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024-12-31 00:00:00赵鹏毕蒙蒙高媛熊佳丽张丽朱剑
护理研究 2024年19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type of neural intervention perfusion system

Key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IA;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perfusion system; nursing tools;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摘要" 目的:设计神经介入灌注系统并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主改良设计和制作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该装置由加压袋及内部固定的可调节挂钩、压力显示表、改良输液线、气泡检测传感器组成。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5月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99例行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9)和对照组(n=50),研究组采用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介入灌注系统,比较两组建立灌注时间、更换灌注平均耗时、术中灌注系统更换例数、术中血液逆流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建立灌注时间、更换灌注耗时均短于对照组;术中灌注系统更换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设计的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可有效缩短建立灌注时间、更换灌注时间,降低术中灌注系统更换例数。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手术;灌注系统;护理工具;围术期;护理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4.19.032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为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成年人中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病率约为3.2%[1]。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以及精密仪器的广泛应用,基于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可达1.9%~7.0%[2⁃3]。颅内动脉瘤破裂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而我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总体年破裂率高达1.0%~7.3%,国际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5年破裂率为3.4%[4]。近年来,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检出率、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日益凸显,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5⁃6]。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7],相较于开颅夹闭,介入治疗具备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8⁃9]。

神经介入灌注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旨在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同轴导管内血栓形成等问题的发生[10⁃11]。而现有的神经介入灌注系统使用时存在气泡进入造成脑血管气泡栓塞或加压不足导致术中血液逆流进入导管形成血栓等方面的局限,不仅增加高值耗材的报废率,还会加重病人的医疗负担。此外,持续高压灌注系统受限于长度不足、排气不便以及灌注系统漏液,极大降低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12⁃14]。因此,本研究为克服目前持续高压灌注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现将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的设计

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包括加压袋,加压袋顶部安装加压袋挂钩,方便悬挂整个灌注系统;加压袋内部固定可调节挂钩,可调节挂钩用于放置软袋生理盐水,可调节软袋生理盐水在加压袋内位置;软袋生理盐水上插封闭空气过滤器,防止因加压而造成漏滴;封闭空气过滤器上连接茂菲氏滴管,茂菲氏滴管底部连接输液管,输液管上安装气泡检测传感器,以防止术中气泡进入系统造成空气栓塞;输液管端部安装输液调节开关,术中可调节液体滴速;加压袋底部安装有充气管,充气管上安装有三通,充气管远离加压袋的一端安装充气气囊,充气管上插接压力表,以便显示具体加压数值。延长灌注系统至利于术者操作的合理长度,能够适用于多种空间使用,即使输液架距离病人有一定的距离也可以正常使用,加压袋设计1个可调节高低的挂软袋盐水的挂钩,可以针对不同规格的盐水袋进行调节,茂菲氏滴管下段安装1个气泡检测传感器,更加安全、精确,加压袋安装1个可以显示具体压力值的测压表,能够实时监测加压袋内部的压力情况,将输液器与大气连通的空气过滤装置封闭,充气管上安装三通后可使用电动充压装置给加压袋充气、加压,无须护理人员手动充压。详见图1。

2" 临床应用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5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99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n=49)和对照组(n=50)。纳入标准:1)已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人,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2)病人术前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3)预计手术时间≥2 h。排除标准:1)医护人员操作不当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血液逆流等情况的手术病人;2)手术未成功的病人。两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颅内动脉瘤的位置、颅内动脉瘤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I⁃医研伦审〔2023〕第(40)号。

2.1.2 研究方法

2.1.2.1 研究组

采用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具体方法:将系统悬挂合适高度,调节加压袋内部挂钩使软袋生理盐水置于合理位置,使用延长并封闭空气联通处的类输液器管路进行排气,茂菲氏滴管下的空气报警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根据压力表给加压袋加压到具体数值,将系统连接到各导管、微导管系统中。

2.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灌注系统,由加压袋、输液器和500 mL软袋生理盐水3部分组成。使用方法为:软袋生理盐水置入加压袋内部固定挂钩处,插入输液器进行排气,凭经验给加压袋加压到大概范围,再将其连接接到各导管、微导管系统中。两组整个过程都由经过专业培训医生、护士完成操作。

2.2 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1)建立灌注系统花费时间:手术开始前,建立相同路数的灌注系统所花费的时间;2)更换灌注系统的时间:从手术开始到结束,术中软袋生理盐水已经滴空,护士更换高压灌注系统的更换所耗时长;3)术中血液逆流发生率:从手术开始到结束,加压袋随着软袋盐水量减少压力减少,股动脉压力大于灌注系统压力,出现液体不滴及血液逆流的情况视为血液逆流。血液逆流发生率=(发生血液逆流病例数/总灌注病例数)×100%;4)术中灌注系统更换例数:统计从手术开始到结束,术中更换过灌注系统的例数。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使用例数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效果评价

3.1 两组建立灌注以及更换灌注耗时比较

研究组建立灌注系统耗时为(65.55±3.23)s,短于对照组[(246.04±4.7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研究组更换灌注耗时为(88.92±5.43)s,短于对照组[(115.39±5.2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详见表2。

3.2 两组术中灌注系统更换情况比较

研究组5例更换灌注系统,少于对照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详见表3。

3.3 两组术中血液逆流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中血液逆流发生率为2%,对照组术中血液逆流发生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详见表4。

4" 讨论

贴合临床实际所涉及的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为成品器具,形态固定,使用简单,在缩短操作时间的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长及射线照射时长,同样也有利于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针对现有的神经介入灌注系统使用时存在气泡进入造成脑血管气泡栓塞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使用类输液器管理及气泡监测装置,可有效避免系统气泡的进入造成空气栓塞,在保证术中病人安全的同时也便于医生术中专注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针对传统灌注系统存在加压不足导致术中血液逆流进入导管形成血栓的问题,本研究设计通过固定软袋生理盐水位置以及加压袋初始加压压力,在避免出现术中压力过高或不足的情况出现同时也便于观察盐水袋用量。另外,新型灌注系统的使用可以避免术中出现血液逆流,从而降低高值耗材更换率,进而减轻病人的医疗负担。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秉持“贴近临床,贴合病人”的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为出发点,弥补了传统神经介入灌注系统的不足。但目前本研究设计的新型神经介入灌注系统仅在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介入科进行应用,存在样本量较少的不足,未来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适用性,为实现介入手术治疗精准管理提供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VLAK M H,ALGRA A,BRANDENBURG R,et al.Prevalence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with emphasis on sex,age,comorbidity,country,and time period: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The Lancet Neurology,2011,10(7):626-636.

[2]" LI M H,CHEN S W,LI Y D,et al.Prevalenc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Chinese adults aged 35 to 75 years:a cross-sectional study[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3,159(8):514-521.

[3]" Anon.Summaries for patients.How common are unruptured brain aneurysms in adults?[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3,159(8):1-30.

[4]" MALHOTRA A,WU X,FORMAN H P,et al.Growth and rupture risk of 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systematic review[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7,167(1):26-33.

[5]"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等.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8):546-574.

[6]" MACDONALD R L,SCHWEIZER T A.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J].Lancet,2017,389(10069):655-666.

[7]" 耿介文,翟晓东,吉喆,等.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9):634-664.

[8]" 潘文龙,赵浩.高龄患者神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6):1469-1471.

[9]" 宋志强,朱安林,陈锐锋,等.颅内动脉瘤急症介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因素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5):411-414.

[10]" 明艳,唐晓燕,明洁,等.全脑血管造影术高压灌注线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9-960.

[11]" BERLIS A.Benefit,necessity or harm by administering heparin during neuro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J].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21,44(5):756-757.

[12]" 陈玲玲,张凤英.改良介入术中使用加压输注装置措施预防脑动脉空气栓塞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7,30(8):145-146.

[13]" 贾香丽.动脉加压输液袋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06,21(16):1136.

[14]" 郑秀云,李雪芬,刘小春,等.1例脑血管疾病介入术中潜在空气栓塞隐患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护理研究,2019,33(13):2347-2349.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膝单髁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氨甲环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给药方式比较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2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
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