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农业的崛起,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农业劳动效率、土地生产力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安徽省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进展,但仍面临若干重要挑战,特别是在山丘陵区的机械化推广上。该文通过研究安徽省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概况,重点探讨在新时代限制山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这些策略将为我省新时期山地丘陵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供战略支持,有助于促进我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现代农业;安徽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078-05
Abstract: The rise of modern agriculture has greatly improved agricultural labor efficiency, 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ur province has made progress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but it still faces a number of important challenges, especially in the promotion of mechanization in hilly area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key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hilly areas in the new era,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olutions. These strategies will provide strategic support for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in our province in the new period, and help to promote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of our province.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Anhui province;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opularization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农业机械化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更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安徽省,作为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省份,其丘陵山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日益关注,提升这些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安徽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现状,探讨其发展瓶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分配资源,优化农业结构,还能为农机制造商和农业科技研发者指明方向,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本文的目标是揭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机械化手段,克服地形复杂、劳动力短缺等难题,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环保[1]。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分析安徽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探讨影响机械化推广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最后,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农机装备的创新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待能够激发更广泛的讨论,共同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1 "安徽省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概况
安徽省,一个地理环境多样的农业重镇,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处,地形多变,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地,总面积约14万km2。其中,丘陵山区占比超过一半,涉及全省105个县市区中的30个。该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充足的水热条件带来气候多样性,开发潜力巨大。在地貌上,山地众多但耕地较为有限,目前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谷间的有限土地上,而许多山坡地,尤其是坡度低于25°的缓坡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地形,尤其是坡度较缓的地区,适合发展经济林,值得特别重视和利用。丘陵山区种植地貌如图1所示。
安徽省丘陵山区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是粮食、果蔬、棉麻、糖料和中药材等的关键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等,对保障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一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成为安徽省蔬菜、果品、油料作物、茶叶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区。沿江和皖南两大蔬菜产区是省内主要的种植区域,种植茄果类、瓜类、甘蓝类、豆类、白菜类、绿叶蔬菜和传统食用菌等多种蔬菜。
丘陵山区的农产品资源丰富,茶叶、山核桃、菊花、油茶、板栗、毛竹和香榧等特色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药材资源也十分丰富,如霍山石斛、歙县贡菊、岳西茯苓和宁国宁前胡等,在全国声誉卓著。还有皖贝母、断血流、天麻、灵芝、柴胡、苍术、半夏、杜仲、金银花、枇杷叶、葛根、瓜蒌、夏枯草、香附子、山茱萸、桔梗等其他重要中药材产区。安徽省各地主要作物和耕地面积见表1。
2 "制约安徽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2.1 "地形条件制约
山丘地区的地形多变和地面的起伏为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粮食作物的栽培带来了挑战。降雨时,山丘地带容易遭受强烈侵蚀,导致土壤和水分的流失。此地区的土壤以红壤为主,肥力有限,同时表现出较高的黏性和酸性[2]。由于土壤的这些特点,加之地形的不平和多变,耕地资源显得格外宝贵。此外,农业机械化在这些地区也面临挑战,因为山丘地带的农田通常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坡度较大,且缺少便于机械耕作的道路。这种地形条件给农业机具的运输、移动和使用带来了重大难题,特别是对于大型和中型农业机械来说,难以进入这些耕地。小型农机虽有,但其普及程度不足,常常出现“有机械却难以使用”的情况。另外,由于土地是按家庭人口分配的,再加上处于山地和丘陵地带,将这些小块地归并为集中耕种的区域也是一大难题。
2.2 "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经济条件有限
随着我国城镇和乡村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逐步加强,丘陵地区的外出打工人员主要由年轻和壮年劳动力组成,而留在乡村的居民通常是妇女、老年人、儿童及一些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青年[3]。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短缺。长期居住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了解有限,往往认为他们的小块土地并不需要机械化设备,因此对投资农机持有疑虑。农民的收入来源通常较为单一,购买力有限。尽管国家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由于实施效率不高,这些政策的成效并不明显。
2.3 "适用于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不够
虽然市场上的农业机械种类众多,但实际上适合用于丘陵地区的机械类型却相对较少。在这些地区,目前主要使用的农机多集中在动力和耕种类别,而在收割方面,机械的选择较为有限,性能也不尽人意[4]。丘陵和山区地形复杂多变,涵盖了平原、低丘和高山等不同地形,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种植方式多样,对农艺技术的要求较高。这些因素使得针对该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研发面临较大的难度、成本高昂且市场规模较小,导致农机企业对此地区的研发热情不高。目前,我国的农机生产主要以中大型机械为主,这些机械难以适应丘陵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进而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机化基础日渐薄弱。
2.4 "从前期宣传到后期维护组织力度不够
在丘陵地区,缺少完善的基层农机组织体系,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机操作和维护指导[5]。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相对不健全,难以充分利用和动员农业资源。由于地方财政实力有限,农机化方面的投入较少,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进展缓慢。农机化涵盖的领域广泛,包括农业设备的制造、研究、维修和使用等多个方面,因此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农机化科技的普及、示范试验和技术培训等工作的开展。早期对小型机械简便易用的特点宣传不足,影响了农民对这些农机的认识。而在后期,许多农民对农机的维护和保养重视度不够,很少进行保养,甚至完全不维护,认为保养成本过高,这显著限制了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发展。
3 "提高安徽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策略
3.1 "增强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支持
通过政策促进,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支援。
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之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地形特征,加大对丘陵山区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确保农机在山区能够顺利运行。在当前的农业实践中,中小型机械设备对于丘陵地带的农作物种植显得尤为合适。鉴于丘陵地带的地形限制,传统的大型机械难以直接进入田间作业,因此,为了使机械化作业成为可能,首先需要对田间的道路进行适当的拓宽或改造。在这些地形多变的区域,采用小型机械能够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同时,还需在作业过程中合理规划和开发其他必要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强化对丘陵地带土地资源的管理。针对不同耕地的具体条件,应当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最大化机械化作业的效益。通过这样的策略,能够确保在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更积极地为丘陵山区适用的中小型农机和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提供补贴,扩大补贴范围,提升补贴水平,以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政府应当推动土地流转,确保其在丘陵地区有效进行,为农机使用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创新地方政策,结合精准扶贫,降低丘陵地区农民购买农机的成本,以减轻购机的财务压力。
3.2 "拓展资金来源,建立高效的投资机制
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构建更有效的投资机制。
首先,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地区特色,通过结合丘陵山区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与市场需求,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如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农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做出更加科学的种植和销售决策。依托市场主体的农户和特色农业经济组织,基于市场信息做出决策,有助于推动农业机械使用。
此外,鼓励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农民或商家把握机遇,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信贷优惠,帮助有能力的农民或商家集中承包劳动力不足的田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还能通过共享资源和知识,促进整个农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3 "改变推广方式,善用虚拟现实技术
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智能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和无人机监测,正在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户更精确地管理作物生长,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应用虚拟现实(VR)的先进科学可视化手段,将庞大的农业数据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表示,这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区尤为重要,为农业规划与资源管理提供了便捷。举例来说,基于农田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可以构建出虚拟的农作物、农场和农业机械模型[6]。
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模拟特定农田的种植策略,包括作物种类的选择、播种的深度、农药的施用类型、肥料的施加以及灌溉和收获的产量。同时,结合实际的田间操作数据,如作业区域、灌溉量、肥料用量、农药喷洒的量和位置、施用时间、当日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实时或近实时监控与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针对丘陵山区的特定种植条件,选用合适的农业机械,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高效与可持续[7-8]。
另一方面,应用虚拟农机,实施示范推广,增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的了解,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年轻人对现代化农业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将所学的新技术应用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规划中来。
将农田基础数据库可视化,并结合环境和经济因素进行规划和资源配置的模拟实验,这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下是可行的。
3.4 "成立完善的农机合作社
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成立并完善专注于农机的合作社是一个创新的策略。这样的合作社不仅能够集中资源,还能够通过集体行动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效率。根据最新的研究,合作社模式已经被证明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资源分散的丘陵山区。为了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机构的建设,合作社需执行以下工作职能。
人才培养与专业培训: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不仅包括农机操作技能,还应涵盖农业工程、农业经济学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等领域。这样可以确保农机推广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科技创新与研发: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最新的农机技术,如智能农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通过社交媒体、农业展览会、田间示范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农机化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举办农机操作竞赛、农机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农民和农机手的积极性,促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服务体系完善:建立一个全面的农机服务体系,包括农机销售、维修保养、技术咨询等,确保农机设备能够高效运行。此外,提供定制化的农机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地形和作物种植需求,进一步推动农机化在丘陵山区的深入发展。
3.5 nbsp;强化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农机装备的研发工作
为解决丘陵地区小型农机效率低下、携带不便、易损坏等问题,需加强针对山地丘陵地区农机装备的研发工作。特此提供以下措施,有效地解决丘陵地区农机装备面临的挑战,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研发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农机制造企业应聚焦于开发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应具备模块化设计,能够快速适应不同地形和作业需求。例如,研发可变地形适应性的轮胎、可折叠的机械臂以及能够自动调节高度的作业平台,以适应丘陵地区的多变地形。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引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使农机装备具备智能诊断、远程监控和自动导航功能。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机在复杂地形中自主作业,减少人为操作的难度,同时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材料科学与耐用性研究:研究和应用新型材料,如高强度轻量化合金和耐磨复合材料,以提高农机的耐用性和抗腐蚀性。这些材料可以显著提升农机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机装备的研发和创新。同时,提供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建立国际合作平台,与全球农机研发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共享研发成果,引入国际先进的农机设计理念和技术,加速本土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
示范项目与实地测试:在丘陵地区设立农机装备的示范项目,进行实地测试和评估。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优化农机设计,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4 "结束语
在丘陵地区推行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既复杂又至关重要的过程。最新的研究显示,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进行定制化的农机种植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我们可以聚焦在效益优先的原则下,抓住关键性环节,选取了农民生活需要紧迫、生产经营最急需、经济效益、服务社会、生态效益最突出的关键性环节,进行新科技、新设备的实验、示范、引导、推广和运用。
近年来,全国农村机械化实践证明,农村机械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基础和标志。尽管安徽省在农村机械化开发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当面临着农村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变与升级的新条件之际,人们仍需要适应更多挑战与机会。而最近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农村科技人员在推进农村机械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不懈的奋斗,以满足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
在新的观点方面,可以考虑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农业机械化与生态效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确保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损害环境。此外,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例如智能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更高效的农业生产。通过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可以为丘陵地区的农机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体而言,结合最新研究和观点,对丘陵地区农机化的发展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促进乡村振兴,为农业现代化迈向新的高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海明.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0,47(3):23-26.
[2] 孔祥臣.试析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农艺与园艺,2018,29(7):69-70.
[3] 袁晓斌.探究如何做好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J].时代农机,2018,45(6):16-17.
[4] 孙玉英.新时期如何做好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J].河北农机,2020(9):44,57.
[5] 刘淑娟.浅析丘陵地区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J].农机化研究,2017,48(11):18,21.
[6] 姚连京,李娟,黄恒康.VR+农业现代农业的“推进器”[J].江西农业,2017(6):58.
[7] 顾祝军,曾志远.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5(1):12-14.
[8] 李思辉,焦忠武,王亮,等.虚拟农业技术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9034-9035,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