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12-31 00:00:00张秀军耿立校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7期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育人

一、前言

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课程思政不单是工作任务,更是育人要求。《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2]。“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学系统协同育人目标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突出,要求高校着力将两者形成合力,从机制建设上着手,总结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创新,在管理方式改革上出招,在工作手段创新上下功夫。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

学风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设计一系列具体措施,推进协同育人新实践。

(一)制定保障和激励制度

在出台学风建设文件的同时出台教风建设相关文件,教风学风相互促进、一体推进。把学期末班级学生不及格人数达到或超过20%的红线纳入教师和辅导员年终考核体系。设立“优秀辅导员”“优秀班导师”等荣誉称号,充分肯定在学工系统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和成长成才做出贡献的教师。对专兼职辅导员、班导师的工作成效在职称评聘、岗位职责和年终绩效中给予体现,对获得省级及以上综合性荣誉称号或奖励的专兼职辅导员进一步给予肯定和物质奖励。

(二)明确工作职责

明确辅导员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学生学业的日常监测和分类指导,专任教师的任务是要做到课后常规性进班级,在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发现需要外部干预的节点,双方及时进行情况沟通反馈。辅导员每月与任课教师沟通一次,认真听取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沟通学生的学习状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任课教师反映的特殊群体或个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对于学期末学生不及格人数达到或超过20%的班级,主管学生工作和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牵头,召集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相关课程老师、学生所属系系主任共同分析班级在学风、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搭建工作载体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围绕“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以社会调研考察相关课程为理论基础,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载体为主要途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成果体现,融合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辅导员的实践指导、社会企业的调研指导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开展“学术之路党建引领工程”,以学生党小组为行动单元,邀请专业教师参加支部组织的与学术研讨相关的党支部活动,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方法、解读经典论文、讨论前沿问题,积极投入学术研究。

(四)完善管理手段

辅导员辅助任课教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将班级的学生骨干和特殊学生群体的情况,在课前通过《授课教师辅助书》的形式提供给任课教师,辅助教师因材施教。年初充分整合学生工作系统掌握的招生、就业等数据信息,提供专业分析报告,辅助专业了解学生整体情况,与专业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协同育人推进学风建设取得良好实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持续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加强,大思政的效果持续显现。

三、落实“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创新措施

(一)着眼机制建设,从顶层设计支撑协同育人

1.构建系统性制度机制

“课程思政”背景下,立德树人是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以此为统领,做到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学系统的目标一致性。建立党政工作协同机制,明确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第一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各群体中达成共识。第一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组织中体现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第二课堂是协同育人的有益补充,在活动设计、实际运行和活动总结中体现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互补互促,协同育人。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要求纳入相关的制度文件中,从制度层面加以约束,支撑中心目标的实现。

2.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基于OBE教育理念,以育人效果和师德师风为核心指标,构建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协同推进的考核机制,基于协同育人效果建立激励机制[3]。重点考察辅导员进课堂,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专任教师进班级,参与班风学风的养成促进指标,“双进入”在员工考核体系中共同体现。坚持目标与过程相结合、学生反馈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把“双进入”考核机制落到实处,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奋发进取、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目的。系统性激励机制的构建是建设一支高效运转的学工队伍的重要举措,关键目标是培养协同育人意识,达成参与主体的相互认同,取长补短,弥补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工作内容交集少产生的割裂和指导学生中产生的偏差。

(二)改革管理方式,从中观层面保障协同育人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2]。高校要以管理方式改革为抓手,从中观层面做好协同育人的组织实施,保障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

1.打通平台,以党建贯通学生和教师的交流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4]拓展党建领域,打破年级界限按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推行“支部+专业”模式,使学生党建工作围绕学生的主责主业开展,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契合学生培养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在方向引领方面的优势,提高学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和方向,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的内生动力增强,从而实现党建引领和学业提升的双丰收。以党建贯通育人平台,教师的专业系支部和学生的专业支部可以有效衔接,专业的党员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嵌入学生专业支部的教育中,加强师生联动,在专业学习指导的同时开展思想引领,达到育人效果。

2.扩大灰度,教师和辅导员双向嵌入对方工作领域

扩大灰度空间,根本目的是实现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画同心圆的基础上,扩大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交集,有更多的机会换位思考,有更多的条件实现思想统一,都把目标瞄准育人的根本,工作交叉灰度的扩大意味着同心共建的共性增加。构建双向驱动的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实现以教学和学工的双向驱动,带动学生方、家长方、社会需求方、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方、教师方等多方的联动效应,促进学生培养全过程信息的有效整合,切实使“三全育人”落地可行。围绕“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思路,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同步开展兼职辅导员选聘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从优秀专任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实行聘期制。为每个班配备专业班导师,明晰合作分工,形成一主两辅、协同工作的思政工作队伍格局,发挥各自专长,明确各自职责,实现思政工作队伍网格化覆盖[5]。

3.丰富课堂,探索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构建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群,在课程群的管理中,辅导员介入课程群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重构基础课、实践课、通识课和方法课的融合体系。一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体现出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方案设计,充分体现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在教育教学方式和效果上的互补性[6],以利于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在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上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是探索学工系统协同保障专业建设的新模式,整合学生工作系统掌握的过程管理信息,提供专业需求的学工系统数据集合,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适应性、灵活性,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拓展专业建设的外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促进全过程育人的实施。

(三)创新工作手段,从微观变革落实协同育人

工作手段创新是在新形势下能够将协同育人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途径,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出发,从具体工作入手,开展系列创新,拥抱协同育人的新成果。

1.教师主动嵌入学生工作,实现育人的同频共振

在精准就业工作中,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指导学生科学定位就业方向和深造方向,专业教师对深造的学生切实开展辅导,辅导员根据专业特点指导就业学生明确行业、领域和地域,辅导员与教师各展所长,对学生做到精准施策。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在一线开展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共同解答家长对专业、学涯和职涯规划等疑问,达到有效互补的效果。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围绕“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实现同向同行。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模式,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深入社会实践,系统性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把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书写在中华大地上[7]。

3.构建职业能力素养提升课程群

以企业成功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经济管理理论、科学精神四个方面作为着力点,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打造示范性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样板,建设样板教案、样板课程,形成经验性做法。切实做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相统一[8]。 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以党建引领学生的学术研究工作,激发服务区域经济的动能。鉴于学校的独特区位特点,致力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紧密结合京津冀绿色发展等区域经济热点问题,扎根区域经济建设,开展项目研究,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为政府战略决策提供支撑,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管理咨询等,在研究中学生的参与成为直接认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奉献祖国建设发展动能的重要实践,看到研究项目的落地实施,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国家建设出力,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这是最生动的思政教育。

四、结语

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是一项系统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顶层设计是关键,奉献精神是支撑,突出成果是促进。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管理者和设计者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制度设计是否科学的关键因素。要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思想统一、统筹协调各方、达成目标一致,进而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奉献精神,党的教育事业的从业者有着无上的为国为民为学生的情怀,奉献精神是成就大思政工作、大队伍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最后工作成果的获得可以给予组织者、参与者以充分肯定,也是工作开展的接续动力,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总结阶段成果、项目成果,适时鼓励成果发布和阶段经验分享,一方面可以促进形成PDCA循环,有利于工作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成果激励可以为工作开展持续赋能。

引用

[1]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A/OL].(2020-04-22)[2020-04-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A/OL].(2019-09-29)[2019-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3]郑慧.“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2(05):51-53.

[4]新华社.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0/c1024-30284579.html.

[5]陈武元,吴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01):42-45.

[6]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教高[2020]26号[A/OL].(2020-09-18)[2020-09-24].http://jyt.hebei.gov.cn/col/1410097726928/2020/09/24/1600911892090.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0-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涂刚鹏,刘宇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50-53.

基金项目:1.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工商管理国家一流专业数智化提质创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140033);2.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指导—实践项目—科技竞赛:三相驱动创新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GJJG060);3.天津市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1-59)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责任编辑:韩 柏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