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莓茶绿色生产管理技术研究

2024-12-31 00:00:00万宏伟彭亮屈成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加工工艺管理技术张家界

摘" 要:该研究旨在探讨张家界莓茶的绿色生产管理技术,以提高莓茶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介绍莓茶品种的选择和茶园选址标准,包括海拔、地势、水源和土壤等条件的考虑。随后讨论茶园建设中的沟渠开挖、土壤改良、水库修剪等关键步骤。在扦插育苗方面,提出沟整厢垄的设计及扦插时机的选择。接着,重点分析茶园管理的土肥管理、田间管理和栽培管理,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技术措施。最后,探讨莓茶的加工工艺,包括传统的炒青晒干法和物理生物工程方法,以及它们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张家界;莓茶;绿色生产;管理技术;加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S571.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070-0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green produc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Zhangjiajie berry tea to improve yield and quality while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rstly, the selection of berry tea varieties and the criteria for site selection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considerations such as altitude, terrain, water sources, and soil conditions. Subsequently, key steps in tea garden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ditch excavation, soil improvement, and reservoir pruning. Regarding seedling propagation, the design of trenches and the timing of cuttings are proposed. Furthermore, soil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field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 in tea gardens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echniques such as fertilization,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and pruning. Finally,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berry tea is explored, including traditional frying and drying methods, as well as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their impact on tea quality.

Keywords: Zhangjiaji; berry tea; green produc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 processing technology

莓茶作为一种珍稀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在中国茶叶品种中独具特色。其医学名称为显齿蛇葡萄,属于葡萄科,常被称为藤茶、甘露茶,又有莓茶、长寿藤、神仙草等美称[1]。莓茶的外观特征独特,条索细长,覆盖白霜,香气自然,汤色清澈,滋味醇和[2]。同时莓茶还富含黄酮、二氢杨梅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诸多保健功效[3],被广泛认为对清热解毒、降三高、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方面有益,尤其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效果,因而被誉为“土家神茶”[4]。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传统草药的重视,莓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药用价值的茶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关莓茶的药理学、化学成分、抗氧化特性和抗病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5]。不少研究表明,莓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二氢杨梅素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3]。在绿色生产管理技术方面,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对莓茶的种植、加工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生态友好型的种植模式、高效节能的加工技术以及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管理方法,以实现莓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7]。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是莓茶生产的理想地区,探索适于本地莓茶的绿色生产管理技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8]。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莓茶资源,促进当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助力当地经济的绿色增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张家界莓茶的绿色生产管理技术,为该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前期规划

1.1" 品种选择

育种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培育,针对张家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现已成功驯化出适宜种植的莓茶品种,主要包括小叶种、大叶种和红叶种等。这些品种在适应当地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产量和品质表现。

其中,小叶种被广泛种植推广,以其独特的特性和适应性成为张家界地区莓茶栽培的主力品种之一。小叶种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植株的矮小形态,这使得它更容易管理和收获。这种矮小的生长习性不仅减少了栽培过程中的劳动投入,还使得茶园内的空间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种植密度和产量。另外,小叶种拥有强大的萌芽分化能力,使得其在逆境环境下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抗逆性,进而保证了其稳定的产量和品质。

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小叶种显著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推广程度之所以较高,正是因为其产量表现出色,为茶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无论是在收获效率还是在市场认可度上,小叶种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竞争优势,成为了张家界地区茶农们的首选品种。

1.2" 茶园选址

选择茅岩莓茶基地的位置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最终的茶园能够实现最佳的生长和产量,而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的茅岩莓茶基地被认定为莓茶的核心产区,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莓茶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首先,需要选择海拔在350~800 m之间的向阳面,能够充分接受阳光照射,为茶树的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能量,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和养分积累。其次,考虑到茶树栽种和管理的便利性,土地地势平坦且坡度不宜大于30°,平坦的地势有助于机械化操作和排水,而过大的坡度则会增加栽种难度和风险。

同时选择丘陵或溪谷处的地点能够保证相对湿度对于茶树的生长至关重要,而通风透光度则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另外,附近必须有干净且富含矿物质的水源,供给茶树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土壤肥力强且为砂质土是理想的土壤类型。砂质土壤有利于排水和通气,避免水涝和根部缺氧,同时土壤肥力强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最后,周围需要有植被覆盖作为天然的防护林。这些植被可以减少风沙侵蚀,保护茶园的生态环境,同时提供天然的防护屏障,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总体来说,选择茅岩莓茶基地的位置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确保达到相关农产品产地标准,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2" 茶园管理

2.1" 扦插育苗

扦插法是茅岩莓茶生产中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繁殖方法,不仅可以缩短生产周期,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对于规模较大的茶园来说,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可以设计专门的苗床圃。在进行扦插前,需要对茶园进行开沟整理,形成一条条整齐的厢垄。这些厢垄的宽度一般设置为1.2 m,沟深约为30 cm,宽度则为40 cm,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排水,又有利于扦插后的管理和作业。

盛春或秋后落叶时是扦插的最佳时机。在选择扦插的枝条时,应该挑选健壮的半木质化枝条,长度在20~25 cm之间。为了确保扦插的成功率,每个枝条上应留有2~3个芽,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根和发芽。扦插后,及时给予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并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以促进扦插苗的生长和发育。通过科学的扦插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茅岩莓茶的繁殖效率,为茶园的发展和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2.2" 土肥管理

施肥对于新茶园的发展至关重要,应特别注重有机基肥的使用,以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和稳定的产量。一般而言,有机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以上。农家有机肥是一种常见的选择,每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基施的量应在500~1 000 kg之间,或者选择商品有机肥300~500 kg。这些有机肥料应在翻耕整地之前施入土壤中,同时在当年的7月份进行一次追施提苗肥。

成年的莓茶园每年需要进行2~3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应在开春后萌芽前进行,第二次应在6月份追施壮苗肥,第三次则应在9月份追施壮秆肥。每次追施肥料应选择有机复合肥,其成分比例通常为N∶P2O5∶K2O=15∶15∶15,每亩追施的量为30~50 kg。最好选择在雨后进行追施,这样有利于肥料的渗透和吸收,提高施肥效果。此外,还需要定期监测土壤的pH、肥力情况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及时排查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生产隐患,以保证茶园的健康生长和生产稳定。

2.3" 田间管理

在茶园管理中,合理开挖主沟、腰沟和厢沟等排水沟至关重要。沟渠的合理设计能有效促进田间排水,预防病虫害。主沟宽约50 cm,深约30 cm,腰沟和厢沟相对较窄,分别约为30 cm和20 cm。科学开挖沟渠不仅能改善土壤孔隙度和肥力,还能清除杂草,为作物生长提供优良环境。深耕也是关键环节,其标准深度应大于22 cm,具体深度需根据土壤情况调整。深耕的目的是破坏土壤犁底层结构,改善耕层结构,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然而,深耕需适度,过深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导致贫瘠,过浅则影响作物生长。根据种植规模,还需考虑修建水库及其规模。水库通常位于水源和农田之间,并且高于农田位置。修建水库能够有效蓄水,供给灌溉和生产所需,调节水量,防止涝灾和旱情对农作物的影响。在莓茶种植中,地膜栽培是一种常见管理方法。地膜能够保湿保温,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为莓茶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地膜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莓茶种植中采用地膜栽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措施。

2.4" 栽培管理

采摘是莓茶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结合打顶技术,及时控制株型,以避免顶端优势带来的营养流失。当新枝生长到20~30 cm时,应进行打顶并采摘一次,这有助于控制植株的形态,并增加叶片的光照面积,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采摘时应注意选择最佳时机,通常在新梢长度为4~8 cm时进行,并留下两三片复叶以促进后期的萌发。成年莓茶在4月中下旬开始采摘,直到11月中旬植株叶色由绿色转为红色时停止采摘。

另一方面,莓茶的生长管理也需要进行定期修剪。在前两年,茶树需进行3次定形修剪,时间为2—3月或10—11月。修剪的重点包括根据茶树生长情况,适时修剪主枝、一级侧枝的分枝以及二级分枝的主枝,以控制树形和促进分枝生长。此外,还应及时从苗床或田里移栽成熟且健壮的植株,替换老株或劣株,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茶园的空间资源,确保茶园的健康和高产。

2.5" 病虫害防治管理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影响尤为显著。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农民可以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以维护茶园的健康和茶叶的品质。

物理防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除病虫害的卵、幼虫和成虫,以及保持茶园的清洁卫生。通过及时清理茶园内的枯叶、杂草和病虫害的废弃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有效控制其发生。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利用天敌、益生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引入具有捕食、寄生或拮抗作用的天敌,如瓢虫、蚜虫天敌等,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对茶园的危害。在生物防治中,选择合适的生物制剂非常重要。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使用无毒的生物农药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生物制剂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而且对环境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较小,符合绿色农业的理念。

尽管如此,有时候生物防治不能完全满足防治需求,这时就需要考虑化学防治。但在选择化学农药时,应当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而是选择对人体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

3" 加工工艺

3.1" 炒青晒干法

选用莓茶的幼嫩芽叶作为原料是制作优质茶叶的首要步骤。首先,将嫩芽叶在通风槽内除湿,待叶色转暗后进入下一步。接着,将除湿后的芽叶放入热锅中翻炒杀青,以准确掌握时间和温度,通过翻炒使茶叶内部酶活性失活,防止过度发酵。炒制至五成干时进行手工搓揉,使茶叶柔软。然后,将搓揉后的茶叶松包解块,放入纱布袋中闷青,使茶叶释放水分并与氧气反应,产生有利于气味和色泽的化学变化。待纱布袋表面出现白霜流出后,茶叶即完成闷青。最后,将茶叶曝晒至全干,确保在阳光下均匀晾晒,以达到最佳的干燥度和质量。整个过程需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掌握每个环节,以保证茶叶优质。

3.2" 物理生物工程

采用专用杀青锅是一种现代化的茶叶加工方法,通过在特定的温度、时间和环境下进行杀青,有效地保留了茅岩莓茶原有的风味特点。同时,结合了生物物理工程的蛋白酶化转移技术,能够将茶叶中的有益成分有效地转化和提取出来,从而增强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在杀青完成后,茶叶经过炒干机进行2~3次分段炒干处理,直至完全干燥成品。这种生产方法不仅提高了茅岩莓茶的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其更具竞争力。

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加工技术,茅岩莓茶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呈现出浓郁的香气和淡黄绿的色泽。此外,茶叶表面可能略带少量茅岩莓结晶析出的白点,这是其特有的风味之一,体现了茶叶的纯正品质。口感方面,茅岩莓茶具有醇正甘甜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这种生产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之一是缺乏手工搓揉的步骤。手工搓揉是传统制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更好地促进茶叶内部成分的释放和均匀分布,使茶叶更加饱满。因此,虽然现代化的加工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导致茶叶中的营养物质不易被充分渗泡出来,影响了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3.3" 茶叶筛选和分级

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茶叶筛选和分级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对于保证茶叶的质量和提升市场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首先,茶叶筛选可以去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茶叶碎屑、杂质和不符合标准的茶叶,确保茶叶的纯净和整齐。通过筛选,可以提高茶叶的外观质量,使茶叶更加吸引人,同时也减少了茶叶中的不良物质,提升了茶叶的口感和品质。

其次,茶叶的分级是根据茶叶的大小、形状、质地等特征进行的,目的是将茶叶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品类。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一般来说,茶叶分级主要包括特级、一级、二级等,每个等级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例如,特级茶叶通常是形状完整、色泽艳丽、内含物少,因此价格较高,受到高端市场的青睐;而一级、二级茶叶则价格适中,适合大众消费。

3.4" 包装和保存

茶叶的包装和保存对于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至关重要。首先,在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方面,纸箱、铁罐和塑料袋是常见的选择。纸箱透气性好,适合批量包装;铁罐密封性佳,适合长期储存;而塑料袋则透明、密封,适用于小包装茶叶。

其次,储存环境也需注意。茶叶应存放在干燥通风处,远离阳光直射和异味物质。湿气和异味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和香气,因此应选择合适的环境进行存放,以延长茶叶的保鲜期。

最后,在包装和存放技巧方面,应注意减少包装空间,避免茶叶挤压和破碎。同时,可以在茶叶周围放置干燥剂,如竹炭或干燥剂袋,有助于吸收周围的湿气,保持茶叶的干燥度。

3.5" 品质检验

品质检验是确保茶叶品质和安全的必要步骤。首先,对外观方面进行评估,检查茶叶的颜色、形状和整体外观,以确保其无杂质、无霉点,并具有良好的色泽和外观质感。其次,对茶叶的香气进行检验也至关重要。通过仔细嗅闻茶叶释放的香气,可以判断其新鲜程度和风味特点,确保茶叶具有特有的茶香和清新的气息。最后,口感评估是品质检验的关键环节之一。专业品鉴人员会品尝茶叶,评估其滋味、口感和余味,确保茶叶口感舒适、持久、丰富。

除了外观、香气和口感的检验,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方面的检测也是品质检验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营养成分含量和品质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进行微生物检测可以确保茶叶不受霉菌、细菌等微生物污染,保证茶叶的食品安全性。品质检验需要借助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专业的评估方法,以全面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论文探讨了张家界莓茶种植与加工的管理方法,涵盖前期规划、茶园管理、加工工艺、茶叶筛选和分级、包装和保存以及品质检验等方面,这些措施对于确保茶叶的生产至关重要,共同确保了茶叶的生长质量和加工品质。

茶园管理方面,有机基肥的使用、排水沟的建设以及定期的土壤监测是确保茶树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关键。采摘、修剪和栽植等技术手段是保证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同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茶园免受害虫和病菌的侵害。加工工艺是决定茶叶口感和品质的关键环节,炒青晒干法和物理生物工程的应用为保留茶叶原始风味和提高营养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茶叶的筛选、分级、包装和保存以及品质检验则是确保茶叶最终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继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推动莓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48卷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杨益欢,禹利君,贺军辉,等.“发花”对不同等级莓茶风味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7):87-94.

[3] 徐志红,刘晏揩,徐光异,等.蛇葡萄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84-485.

[4] 袁阿兴,黄莜美,陈劲,等.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研究Ⅲ[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59-360.

[5] 杨益欢,禹利君,贺军辉,等.莓茶茯砖主要品质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科技,2022,47(4):97-104.

[6] 卢良军,黄宏全,刘宇知,等.论莓茶采穗圃建设[J].农业与技术,2020,40(22):90-92.

[7] 王青云.浅谈莓茶的高产优质栽培及加工技术[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1(5):39-41.

[8] 谭光南.藤茶育苗栽培技术概要[J].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1):1.

第一作者简介:万宏伟(1994-),男,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

*通信作者:屈成(199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加工工艺管理技术张家界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2:16
“醉美”张家界
人间奇景张家界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1
基于描述逻辑的数控铣床加工工艺知识库检索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46:52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汇流管机械加工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
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管理技术探讨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要点探析
输配电线路运行管理技术浅谈
奥氏体不锈钢薄壁件加工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