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知识是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结合梅耶与安德森对知识的分类,习作知识可分为三大类:习作陈述性知识、习作程序性知识、习作策略性知识。习作教学专家吴勇指出,“指向‘素养’的写作教学不是教‘写作知识’,而是教‘写作知识的运用’”[1]。然而,落实到习作教学中,习作知识的提取往往不够精准,缺乏内在逻辑;教学过程多依靠教师的澄清与讲解,没有体现不同类型习作知识教学的独特性。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的磨课历程,以自身实践和反思为例,阐释习作知识应该如何定位,又该如何有效教学?
一、明晰知识依附的范畴:多维解读,精准定向
最初的备课,通过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和统编教材定位教学目标。首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课文、例文、初试身手、习作等内容都围绕语文要素且有各自的教学指向。其次,2022年版课标在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学写常见应用文”,并且要留心观察,丰富见闻,积累素材;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利用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最后,本单元习作属于实用性写作范畴,“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近科学、走进社会,在阅读说明文、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说明文书面表达”,并且“学习情境要源于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可见,本次习作教学需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说明文的写法,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说明文写法的过程中走近自然、科学和社会,初步理解应用文的本质。[2] 因此,最初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能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第二,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分段介绍不同方面。
简要教学设计如下。
导入:创设情境,构建任务
结合生活中对“秒懂百科”等科普视频的观看体验,创设争做“百科知识官”的情境,为班级编一本百科知识读本。
任务一:创建“百科”词条
将教材中的表格进行变式,启发学生既可以写一个事物,也可以写事物的制作过程、玩法等,还可以转换说明的口吻。表格变式如下:
任务三:生成“百科档案”
视频为范,整理资料。视频呈现学生写作设想、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生成百科档案的全过程。
观看视频后,学生梳理自己查阅的资料,拟定“百科”档案,作为写作提纲。
反思与剖析:原以为有了这样清晰的指导,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顺利完成习作,然而,学生的习作却不尽如人意。磨课团队老师指出,此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习作教学没有在有意义的实践中教会学生如何写作。
回顾第一份教学设计,教师期望通过视频将习作知识倾囊相授。为完成习作,学生要学习如何整理资料、如何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如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特点等,这些需要学生综合判断,择优运用,属于习作策略性知识。教师单向的讲解即便再细致,也无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体验,学生就难以理解和运用这些策略性知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创设合适的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逐步习得说明文写作的习作策略性知识,并完成基本符合说明文要求的习作。
二、建构知识获取的场域:贴近生活,合理定境
说明文的读写情境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为何而写、何时要读?教师应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如何创设情境,为学生建构获取习作知识的场域。对学生来说,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增进同伴交流的好机会,本校众多活动中能够与实用性文本阅读产生联系的是校园“创客节”。“创客节”期间,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类、信息科技类展览和竞赛,这正是学生观察思考生活、走进科学世界的跳板。另外,以下因素也支持了情境设想:第一,在实践创新活动中,阅读和撰写说明性文章符合活动的需要,顺应学生的表达需求。科学活动与语文习作将对彼此产生催化作用。第二,“月球探秘”情境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家国情怀的延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三,习作主题与《太阳》一文相照应,充分发挥了课文的例文作用,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更有兴趣阅读和分享。
最终,教师以“创客节”为情境,借助课前学习单发布“月球探秘”主题活动招募令,要求学生探索月球知识,写一篇关于月球的说明性文章,把月球知识介绍给大家。
基于情境的教学片段如下。
任务一:月球初探——明任务,选特点
师:课前,老师发布了“月球探秘”主题活动招募令,邀请大家参加活动,向同学们介绍月球。从同学们的课前学习单中,老师发现,大家对月球的了解特别丰富,想要介绍的特点有很多。可是,怎样才能把介绍内容说清楚呢?
师:大家猜猜,我们班同学对月球的哪些特点最感兴趣?
师:这是老师根据大家的思维导图做出的统计,结果显示,同学们对“月球的温度”“月球的重力”特别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任务二:月球探秘——知问题,得锦囊
问题一:照搬资料语言。
师:这是一则关于“月球的温度”的资料(见图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图1
师:这是一名同学借助资料完成的习作片段(见图2),你发现了什么?
图2
生:我发现这两则文字基本相同,习作几乎照抄了资料。
师:这个问题在大家的习作中普遍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把资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呢?
生:资料中写月球大气环境的语句与月球温度无关,可以删去。
生:资料介绍的月球上白天的温度可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降至-232摄氏度,可以直接引用。
生:资料的介绍有点简洁,我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生:还可以用上更多的说明方法。
师:的确,用上大家的方法能够把资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获取锦囊一:语言转化。
问题二:说明方法使用不恰当,介绍不清楚。
师: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则文字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第二种列数字的方法好不好?
生:也不是不行,但是第二种我们算不清楚到底太阳的体积有多大,而第一个列数字更形象。
师:是的,即便是同一种说明方法,说明效果也会不同,所以要恰当使用说明方法。
获取锦囊二:方法恰当。
任务三:月球科普——用锦囊,写清楚
师:除了温度,同学们对月球的重力也充满好奇。课前,大家查阅了相关资料,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资料包,请先阅读资料包,可以做批注。
(读完资料后,学生完成15分钟练笔。围绕自评标准,交流练笔成果)
任务四:创客集结——巧介绍,说精彩
师:除了“探秘月球”活动,“创客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你来参加。我们可以向大家介绍充满奥秘的植物、令人垂涎的美食,还可以介绍航天模型的制作过程等等。相信用上今
天学习的方法,你们一定能做到叶圣陶爷爷所说的“说明文‘说明白了’为成功”,还能说得更加精彩!
反思与进阶: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顺利,习作质量也有提高,主要得益于创设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用情境,为学生建构起获取知识的场域,使习作知识的习得有迹可循。为了解学情,教师在一个试教班级布置了课前习作,请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习作。梳理课前习作后发现,习作中学生最突出、最首要的共性问题是不会将资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本次习作的难点,也是本次习作要瞄准击中的“靶心”。因此,教师把问题还给学生,通过回归教材,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逐步提取出解决习作问题的方法,生成习作锦囊,这就是本节课最核心的习作知识。这次试教,教师不再要求学生一次性完成一篇规范的习作,而是让学生在一课时内,通过情境中的讨论交流,感知习作知识,为完成习作铺路搭桥。
三、设计知识生长的路径:聚焦核心,有效定位
感知到习作知识就可以顺利完成习作了吗?其实不然。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则一般都带有很高的概括性,因而在应用时有很大的灵活性。[3] 例如,学生知晓要进行语言转化、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但是这两点都要根据说明对象进行灵活变化,这就决定了习作策略性知识因习作目标而异,并且需要运用、反思、再运用,才能内化为习作能力。学生缺乏运用习作策略性知识的经验,教师需要为学生铺设出可以拾级而上的“台阶”。于是,在磨课中,聚焦如何打造体验式的习作课堂,给学生练笔实践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瞄准问题,击破问题,把习作策略性知识用实用好。第三次教学设计相较第二次,四个学习任务不变,对任务二和任务三的细节处做出调整。教学片段如下。
片段1:月球探秘——说特点,讲明白
(借助资料练笔后,学生发现展示的练笔普遍存在照搬材料的现象)
师:老师认为虽然是抄写了资料,但是很详细、准确,难道不可以吗?
生:我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是查阅到的资料,不能直接拿来用。
生:习作片段里有些不是介绍“月球的温度”的,没有好好筛选资料的内容。
生:我觉得还行,再删减一下就可以了。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小组讨论一下:这样照搬照抄合不合适?
(经讨论,学生认为不能直接照搬照抄资料,要转化语言,用自己的话介绍月球知识)
师: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如何把资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呢?
生:用上说明方法。
师:对,可以补充说明方法。
生:删去一些句子。
生:围绕中心意思写。
师:是的,要围绕特点选择材料,删去无关的内容。
生:资料语言深奥,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师:你很有读者意识,介绍事物就是要说给同学们听且能让大家听懂。
师:刚刚同学们说到了好几种方法,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提到的“删减”。
(再次出示关于“月球温度”的资料,默读资料,说说哪些句子可以删去)
(习作知识:精准选材)
师:刚刚同学们说到很关键的一点——补充一些说明方法,那么能补充哪些说明方法呢?小组讨论说一说。
(小组讨论后,合作讲解,再次介绍“月球的温度”)
师:同学们说的既科学,又通俗易懂。看来,巧用方法很重要。
(习作知识:巧用方法)
小结:同学们集思广益、精准选材、巧用方法,一下子就把“月球的温度”说清楚了。
片段2:月球科普——用锦囊,写清楚
师:除了温度,同学们对月球的重力也很好奇。虽然我们普通人不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但可以跟随航天员的脚步,到月球上走一走。
(播放视频)
师:看着探月者漫步月球,体会更真切了吧!请说一说月球漫步和地球漫步有什么不同?宇航员的状态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宇航员在月球上漫步好像脚下踩了弹簧,一蹦一跳的。
生:要是我们去到月球,说不定可以轻松举起很重的杠铃。
师:课前,大家查阅了相关资料,老师也送给大家一个资料包,请先阅读资料包,做批注,再完成15分钟练笔。之后交流练笔成果,完成自评和互评。
反思与收获:经过几次打磨,研讨课的最终设计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也给笔者带来思考和收获。
学写说明文,难在要用科学、专业且易懂的说明性语言介绍事物。科学、专业的写作需要借助资料来完成,易懂则需要树立读者意识,把事物说清楚、说形象。学习过程中,习作知识是学生抵达习作目标的桥梁,我们可以借助图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见图3)。
第三次教学设计中,学习任务二先给学生简短的练笔时间,从中发现问题。当学生对于能否照搬照抄资料持不同意见时,顺势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读者意识。这次试错就好比蜡烛的烛芯,有了它,才点亮了获取知识的路径。接下来,为解决问题,学生出谋划策,删减是精准地进行资料选择和使用,补充是学会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学习任务三在原有基础上,补足细致观察的空白,通过仔细观察视频中宇航员受到月球重力影响后的行走姿势,学生先发挥想象说一说,再借助资料练笔,习作过程顺畅许多。将前后两次自主评价表进行对比,前者突出习作目标,比较宏观,后者围绕本节课习作知识,更加具体,再次深化了学生对习作策略性知识的印象。
学习过程中,学生聚焦核心问题,一步步探寻和感知习作知识,成为习作知识的提取者和实践者,历经实践、试错、反思、修正、再实践,学生对习作策略性知识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课堂练笔后,回归教材,再次审题,这时可以将习作例文作为范例,明确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从“袋鼠的自述”等题目中获得灵感,拓宽选材,开展写作,实现从“说清楚”走向“说精彩”。
综上所述,素养导向下的习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重视对习作知识的类型定位,在此基础上,创设贴合学生真实生活的语用情境,给学生实践运用的机会,表达和交流在生活中的发现。教师应当将课堂设计成学生感知、理解、反思和运用习作知识的乐园,助力学生掌握习作知识,提升习作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勇.写作教学的基本问题探讨(上)[J].小学教学研究,2022(07):19-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5(0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