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的特点,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强化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提升项目的盈利水平,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现状
(一)合同预算管理现状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项目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对材料、人工、机械等成本测算不够准确。预算定额选用不当,套用定额现象较为普遍,未能考虑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预算编制深度不够,忽视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等因素对预算的影响。预算编制的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因素的及时响应和调整,预算超支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提高。
2.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不完善
从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来看,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统一协调,预算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各环节的预算数据没有做到充分共享。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体系,违反预算、超预算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约束力不强。
3.预算执行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建筑项目的预算执行阶段,现行监督及考核体系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预算执行缺少有效的动态监管与风险预警机制,预算调整未能及时响应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预算调整的机动性不足。同时,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引起的预算超支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导致实际成本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偏差。此外,考核机制的形式主义也较为严重,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够合理,奖惩制度不健全,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预算责任未能得到充分落实,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1]。
(二)成本控制现状
1.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部分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意识较为薄弱,设计单位对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设计方案缺乏经济性考量,设计变更频繁,设计优化不到位,未能充分考虑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设计阶段缺乏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对材料选型、设备选择等缺乏成本分析,设计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技术规格、参数要求不明确,引发招标环节争议。设计概算编制不准确,与施工图预算偏差较大,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招投标阶段成本控制措施不到位
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措施不够完善和到位,招标文件编制质量有待提高,商务条款和技术标准设置不尽合理,诱发恶意竞标和低价中标,招标控制价编制不够准确,未能充分考虑市场价格变化和项目特点。评标办法有待优化,过度强调价格因素,忽视企业综合实力,中标单位降低成本的动机较强。开标和评标环节程序不够规范透明,施工单位报价失真、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招投标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异议和投诉处理机制不健全。
3.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手段单一
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落实阶段,成本控制手段的运用直接影响项目成本,但目前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材料价差控制、现场签证把关等初级手段,缺乏事前成本测算、成本计划编制,事中成本归集核算、偏差分析不到位,事后成本考核不严格,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签证随意,设计变更频繁,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防控不力,合同索赔管理不善,现场管理粗放,“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材料、机械、分包等关键成本要素缺乏有效控制,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缺乏动态的成本监测预警和及时纠偏,施工阶段存在成本失控现象,成本控制手段亟待创新[2]。
三、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开展建筑企业预算编制人员专业培训,传授预算编制新知识、新技能,推广预算定额、计价规范和计价软件的应用,普及BIM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促进预算编制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开展工程造价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增强预算编制人员法治意识和合规意识,以提升预算编制人员专业能力,改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将预算编制纳入绩效考核,科学设置职业发展通道,以提高预算编制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建立建筑企业预算动态管理系统,搭建集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集成设计变更、材料价格等数据接口,实现预算相关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分析,提高预算调整的针对性、时效性 [3]。
(二)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建设
1.明确预算管理责任主体权限
构建扁平化、矩阵式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科层制结构,强化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信息共享。财务部门牵头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工程技术部门提供设计变更等技术数据支持,采购部门负责材料价格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成本控制部门参与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的管理,项目经理对项目预算负总责,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协调高效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建立首问负责制,强化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加强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对于突破预算的行为,追究相关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将预算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令行禁止、奖惩分明。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全过程造价控制应聚焦设计阶段,深化造价控制。设计招标是优化设计方案、控制造价的有效途径,通过竞争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倒逼设计方案优化,在满足功能和品质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严格设计变更管理,从源头上控制造价,超过一定比例的设计变更应重新组织专家论证和招标,确保设计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强化预算执行监督考核机制
1.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主要依赖实时性和联动性。传统预算监控通常在事后进行核算分析,无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偏差。对此,应积极采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构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与财务管理系统、采购合同管理系统、施工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从而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将自动比对预算金额与实际发生金额,及时发出预警并分析原因,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
2.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奖惩机制
考核指标应全面系统,涵盖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方面,突出成本控制导向,将成本控制目标细化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和个人,明确约束性指标和激励性指标,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同时,考核周期应设置科学,宜结合项目进度节点,按月度、季度、年度分阶段考核。考核办法应严谨客观,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强化过程管控。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职业发展挂钩,形成奖惩并举、奖罚分明的利益驱动机制,充分调动项目团队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
四、优化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优化设计可在确保功能和品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成本。设计优化应贯穿设计全过程,注重设计招标,编制科学合理的招标文件和标底,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引入多方案竞争机制,比选优化设计方案,方案评审应坚持投资效益最优原则,邀请经济、技术专家全面论证把关。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应进行限额设计,严格控制项目投资上限,设计过程中加强各专业协同、统筹兼顾,避免“翻烧饼”式多次修改,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优化细部构造,减少用料,简化工序,优选新工艺、新材料,节约成本,严控设计变更。
(二)完善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科学编制招标文件、评标办法和招标控制价,有利于在源头上把控项目成本。招标文件编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划分标段,选择适宜的招标方式,制定科学的评标办法,明确报价要求,列明风险预估,严防恶意压价,低价中标。评标办法应坚持综合评估原则,价格权重不宜过高,平衡考虑企业资质实力、履约能力、信誉度等要素,采用信用评价与技术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择诚信可靠、技术过硬的中标单位。招标控制价编制要严谨科学,充分考虑材料、人工、机械市场价格变化,预留一定风险系数,控制造价的基础应扎实可靠,当市场价格或设计变更等原因导致控制价确需调整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理顺依据,严禁随意提高。
(三)强化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传统的施工成本控制偏重事后核算,缺乏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难以实现动态管控,导致成本失控隐患大。目标成本管理以目标引领过程,将成本控制融入施工全过程。施工组织方案编制要进行成本测算优化,材料采购严格对标限价,大宗材料采购宜实行集中采购,发挥规模效应,优化资金付款计划,严把进场材料验收关,加强材料现场管理,严防“跑冒滴漏”,当好成本“把关人”[5]。
五、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A建筑公司的5个典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成本控制水平,验证前文提出的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5个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实际成本均低于预算金额,成本节约率在4—10%之间,其中D项目的成本节约率最高,达到10%,成本控制效果最为显著。与此同时,5个项目的工期和质量也都得到了有效保障,质量评分均在90分以上,达到优良等级。
经过详尽的研究,观察到在预算制定期间,这5个项目均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并采用了科学的限额设计方法,所制定的预算定额基于合理的选用,为项目的成本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招投标过程中,运用综合评估方法,全面统筹成本、品质、进度等关键因素,从中挑选出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实行了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环节的成本控制职责,对现场签证进行了严格管理,并对材料采购实施招标制度,对施工组织进行优化,以上措施共同作用,显著降低项目成本。在竣工结算阶段,严把结算审核关,严禁虚报冒算,切实维护了业主利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需要制度、人员、技术等多方面保障。强化全过程造价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现场签证管理,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强化竣工结算审核把关,建立健全过程控制体系是保障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建筑领域的深度应用,BIM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将与项目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深度融合,向智慧化、协同化、动态化方向发展,为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引用
[1]王媛.路桥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探讨[J].汽车周刊,2024(06):205-207.
[2]张娣.住宅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J].居舍,
2024(08):173-176.
[3]袁敬.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23,14(17):152-154.
[4]李卉.浅析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思考[J].建筑与预算,2023(03):25-27.
[5]贺建金.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分析认识实践[J].居业,2021(05):126-127.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
■ 责任编辑:韩 柏 张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