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魏国(1985-),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代谢组学。
*通信作者:冯立国(1979-),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分子生物学。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35
摘" 要:课程思政在高校承担着实施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任务,而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点课程。该文以课程和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着重强调如何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中,通过有机融合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并对思政教学提出多角度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教学体系、强化思政元素重点、多样的教学方法,落实思政目标以及完善教学考核和评分体系,旨在提高思政工作的质量。最终,为园林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复杂挑战,同时拥有崇高的价值观,为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优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143-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implementing the miss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andscape plant genetic breeding is an indispensable key cours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and specialt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genetic breeding of garden plants. It is emphasized that how to run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whole garden plant genetic breeding course, 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hile maste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ulti-angle specific measur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scoring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inally, this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s to better deal with complex challenges in their future work and have lofty values,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s.
Keywords: garden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任务的主要环节[1]。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通过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多个方面整合实践资源以及强化项目管理等措施来推进思政工作,同时充实实践内容,拓宽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形式,健全支持机制也是重点内容。此外,强调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教育部在2020年5月进一步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含有专业实验实践内容的高校课程更应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学生价值引领的必然趋势和内在需求。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之一,由园林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学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一般遗传学原理为框架,深入探讨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的原理,为第二部分奠定理论基础。在第二部分中,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方法和途径,认识优质品种对园林植物生产的重要性。遗传育种作为一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涵盖大量实验内容和实践案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现代植物科学及相关自然科学在育种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还可以依据植物本身特性、结合实际育种目标,选择正确的育种资源,采用合理的方法选育园林植物新品种,以推进园林植物在实际生产中的发展,继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从事园林植物相关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政课程的融入更是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有效结合。
1"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涉及广泛,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育人目标[3]以及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可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课程思政元素分为4类,即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这4种元素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缺一不可。在实际教学中,以章节为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一举措不仅使学生在掌握遗传育种知识的同时获得德育熏陶,更使思政教育元素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园林植物遗传育种部分课程的思政案例设计与成效见表1。
2"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思政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体系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体系的优化建立在深刻理解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其核心目标是将课程内容与园林专业需求有机结合,确保学科体系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园林业的发展趋势。基于现代遗传学理论基础,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创新性地适应行业要求。本课程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有机结合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基本理论、原理和技能,使之与园林树木、花卉学、栽培学等领域水平综合,同时减少与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数据统计分析等课程的垂直重复,从而构建一个更加适用于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持续改进课程内容,还积极补充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课程与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的结合,也是实现以研促教,联系教学和科研的有效手段。尤其注重拓展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育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育种、品质育种等领域的教学内容,也要更新实时现代前沿技术的发展。如国内外公司最新园林植物品种的选育,包括如何选育、有何优势和特色等。
此外,园林遗传育种教学体系中可以加入优势物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4]。如策划中国传统名花卉育种专题,结合扬州大学功能花卉研究优势,让学生深入了解热门花卉的育种目标、品种分类、呈色机理、育种途径、花色和抗性育种、芳香物质挥发物的分子路径等,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有趣的学科知识,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
2.2" 在实验中强化思政元素重点
相关思政元素中存在多个案例培养某一种思想观念,或某个案例包含多个思政元素,以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应对园林遗传育种中所涉及的不同案例精心选择和设计,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机融入,不仅在理论课部分有所体现,实验课中的强化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6]。以花粉活力的测定实验为例,本实验既涉及雄性不育株的选育,又涵盖杂交技术的改良及内外因素影响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的分析,构成了育种工作中复杂精细的环节。这个领域需要年复一年付出辛勤的劳动,结合我国老一辈育种学家如鲍文奎教授在特殊的时代,数十载如一日,始终铭记初心、牢记使命,解决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的事迹,使学生充分体会对科学和国家的热爱。
在种质资源调查实验中,让学生走出教室对扬州本地的特色植物品种种质资源进行直观深入的了解,通过介绍特有园林植物的分布范围、生态环境、种质特征、表现,以及其背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激发学生的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提升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除了扬州本地,也可以在本省内适当扩展教学范围,如南京、常州等地的植物园、种质资源圃等。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是思政课程的中心目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既要清晰传授学生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行动力,即科学研究中必备的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避免仅是教师输出的单一模式,可积极采用生动多样的方式[7],如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和汇报式课堂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利用B站、名校公开课、线上学术报告等多种媒体平台了解知识点和思政内容背景资料,并以PPT或短视频形式进行分享。
例如采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案例,教学设计时,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课前参考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及主要科研成就。将央视所拍的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的片段巧妙融入教学课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并根据学生所整理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并发言,从个人角度思考袁隆平的求学经历、时代背景、科学研究经历以及取得成果及国家奖励对于个人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热点前言问题的讨论,如当今社会由于快速化城市进程、污染严重、压力大等原因出现老龄化现象严重、亚健康人群增大、慢性病年轻化和青少年心理疾病增加等“城市病”,而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的出现表明园林植物在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作用。带领学生了解园林植物育种方向在后疫情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培养发散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园林康养师”“森林康养师”等多种新兴职业中都有所运用,同时紧跟时代发展终身学习,心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是园林行业人前行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2.4" 在生产实践中落实思政目标
将园林植物育种理论付诸实践是这门课程的关键环节。通过科研和产业项目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如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个实验室的具体科研项目,了解现代育种的前沿问题或“卡脖子”问题在哪,如何攻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或者参与公司某个具体项目的实施,项目的难点、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什么?实际生产价值和成本控制为多少?如何达到预期目标和制定分阶段方案等。学生深度参与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践的各个环节,不仅加强了他们在实践中应对问题的能力,还能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园林育种领域的实际应用。教师和学生在项目中协作完成的过程,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思政目标的深层次实现。在实践中,他们接触到了现代园林业的市场前景,深入了解园林育种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了对专业领域的热爱和责任感(实践教学实例见表2)。这种直接参与到产业实践的经历,不仅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园林植物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造景和生态的重要作用。我国园林植物产业挑战和机遇并存,需要科技和创新育种人才的奉献,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城乡环境建设、人民生活美化背景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8]。
2.5" 完善教学考核和评分体系
考核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而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的考核体系是思政目标融入的具体体现。在考核中,我们不仅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注重考察他们对思政元素的领悟和运用。在课堂互动中,学生展现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观念都将成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内容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又可划分为经典实验和生产实践,对不同课程内容的分别考核中设置思政部分的比例,如课堂汇报内容、实践中的表现可占最终成绩的10%,实验报告和考卷中也有思政内容的体现。通过这样的考核和评分体系,我们期望培养出不仅有着扎实专业知识,还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专业人才。
此外,学生对老师的思政教学反馈是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后可结合成绩分析、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设计、形式上的建议,了解学生的接收效果和关注点,以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融入成效,实现教学相长。
3" 结束语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递了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加深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园林美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意义的理解。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激发他们对园林事业的热爱,也使他们在日后的继续深造和各类工作岗位中具有创新思维、创造力及合作精神。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体系与园林专业多个课程联系紧密,包含的思政元素灵活多样。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美好生存环境需求的变化,园林植物育种的目标也日趋多元化和精细化,育种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挖掘也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而不是一成不变。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观,激发他们对学科和专业的浓厚兴趣,也能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实现“二懂三爱”的目标[9],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担负起发展现代园林业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牛东红,汪桂玲,张宇峰,等.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50-5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3] 马光恕,廉华,盛云燕,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84-185.
[4] 刘红利,申玉晓,李永华.基于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57-59.
[5] 杜震宇.生物学课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11-18.
[6] 万林艳,姚音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2-55.
[7] 孙佳佳,杜冰.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15-16.
[8] 夏燕,马婧,李政,等.基于大学生学情特点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280-282.
[9] 刘丹,刘博.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探索[J].中国稻米,2022,2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