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之美 “促”深度之学

2024-12-31 00:00:00苏敬华
关键词:学科知识跨学科深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指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至少要占学科课程的10%。生活是一个综合体,有很多知识只在一个学科之中,是“解释不通”、至少是“不通透”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跨学科融合中实现深度学习呢?

一、研读学情,提升教学效度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跨学科融合前,教师要思考:为什么这节课要跨学科融合?从学情出发,深入研读教材,读懂知识间的关联,研透教材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的易错点和易混点在哪里?学生学透这一知识点是否只用本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如果不能,需要涉猎哪些与之相通的其他学科知识?

例如教学“千克和克”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学完这一单元,还是分不清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而本单元知识是知识难点和易错点。千克和克在生活中很常见,但这么常见的量,学生却不能理解,原因是他们很少走进生活、走进市场去购买、去掂量、去称重。基于此,可以设计类似“走近千克和克——量感培养实践”跨学科融合主题实践活动。

整个过程让学生化身“小小观察员”,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通过寻找,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应用。接着与科学学科融合,让孩子成为“小小实验家”,对于1克、5克、10克等较轻的质量,让他们先估一估,再通过天平称量,充分感受几个单位的不同。再用拎一拎、称一称、比一比等方法,充分感知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进一步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联系。最后设计“小小美术家”环节,让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这些经历,并制作成数学小报。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逐步建立丰富的表象,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有充分体验后,促进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为培养学生量感及估测能力奠定基础,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实现深度学习。

二、多元整合,拓宽教学广度

“跨学科融合的目的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也不是为了将多个知识进行随意拼凑。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优势,以丰富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载体与手段作为学科融合的目的”。课程虽然有不同学科之分,但各学科的学习都有交叉互补之处。了解不同学科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呈现,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本学科知识,促进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完“升与毫升”的知识后,让学生将数学与音乐、科学学科融合,创意多多,创造出一个个“会唱歌的杯子”——“杯琴”。

学生将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等不同体积的水倒入杯中,通过实验,他们发现:水杯敲击的音高取决于杯子中水的多少,水越多,音越低,水越少,音越高。接着他们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杯琴、碗琴等乐器进行演奏,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在容量的世界里找到了音符,发现了数学之美。

在此基础上,笔者也在思考,如果将杯子里的水换成沙子或者换成金属,当液体换成固体,不同质量的固体对声音的传播又有什么影响呢?是否也是固体越多,声音就越低呢?可以结合物理学科知识,学生继续创造和对比。在这样的多元整合中,让学生体会多学科之间的关联,拓宽课堂广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习,实现深度学习。

三、实践育人,延伸教学深度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以教学本学科的知识为主,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往往是蜻蜓点水,这样容易使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浅尝辄止,缺乏全面和深入的联系与探究。跨学科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获得情感体验,解决真实情境的真实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接触人民币,对这部分的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学起来困难重重。为此,教师可以设置“劳动中的数学——人民币的实践运用”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整个活动过程中,先让学生化身“采购员”走进市场,挑选食材。在购物的过程中,他们进行简单的价格计算,学习了看价格、算钱、付钱、找零,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和计算方法。接着结合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做一名“小厨师”,将采购的食材加工烹饪,做出美味可口的爱心菜。每种食材的多少,怎样合理营养地搭配,怎样科学地配比等知识,与生物学科息息相关;菜品制作过程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每个步骤需要多少时间,这里面蕴含着数学搭配问题、沏茶问题。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通过这样的德育渗透,提升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多彩评价,评估教学程度

跨学科实践活动将学习从单一学科扩展到多个学科,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场所的变化,不仅提升了学习成效,也推动了评价方式的变革。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评价模式,跨学科评价更注重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全面评估学习成果。在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看重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否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测量”一单元时,设计“‘蒜’出精彩——蒜叶生长测量”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评价表如下: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尝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评价方式上不仅关注学习状态,也关注团队合作以及学习成效。通过资料调查、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先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相互倾听,尝试自己解决,学生合作解决确有困难,教师再进行指导和帮助。最后通过学生作品展示来呈现学习成效,这种作品展示的评价方式可以包括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除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也尝试更加多元,不仅有自评、学生互评,还包含教师、家长、专家的评价和建议。其中,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填写自我评价表、写学习日志、自我反思等方式进行。学生互评,可以从同伴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从共同参与者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师、家长、专家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反馈。这样,学生们就能在评价中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这样多彩的评价方式,不断反思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改进和完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深度有效的学习。

总之,指向深度学习的跨学科主题活动要结合学情,聚焦重难点,以创设合适的主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多学科思维的共同参与中,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探索合作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充分的实践与体验中,帮助学生有深度地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实现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跨学科深度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参花(上)(2023年2期)2023-03-06 03:54:09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品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国德育(2017年17期)2017-09-15 2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