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慧税务人才培养研究

2024-12-31 00:00:00李海英张向辉郭艳萍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7期
关键词:财税纳税税务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成为推动税收治理模式创新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智慧税务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税务人才的重要机构,其人才培养模式亟需与国家战略相契合,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智慧税务人才的培养上,高职院校既要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又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特点,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并贡献于税务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本文以“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教育为例,旨在探索一种适应智慧税务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推进税收管理高质量发展。

二、整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企业纳税实务”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大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品德先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纳税工作的各个模块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引领,致力于培养技术好、有责任、能担当、爱劳动、善思考、懂业务、守法律、会核算的智慧税务人才。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对接国家税收法律制度的新变化,在教学中贯穿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税务管理新技术,按照“一表填报、一网通办”的岗位要求,融入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智能财税“1+X”证书标准和财税技能大赛要求,通过“岗课证赛”对接进行教学总体设计,培养学生财税知识、数字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结协作及创新精神[1]。

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电子税务系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学生轻松学会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计算原理,掌握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等实践操作,在真实的工作过程或者模拟的线上场景中得到锻炼,坚定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法律意识,为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

课程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与国家税收政策变化紧密相关。为此,每期开课均选用最新的国家规划教材作为课程主资源,体现“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新内容、新规定、新技术、新变化,辅之以课程团队的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智能财税“1+X”证书平台、税务实训平台、财税技能大赛平台、仿真电子税务局等资源,开展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三)教学目标

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的核心要素,参照课程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起了涵盖“强素质、懂知识、会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随后,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级度量,确定教学的重点所在。最后,根据前期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结合教学目标,科学地确定各教学环节的难度系数,预判教学难点,从而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采取精准和有效的策略。

1.知识目标

(1)具备从事税务会计工作必备的理论和知识。

(2)掌握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规定。

(3)能根据不同税法的构成要素准确计算不同税种的应纳税额。

(4)具有利用智能财税、智慧职教等在线课程平台、实训平台学习的能力。

(5)具有再造能力提升的潜质。

2.能力目标

(1)能办理税务登记、发票领购、涉税文书撰写等基础性涉税工作。

(2)能根据企业的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税务处理。

(3)能运用电子税务系统填制各税种纳税申报表。

(4)能运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办税流程和纳税咨询服务。

(5)能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办理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

(6)能运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进行税收预测和风险管理[2]。

3.素质目标

(1)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企业、爱社会、爱人民。

(2)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

(3)树立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法治意识。

(4)形成绿色税收理念,为国聚财、为民收税。

(5)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素养,使其适应“互联网+”生态新环境。

(四)教学内容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在智能化、信息化背景下,对接税务会计岗位标准,以税务会计工作任务为导向,共设置四个教学项目,分别是流转税智能计算与申报、流转环节小税种智能计算与申报、所得税智能计算与申报、财产行为税智能计算与申报,总计八个主要教学工作任务,涵盖全国范围内普遍征收的十八个税种(见表1)。

(五)学情分析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导课程“经济法基础”的教学,使学生对税收与税法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一定的税务思维模式(见图1)。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具体情况如下。

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使用智能财税平台“票天下”“财天下”“金税师”三个系统,但对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流程步骤还没有掌握,缺乏融合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对增值税销项税额计算的原理有了一定认知,但对“财”与“税”之间的钩稽关系还不能完全明确,对运用智能化手段防止假账、偷税等行为没有充分理解。

学习特点:信息素养较好,喜欢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感兴趣,但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转税智能计算与申报。

教学难点:所得税智能计算与申报。

实践工作中的大税种,即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的税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考试的重点及财税技能大赛的难点。

突破方式:通过教学中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解难题、练技能、评业务实现重难点突破。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

(一)教学模式

结合财税领域发展的新变化,整合多渠道的教学资源,通过“岗课赛证”对接,创建“五步三对接两强化”教学模式[3],即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引任务、解难题、练技能、评业务、拓展训练五个步骤,对接税收法律法规,对接纳税工作岗位标准,对接初级会计资格证书、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会计技能大赛、智能财税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见图2)。

(二)教学实施

“一核三层五融”设计课程思政,“六点”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一核”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线,把德育、劳育、职业素养渗透到育人全过程。“三层”是指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三个层面融入依法纳税思维、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五融”是指深挖每一税种、每一任务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视频融入、案例分享、主题讨论、榜样激励等融入途径,润物耕心,让学生树立“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信念。“六点”是指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考点、赛点、证点、思政点”,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技能树,形成以纳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和体系[4]。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教育手段,不仅包括使用智慧职教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还可以运用税务实训平台、智能财税平台、电子税务局等数字化税收征管工具辅教,向学生全面传授从各类税法知识、发票开具、电子报税等各项信息化税收征管技能到贯彻依法纳税、绿色税收理念等,并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分岗位角色扮演等方法打造智慧税务课堂,做到与实际税收工作接轨,实现数字化转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思政育人,线上线下相混合,理论实操同步走。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幅提升,遵从会计职业行为规范,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人人学税、人人懂税、依法纳税,保护国家税收权益、勤俭节约、爱惜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5]。

(四)考核评价

考核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因地制宜”“因材施考”,根据不同选课院校、不同选课生源采取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为主、线上和线下考核相结合、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为补充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即“职业道德+线上+线下+增值”四维评价机制,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其中,线上评价由平台根据学生实操演练自动生成,线下由任课教师评价及学习小组互评,并注重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成综合评价机制(见表2)。

四、教学成效

(一)培养“品德先行”、具有工匠精神的智慧税务人才

树立了“以德为先”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北大荒精神、工匠精神,增强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了精益求精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得到提升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组织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三)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课堂实施过程当中,学生更加重视职业道德的要求、职业行为的规范,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职业技能,提高了初级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过率,促进了税务技能专业社团的发展,提高了财税技能大赛的成绩。

五、特色创新与反思改进

(一)特色创新

1.“五步三对接两强化”创新教学模式

“五步”是指课前“引”任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情分析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课中“解难题”“练技能”“评业务”,实现教学重难点突破。课后“拓”展训练,通过强化财税技能大赛和税务技能社团发展,实现“岗课赛证”有机融合,德能识业共育税务人才。

2.“一核三层五融”课程思政、“六点”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并以纳税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和体系。通过构建知识技能树,挖掘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考点、赛点、证点、思政点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

3.“四维”评价实现德技双育

学生成绩考核由“职业道德+线上+线下+增值”四维评价组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财税人员的灵魂,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极其重要。同时,学生实习实训的表现、考取证书的通过率、财税技能大赛成绩则作为“增值性”评价,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材。

(二)反思改进

1.积极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

在课程中需要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举的特色,更好地协调智能化、信息化背景下“财”与“税”的钩稽关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风险意识与观念,丰富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内容,培养处理全局性、较复杂纳税现场问题的高层次智慧税务人才。

2.加强课程团队教师师资培训与实践锻炼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具有时时变化、刻刻更新的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和征收管理办法不断调整,教材的更新速度比不上实际工作变化,需要教学团队不断深入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各类行业企业,将“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关注税务理论前沿,提升智慧税务实践技能,将团队成员打造成为“智慧税务教师”,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及地方区域发展培养“智慧税务人才”。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大数据工具在纳税实务课程中的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通过情景教学、互动互评等方法辅助教学,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能够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意识,增强学习效果。

4.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有效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各有千秋,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就是好的手段,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将先进的教育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教学工具中。一方面,借助多种方式,利用电子税务系统、智慧税务技术、智能财税教学平台、智慧职教在线课程、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个人语言魅力、逻辑魅力及板书魅力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

六、结语

“智慧税务”的提出为我国税收工作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层次,其发展历程尚属初期,探索并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尤为艰巨。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势必要革新其专业教育理念,针对性地调整税收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智慧税务专业人才。这一转型路径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税收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对推动智慧税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我国税收工作的智能化、高效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引用

[1]游家兴,柳颖,杨莎莉.智慧税务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税务研究,2022(07):64-69.

[2]李海英,赵宝芳,刘震威.职业院校税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1):127-128.

[3]彭景颂.“以数治税”理念下高校纳税实务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3(14):123-126.

[4]蔡丽冰.数智化时代“岗课赛证”融合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3(35):94-96.

[5]吴怡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纳税实务》线上教学效果提升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20):179-181.

[6]边琳丽,刘泽惠,韩一敏.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08):23-25.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职教本科与课程思政背景下企业纳税实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JB1423073);2.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本科教育依托‘1+X’证书制度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Y20220068)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

■ 责任编辑:王颖振 蔺怀国

猜你喜欢
财税纳税税务
税务动态
山西财税(2022年4期)2022-05-23 05:03:26
个人独资企业对外投资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6:54
提升税务干部的学习力
“财税史的启示:历史上的财政危机与财税变革”网络研讨会综述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6:20
建筑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几点思考
2016:打好财税改革攻坚战
适应纳税新常态 树立为民新理念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4
践行“三严三实”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52
从业人员给企业带来的纳税困扰——以一个火力发电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