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立足新时代,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渐成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化水平和农业金融等方面发展颇具成效,但仍存在不足,需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生产要素等方面持续推进,通过构建强有力的农业经营体系助推福建省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070-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st arduous and arduous task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s still in the rural areas.\"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new era,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in Fujian Province has achieved great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 organizational leve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specialized level, 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so 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promote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new management main body, perfecting the supply system of production factors,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novativ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so 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Fujian Provin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ujian Province;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exis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其重点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现阶段,福建省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持续完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农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但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金融服务、农地流转水平和农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分析福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成长发展的制度背景和内涵特征,把握福建不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成机制和功能定位,总结福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理,研究其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和运作策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意义重大。
1 "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状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随着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等3种主要形式。二是农业组织化发展现状。福建省利用农村中小型商业银行拓展农村产业链[1],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带头作用,高举高效生态农业导向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从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培优环节看,福建省抓重点、补短板,为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差别服务;从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环节看,省农业科学院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加快科研先进生产要素转化利用,为农村产业振兴起到良好服务效果;从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营销环节看,福建省大力打造农业会展和村企联动推动品牌建设。四是农业专业化水平。福建省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2];提出专业性农业制度规范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培育高素质农民建设。五是农业金融发展现状。福建省各地金融机构全面开发特色信贷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从无到有[3]。
2 "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土地流传不畅限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据统计,2021年福建省土地承包确权登记户平均拥有仅0.79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500亩连片区仅占49%,占有土地规模过小导致各类经营主体无法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且土地地块分散、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也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起负面作用。二是资金筹集困难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再生产。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福建省财政补助标准仅为1 600元/亩,这个数字远低于《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年)》中4 000~5 000元/亩的标准,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几乎只能依赖自身积累,难以有效利用其他外部资金,因而发展潜能较小[4]。三是品牌意识较为薄弱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层出不穷。截至2021年,1 05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得到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省级以上品牌产品的企业仅有309家,约占29%,在227家以茶叶产业为主导经营方向的省级龙头企业中,大量生产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企业间产品无明显个性化差异、不重视福建省外消费者需求反馈等现象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导致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进一步彰显优势。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个体农户利益联结关系较弱。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例,“企业+农户”体制能否对农户起到实际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实力的高低,农户在二者相互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出现单方毁约等恶性事件阻碍农户与龙头企业的配合,第三方监管体系的缺位也加剧上述现象的发生[5]。
2.2 "农业组织化创新滞后
首先,当前福建省农民合作组织虽然在产销合作方面颇有建树,但组织内部在对成员创新融资服务层面仍有很大缺口,对农业合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端,轻视其他先进生产要素对组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法人性质特殊或资产抵押物不明晰导致难以利用金融服务和金融政策,局地经联社在“财务分设”口号下将组织与村委会分割,但囿于内部缺乏有效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相当部分的资产仍挂名在村委会下,导致权责不明晰。再者从金融服务本身来说,福建省涉农金融产品相对于农业组织化要求而言适应性也有待提升,现代农业对固定资产投资较于服务业会有更大需求。此外农业发展对自然规律依赖性强,因此季节性、地域性融资需求相较于其他产业也更明显,目前涉农金融产品的发放和选择标准较为死板,贴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还有较大缺口。最后,各类政策资源统筹发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业组织化离不开过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强有力且科学的公共政策服务,然而地方政府普遍采取单纯依靠财政兜底的传统思维,在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的地方历史古建筑保护、生态治理等方面建设也相对滞后,在资源和建设的协调发展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受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推动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相应经营体系完善、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仍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
一是服务主体散、弱、小短板明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力较低,业务范围和能力有限,还不能满足农户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三品一标”建设为例,项目开工以来,各类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型合作社以势如破竹姿态蓬勃发展,也有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各界资本涌入社会化服务体系,但它们尚且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运营管理模式和业务处理方式与各类经营主体需要一个长期协调的过程,在此期间局地性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较大经营风险、利益链条滚动时间较长的危机,导致其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压力大。二是认识有待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介入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农民和经营主体认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看不见”“摸不着”,对其信任度不高。以福建省古田县为例,在推广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方式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农民对传统的集中统一烘干装袋服务认可度高,但对菌丝培养、菌筒接菌等新兴高效方式接受度不高,担心出现菌种质量保障不到位、易运输破损等问题,导致农作物收益不佳,而实际上这些为提升品种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可以保证各项环节的稳定性、完全性[6]。三是品牌地域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从农业会展看,除去当前集中在福州、漳州、三明和南平等地具有省级知名度的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会展外[7],福建省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大型的品牌性会展,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贸发展不利,总体而言农业会展品牌在国内外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2.4 "农业专业化水平遭遇瓶颈
随着福建省农业技术和涉农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相应制度不断完善,特色农业发展也从单纯比拼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转向特色农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构建特色产业链等方向,当前福建省农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遇到了以下“瓶颈”。
一是农机农艺缺乏深度融合。先进的农业机械能否顺利落地并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有无充裕的资金和合理的政策支持,更关键的是能否满足当地农艺和农地宜机化改造的要求。福建省各地在引入农业机械时往往忽视对当地农艺的考察,农业农机融合的深度有待加强,例如福建很多茶园种植面积和作物间距小,普通农机无法使用,进行改良后的标准化茶园则可实现机械化全覆盖。二是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没有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当前福建省从事一线生产的农民分布较为分散,他们在参加集中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支出,使得培训无法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培训项目本身也缺乏长期持续性规划,目前福建省针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训还是以短期为主,且部分地区培训教师对一线农业实际发展状况不了解,教授内容以理论概念为主,缺乏实战技术指导,不利于将培训内容迅速转化到实际,这种教育模式已背离培训初衷。
2.5 "农业金融发展亟待优化
一是金融机构扶持力度有限。金融机构运行的底层逻辑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在此过程中保证资金供应链的通畅才能保证金融机构有效运转。在对农业发展扶贫过程中,风险始终是金融机构直面的难题,政府在助推农业金融发展时的保障金无法做到风险全覆盖,因此金融机构在推出特色金融产品时存在诸多顾虑,而存款保障金制度也进一步降低了银行可动用的资产总额,造成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大。二是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供给不足。当前农保产品设计聚焦于具体农产品,依据其生产周期和风险来制定,而这忽视了多数农民生产同类多种农产品的实际,因而不能有效分散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此外,当前一些农业保险和政府部门各类政策、资金的有效衔接尚未形成,许多地方没有建立针对特色农产品的风险实时监测预警大数据系统,面对自然灾害等的大灾赔付、信息支持严重缺位,无法保障有效的农业保险供给。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且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福建省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要方向和目标,在科学分析福建省当前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路线,不断将理论付诸实际解决各类难题,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前进步伐,开辟出一条属于福建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建立、健全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完善和壮大福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一是福建省应深入推进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对接合作,以破解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福建省要完善社企对接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农产品产业链对接、生产要素对接、区域内外市场对接和管理对接,依托各地市已有的邮政网点、车辆、高素质人员等资源优势,打通涉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和高附加值产品“最后一公里”渠道。另一方面,福建省要深化农邮合作。福建省各地市应根据区域内特色农产品的特性,制定严格的遴选体系以筛选出包含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福字号”优质农产生产基地。这些基地通过打造“福农优品”品牌,积极对接生产源头的邮政寄送服务网点,根据运输需要和农产品特性加强网点的仓储保管、冷链运输、服务代寄收、生产生活产品销售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福建省应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以破解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集群落后的问题。家庭农场层面,助力一些务农能力和意愿强的农户扩大其经营规模,帮助其完成从小农户向家庭农场的质变,并引导家庭农场进一步组建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层面,对一些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地区,鼓励当地集体经济组织领头成立农民合作社,在此基础上集聚有关人才和优势资源,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3.2 "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强化制度供给创新
一是福建省要健全土地流转体制,以破解农户土地承包权缺乏有效保护和土地零散化的问题。福建省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及农户间的利益协调体制,具体做法是在由地方乡镇主导,村级承担实施责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广泛征求涉农人员意见,在保证承包地块不变的基础上,由村作为公证方,辖区内相邻地块农户之间秉持自愿原则签订协议,进行调换土地耕种经营。
二是聚焦农业生产一线,福建省农业良种化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省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创新。一方面,为解决种源“卡脖子”攻关难题,福建省要继续推动现代种业创新工程,针对福建省特色农产品重点扶持园林水果、特色食用菌、高产蛋鸭等育种产业化项目孵化,推进三明国家级稻种基地和各地国家级、省级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另一方面,福建省要坚定贯彻落实省政府和省农业农村厅“五个统一”要求,持续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维护和管控,推动建立市级及以上数字农田平台,在此基础上考虑福建依山傍海、地形复杂、农业自然灾害易发等特点完善农田灾损保险试点建设,做到数字化管理覆盖到全省各县。
3.3 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水平
一是福建省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夯实服务基础,以破解当前福建省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服务方式落后、服务品质低等问题。福建省要在科学判断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基础上,广泛开发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各地依托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党支部,形成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级行政组织合作共建的模式,扩大福建省现有“一村一品”建设进程并坚持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原则,开展囊括育种培优、商品购销、就业指导和文体娱乐等内容丰富的特色服务,并从一村一社逐步达成农业农村服务全覆盖。
二是福建省要加强现代农业人才组织队伍工作建设。福建省涉农科研院所与高校要积极搭建助农平台,向农业生产一线输送科教文卫各领域人才,依靠逐步扩大的农业人才库加速完善北斗“互联网+农机作业”监测服务,为福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菜单式”即包含耕、种、收、防各环节的托管服务。在此过程中,福建省特别要注重闽台农业合作,拓宽两岸青年合作渠道,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示范区建设,吸引台湾文创团队、农艺师、建筑师参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发挥地缘优势。
3.4 "加快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福建省要丰富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类型,以突破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瓶颈。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控制特色农作物生长培育环境的高科技设施的投入。当前,福建省农业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可以从政府和民间组织两方向进行推进。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实物投入的方式将农业高科技硬件定点专项配送至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者是通过设立涉农设施财政专项补贴引导小农户扩大科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可以成立农资产品供应商联盟,通过其强大的购买力以低价购得钢架大棚、湿温度控制器、联栋大棚等高科技设备,在政府价格监管条件下转卖给处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从而丰富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类型。
二是建立福建省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全省各地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互助开放,以破解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福建省要大量采集精确到乡镇乃至特色园区的涉农信息数据,背靠“5G”“互联网+”等技术提供的先进算力对采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入库,并按照农、林、牧、渔生产与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分相应模块,利用农业信息构造强大的搜索引擎帮助有关人员进行查询工作,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效率。另一方面,福建省要建立涉农信息资源互助开放服务平台,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培育风险预警机制,并定期筛查、更新、整合有关数据,达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外部性的目的。
3.5 "强化农村金融支持保护,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一是福建省各级政府要领导构建全面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模式,以破解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首先,福建省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提高对农业金融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适当减少税收,并对福建省日前已有的“快农贷”“福林贷”“福农贷”金融产品予以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以此减轻金融机构压力。其次,福建省政府要完善农业农村资产流转制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宅基地、林权等在流转和赋权确权等环节的系列政策,以方便金融机构对农户财产进行迅速评估,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二是福建省要优化涉农保险产品供给,以破解福建省现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供给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服务水平,通过建立优化绩效考核和招标投标制度逐步筛选出一批以提升农业服务能力为导向的农业保险机构,并对其予以政策倾斜。亦或实施特色农产品以奖代补的政策,各金融机构在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综合服务的基础上,政府应鼓励其聚焦福建省各地市具有区域要素禀赋的特色茶叶、水产养殖等产业,开发“一县一品”特色涉农保险产品,推动特色农产品保险从“保本”向“保收”转变。
4 "结束语
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前景依旧明朗,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我们必须培育发展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制度创新带动生产要素全方位发展,健全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持力度,引入金融支持保护,让福建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完善、前进。
参考文献:
[1] 王相林.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生态产业链金融的思考——以福建农信的实践为例[J].福建金融,2022(9):32-36.
[2] 张守宇.推动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探究[J].福建农机,2022(2):1-5.
[3] 郑水珠,卢语焉.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3):35-37.
[4] 陈向镇,林吉程.福建省涉农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和思考[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1):35-37.
[5] 宋挺浩,李泽年,何振业,等.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2,56(10):98-100.
[6] 毛德智,李琳,芦千文,等.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三品一标”建设的思考——基于对福建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调研[J].农村工作通讯,2021(18):41-43.
[7] 王婷,马改艳.福建省农业会展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以漳州花博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2):17-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