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旨在将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多种举措提升教师书法核心素养,整体规划、完善教学目标体系,营造书法氛围,让学生感受书法独特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感悟其间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语文教学;书法教育;教学方式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文字的书写与运用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要能“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1]书法无疑是感受文字美的最好途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奇葩。《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2]
新课标中提出了具体的写字教学要求,语文教学需遵循新课标的指示,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全面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将书法教育有机贯穿于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书法教育中对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结构的训练规律与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有很高的重合率,将两者相结合能够达到书法教育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小学语文教学中书法艺术熏陶的含量,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帮助[3]。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化存在的问题
(一)专职书法教师紧缺,兼职书法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师资队伍方面,书法教师紧缺,部分学校设有一至两名专职书法教师,大多学校无此配置。语文教师承担起书法教学的重任,这意味着书法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侧重语文学科知识的教授,对于书法方面的教学,大多只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法课变成单调的写字课。再者,若教师缺乏书法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书写指导与点评就会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容易流于表面,学生则难以掌握书写要领,无法感知汉字之美,更无法欣赏书法作品的魅力。
(二)学段之间、学科之间缺乏协调统一
小学一、二年级设有写字课,三年级设有书法课,学段之间、学科之间缺乏统一性。即使语文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实际还是各教各的。
(三)教学氛围不够,教学方式单一
语文教师承担书法教学任务时,书法课容易变成写字课,书法教学氛围不够,教学方式单一。一节常规书法课一般是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并范写,学生模仿,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修改和点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对后续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化的方法
(一)多举措提升教师书法核心素养
提升语文教师的书法水平及书法核心素养,让教师具备有效指导和评改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审美能力。
第一,教师层面。首先,转变观念,教师应有意识地学习书法理论知识,提高书法水平。再者,教师要能使用硬笔规范书写汉字,教学时,时刻注意不写连笔、字迹工整,给学生以正面示范。在此基础上,掌握毛笔书写技能,如规范的技法、美观的字体。最后,教学时应从笔法、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欣赏并创作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书法的魅力。
第二,学校层面。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书法教师开展书法培训,每周一课,学校教师提交书法作业,专业教师指导点评。在此基础上,开展书法作品评比、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增强教师的学习自信心。
营造浓厚的书法氛围,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书法,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学习兴趣,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整体规划,完善体系
语文教学要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需要做好整体规划,制定更完善的教学目标体系,用好语文教科书中的“书写提示”,将写字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此基础上,随着学段的不断升级,逐渐提高要求。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安排两个“书写提示”,教学目标落在最基本的笔顺规则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提醒笔画所在位置,把汉字写正确。学生掌握了基本笔画规则,为书法的学习奠定基础,一横、一撇、一捺、一点都更有章法。
三年级上册开始,“书写提示”从简单的笔顺规则提升至笔顺平稳端正,要求更为具体:横画要写得平整,竖画要写得端正,横平竖直,字就平稳端正;撇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四年级上册开始,“书写提示”里的格式从田字格变为横线格,要求学生在书写时学会合理安排字距,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为感受汉字书写特点和形体美奠定审美基础。
五年级上册开始,“书写提示”里的内容从汉字练习变为古诗书写练习,有竖版、横版,要求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谋篇布局,把汉字的美通过古诗书写展示出来。五年级下册,学生已熟练掌握汉字的书写,“书写提示”里安排了名家书法欣赏,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赵孟頫的《三门记》,教师应对书法名家的作品及其艺术特点做详细介绍,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了解书法名家的创作,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以教科书中的“书写提示”为基点,教师需纵览全局,梳理这28个“书写提示”的纵向、横向关系,整体把握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从一、二年级的硬笔书写到三、四年级的软笔书写,再到五六年级的书法创作,循序渐进,同步协调。在语文教学中扎实开展书法教育,将“书写提示”落到实处,不仅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也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提高学生的书法核心素养。
(三)改变教学方式,营造书法氛围
改变传统书法教学方式,课内外营造浓郁的书法氛围,让学生在书香校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明确写字教学目标,培养书法审美能力
写字教学的目标应该由汉字的书写逐步上升到书法审美和文化感悟。教育部审定的《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的名碑名帖欣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用笔细腻,丝丝入扣,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忽密忽疏,极具节奏感。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为“聊聊书法”,编排的名家作品也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书法作品欣赏为基础,通过表达与交流,让学生了解书法名家,品读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书法名家的作品大多有自己强烈而又独特的风格,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文采飞扬,用笔苍劲婉转,气势雄浑;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美感;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当学生欣赏、临摹名家作品时,极易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2.变枯燥为有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书写时,应该融入有趣的知识,让写字不枯燥。如二年级上册识字课《“贝”的故事》,课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发现“贝”是象形字,甲骨文的“贝”就是由贝壳的形状演变而来,因为贝壳漂亮、珍贵、便于携带且不易损坏,因而将其作为货币使用。学生很容易触类旁通,明白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如赚、赔、购、贫、贪等。书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贝’的外部就像贝类的壳,上窄下宽,为什么要下宽呢?因为只有微微张开壳,才能伸出它的触须进食。”有趣的画面想象加深了学生对字形的理解。从造字方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记住书写要点,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记住“贝”的字形、字义,并拓展“贝”字旁的其他字,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位。
汉字故事也是吸引学生的教学素材之一。如央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每集讲述一个汉字的渊源,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体会汉字的美。纪录片时间短,适合课堂导入时使用。
学生写好字是基础目标,更高层次的目标是赏析优秀书法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上册)》第八课出示了碑体作品《龙门二十品·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局部)》,作品创作于北魏时期,用笔以方笔为主,其来源于龙门石窟。教学时,教师应拓展龙门石窟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感受这座世界伟大古典艺术宝库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营造墨香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浓郁的书法氛围有助于学生书法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校园内大力营造浓厚的墨香氛围,让师生感受墨香气息。如加强学校美育制度建设,营造书法氛围,践行“写好字,做好人”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能写出正确、规范、美观的汉字,且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少年宫活动中可开设书法兴趣班,开展学生书法作品展示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校外,家校携手开展“小手牵大手”书法活动,推进“墨香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应充分挖掘书法与育人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书法独特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感悟其中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周水丽.书法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08):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