产业融合服务在欠发达地区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收入水平。赵雪等[4]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其收入,产业链延伸型、技术渗透型融合的增收效应尤为显著,且二者存在协同效应。谭燕芝等[5]通过确定指标体系实证检验,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低、中等收入的农户影响较显著,且产业融合发展较好的地区对农户收入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

第二,农村产业融合能够缓解农户收入差距。程名望等[6]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和非农就业等因素能够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涂圣伟[7]则指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资本要素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有效缓解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农民共同富裕的进一步实现。齐文浩等[8]以农村异质性的新视角研究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户收入的路径,认为产业融合通过利用现代新型网络技术来有效缓解低收入农户群体与高收入农户群体收入差距,同时通过技能培训能有效缩小处在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的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农村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葛继红等[9]发现农村产业融合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率目标。孟维福等[10]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发现了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许伟[11]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试点政策支持下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发现农村产业融合有效激活了县域第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带动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此外,李晓龙等[12]研究发现,农村产业融合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加速城镇化2个方面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农村产业融合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国际经验逐渐转化为国内实践。然而,目前产业融合在研究区域和案例上尚不够完善,现有的研究更注重于发达地区的案例,对国家中西部地区的关注较少,对于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化。在进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十四五”时期,产业融合发展也需要经历从“有”到高质量的过程。据此,本文以红光村为例,深入探究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机理。并通过吸取其产业融合的经验教训在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以应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2" 红光村产业融合现状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为深入探究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结合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红光村实例,对红光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2.1" 红光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重要时期,红光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经济,推动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不断发展乡村建设。其中,红光村依托郑蒲港新区和姥桥镇发展瓜蒌特色产业,在选派干部的帮助下建设了红光村瓜蒌一期项目,为红光村集体收入贡献100万元以上。同时,在帮扶单位以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将红光村打造成蔬菜大棚种植、特色瓜果种植采摘、乡村旅游的田园综合体。红光村还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区、物流仓储区,为综合保税区、郑蒲港码头做配套,融入新区产业发展宏图,为红光村村民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此外,红光村具备地理交通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对现有水系进行整治疏通,发展休闲垂钓、特色农家乐。因此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带动了红光村的产业发展,为红光村村民增加适宜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进程。

2.2" 红光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以人的发展水平为根本标准,以生产力发展为基本条件,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制度指向[13]。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不同的资金、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以红光村为例从这些方面分析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即红光村产业融合能够培养农户自主创业创富能力、提高农村产业生产效率、推动集体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推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进程。

2.2.1" 有利资本积累,培养农户创富能力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红光村三产融合,发展形成的休闲农业、“一村一产品”等新产业给红光村带来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资本积累也会带动红光村经济的发展。祁占勇等[14]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研究发现,农村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人口劳动收入回报率具有重要影响。红光村村民在参与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模式中,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发展理念、掌握高科技智能生产技能,以及管理水平等。农户的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提高农户创富能力。此外,资本的“回流”“下乡”也会带来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有助于红光村创业农户的收入提升,农户可通过合理运用社会资本获取资金和信息,从而在市场和资源两方面突破对农户创业的双重阻碍,进而成功创业,增加农户的收入,提升农户的生活水平。

2.2.2" 有效技术创新,提高农村产业生产率

从我国农业发展进程来看,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业技术水平不高或农业创新性不够。肖琳子等[15]基于1992—2012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的反哺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作用。科技创新是振兴乡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驱动力,而农村三产融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近年来,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渗透至不同产业中,红光村不断发展智能温控大棚、智慧农业,提高了农业栽培技术,更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减轻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准化生产也带来了质量稳定的农产品。此外,红光村的现代物流仓储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服务效率,而且还推动了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降低交易成本。

2.2.3" 有为组织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增长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而发展集体经济是走向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以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鼓舞农民生产经营的能动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形式长期存在不够稳定和完整的缺陷,使得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16]。因此,红光村农业生产向着集中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改变大棚种植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倡导以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通过维持地域特色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增强了品牌辐射能力,实现了集体经济持续增长;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经营,增强了红光村村集体作为产权主体的实施能力,建构集体与个体之间互利共赢的产权共同体;红光村的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破产业边界,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统筹服务的功能。

3" 推进红光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使得乡村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以红光村为例,从人力资源、技术与制度、要素保障以及产业关联度4个方面来分析红光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专业人才缺乏,劳动力资源严重外流

红光村目前面临现存农业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劳动力断层、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人口外流严重等问题。首先,红光村从事农业的农户大多是中老年人,存在年龄断层现象,并且红光村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初中学历及以下人群为主,知识结构滞后于时代发展。在红光村的产业发展中存量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其次,红光村还存在着严重的人口外流现象,根据户籍信息统计,近乎一半人口外出经商或务工,农村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

3.2" 现代化科技应用滞后,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

目前,红光村产业发展仍然过多依赖传统要素投入,面临资源整合效率过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经营主体不断创新科技与技术、组织发展以及改革制度。然而当前红光村的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利用率方面的差距较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偏弱,新技术应用速度偏慢。此外,承包地和宅基地流转迟滞也制约了红光村产业发展的进程,10年的土地流转征迁,依然存在着村民对征迁利益获得额度的不满而进行抗争的核心问题,矛盾处置和维护稳定的压力始终困扰红光村的基层组织。

3.3" 要素保障发展与基础服务体系支撑不足

2021年红光村被列为重点推进村,政府指定帮扶单位、派驻工作队帮扶红光村,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促进了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但是资金、技术人才等不能在红光村持续集聚的问题阻碍了要素的跨地区优化配置,这就导致了红光村在要素保障方面发展不完备,使得融资贵、人才缺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红光村的流通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够完善,市区与红光村之间的协同共享程度还不高,不能有效地实现红光村农产品的价值。

3.4" 产业融合层次较低,产业关联不紧密

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壁垒是客观存在的,目前红光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渗透性不够,大部分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如红光村当前所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以辣椒酱制品为主,但对豇豆、西红柿、冬瓜等其他农产品的销售加工数量较少,导致红光村的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之间相互协作的方式比较单一。此外红光村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不紧密,以现代物流、电商、农旅为代表的三产发展相对滞后。经营主体带动销售能力不足,经济效益达不到发展预期。

4" 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优化策略

红光村仅是中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一例,其产业融合的发展实践具有基于自身区位、资源等要素的特殊性和在地性,但是红光村产业融合背后呈现出的对人才、技术、要素保障等因素的需求,可以为其他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探讨中国农村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策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4.1" 提升人才流动性,激发产业融合拉动力

人才是共同富裕的关键,这就需要利用一系列利好政策筑巢引凤,打造产业人才“雁阵效应”,让更多的好产品走向市场,让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民。第一,挖掘和培养本地人才,同时加强现有人才储备的建设。从当地领先的农业企业或有丰富经验的农民中发掘人才,引进和推广优质农业技术;通过新媒体、广播、培训课程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途径[17]。第二,应积极吸引社会各界人才参与农村工作,并鼓励当地年轻人在家乡创业。为了吸引高学历、熟练掌握技术的人才,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同时还需提供住房和教育补贴等实际福利为创业项目提供财经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以情感打动乡贤人才,并引入支持人才激励政策,利用多样化手段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包括物质、工作和精神激励。激发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热情,吸引在外发展的各个领域乡贤回乡,带动本地的乡村发展。

4.2" 聚焦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优化产业融合驱动力

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技术的进步和管制的放松。因此,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第一,要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智能化和信息技术培育新品种、利用新技术创造新供给、新需求,利用多种可持续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产业功能。第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将AI与5G技术注入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开展以机器人巡田、无人机植保、数字采集站管理等方式,协助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将AI智能推进销售渠道和5G远程实时沟通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第三,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化。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立法,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此外,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公开和听证制度,引入事前控制等手段,将村民作为征地拆迁主体平等对待,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活跃,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为推进农民共同富裕奠定重要的基础。

4.3" 健全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保障机制,提升产业融合支撑力

针对目前乡村产业仍然过多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产业融合发展过于分散、不够集中等问题,应加快推进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聚焦基础建设,强化良好物流环境构建。第一,要优化农村农业营商环境,解决社会资本返乡发展的问题,简化资金审批的环节和流程,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农业的积极性。第二,要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充分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不断优化平台创新治理机制,加速资源整合与供需对接,将数字金融服务嵌入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引领带动乡村产业链整合及价值链提升,实现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第三,合理利用各方面投入的资金,加快改造与产业融合相配套的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对道路、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发展。同时,还需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对信息化、数字化的通信设备进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与行业供给效率。

4.4" 扩展乡村产业融合链条,发挥产业融合辅助力

乡村产业链韧性强是乡村产业融合建设的突出标志。乡村产业融合的内核是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首要的就是扩展和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以智慧化发展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运输等环节产生的收益留给农民。第一,结合本地区实际特点,合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先发展本地区更具优势性农产品,并将该农产品打造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将该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设置为农产品主要生产区,率先扶持一批有能力、有资金、有技术的相关企业,将其打造成为区域龙头企业,并由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第二,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在政府中发挥引领作用,依靠特色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来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融合模式[18]。或以农业内部产业整合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来建立满足消费需求的循环农业;也可以农业产业链延伸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来拉长农业获利环节;抑或以交叉型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来拓展农业增值空间的跨界产业融合。

5" 结束语

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基点的产业融合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数字经济时代,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愈发显现。因此,需要高效协调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来营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条件,持续赋能农民共同富裕,强化兴农富民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2] 李云新,戴紫芸,丁士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对345个农户调查的PSM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7-44,146-147.

[3] 朱桂丽,洪名勇.农村产业融合对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西藏532户青稞种植户的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1):14-20.

[4] 赵雪,石宝峰,盖庆恩,等.以融合促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J].管理世界,2023,39(6):86-100.

[5] 谭燕芝,姚海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1(9):91-102.

[6] 程名望,史清华,JIN Y H,等.农户收入差距及其根源:模型与实证[J].管理世界,2015(7):17-28.

[7] 涂圣伟.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政策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3-31.

[8] 齐文浩,李佳俊,曹建民,等.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户收入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基于农村异质性的新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21(8):105-118.

[9] 葛继红,王猛,汤颖梅.农村三产融合、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差距——效率与公平能否兼得[J].中国农村经济,2022(3):50-66.

[10] 孟维福,任碧云.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3):96-106.

[11] 许伟.农村产业融合与县域经济增长——基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J].世界农业,2023(7):98-111.

[12] 李晓龙,冉光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农村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双重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9(8):17-28.

[13] 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6(4):22-34.

[14] 祁占勇,谢金辰,强力华.农村职业教育对个体收入回报率的动态变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9):49-57.

[15] 肖琳子,肖卫.二元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1992—2012年的实证分析[J].求索,2014(9):40-44.

[16] 张龙,张新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共同富裕:逻辑关联、实践过程与路径选择——基于“战旗道路”的经验观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4):27-35.

[17] 雷明,于莎莎.乡村振兴的多重路径选择——基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22(9):1-14.

[18] 冯闻洁.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2(6):18-22.

第一作者简介:杨文娟(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事务治理。

*通信作者:吴丽丽(1982-),女,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作用机理产业融合优化策略
媒体关注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新闻界(2016年15期)2016-12-20 09:46:18
甲状腺内注射奥曲肽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9:12
益生菌在畜禽生产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9:56:51
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旅游经济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