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书展的场景构型与文化效用研究

2024-12-31 00:00:00张晗 龙浩
出版广角 2024年21期

【摘 要】借助新芝加哥城市学派的后场景理论视角,提出城市书展构型模型:构建在地场景,彰显城市文化价值观;善用文化舒适物,聚合城市文化社群;打造文旅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深圳书展在涵养全民阅读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消费景观、助力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间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国大型城市的阅读推广、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深圳书展;城市文化;后场景;文化效用

【作者单位】张晗,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龙浩,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深圳城市营销传播策略研究”(SZ2024D00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赋能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与数字叙事研究”(GD24XYS04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21.002

2014年起至今,全民阅读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始终将全民阅读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全市书香弥漫,阅读成为市民的日常习惯。根据《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2023年深圳居民人均阅读量约15本,家庭拥有纸质书藏书量45.57本、电子书31.37本[2]。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深圳市政府结合地方特点出台本地全民阅读规划和政策,2023年相继印发《深圳市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工作实施意见》《深圳全民阅读进基层、进系统、进机关、进一线、进场所行动计划》,以建立健全全民阅读工作体系,响应“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深圳市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工作实施意见》特别提到,要“提升阅读品牌活动能效”,“打造迭代优化的阅读品牌”[3],以更好地发挥深圳书展等品牌活动在促进全民阅读工作中的价值引领和示范带动效应。

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书展逐渐成为我国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同时在图书展销、版权交易、文化交流、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等文化传播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作用。近年来,深圳书展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2022年的第四届深圳书展便在持续时间和销量上均创造了全国城市书展的新纪录,成为国内城市书展领域的典范,塑造了自身作为深圳地区标志性城市阅读文化的品牌形象。

本文基于后场景理论视角,深入分析深圳书展如何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场景,发挥城市文化传播效用,凸显深圳文化品牌,以期为城市书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为现代化都市在阅读推广、文化传承与城市产业转型方面提供具有实践性的参考经验。

一、作为文化后场景的城市书展

1.场景理论及其发展

场景一词通常被解释为场面、情景、景象或事件,包含特定的空间、范围和场所,可能涉及其中的人物和活动。有学者将场景纳入文化研究领域,使得场景的应用得以拓宽,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或地点,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充满文化意义和社会互动的场所,需要文化形式、地点、人群三种构成要素[4]。以文化研究为代表的场景理论,被视为前场景研究时期的经典理论。随着新芝加哥学派出现,场景理论承袭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和人类生态学研究路径,转向后场景阶段,重点放在文化和价值观上,探究主体、都市娱乐设施、活动之间动态的多层次的关系[5]。

后场景理论时期,场景被视作“以市民为主体的文化艺术消费实践、以便利设施为导向的公共产品及多样性人群等要素的集合体”[6]。此时的场景不仅是一种文化实践的物理空间场所,还对城市的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且塑造着社会阶层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后场景理论与当前社会空间,尤其是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化消费空间不断进行的创新性重构紧密相连,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兴的社会空间理论视角。近十几年来,中国学者巧妙地将场景的概念融入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创新性地将其应用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文化空间构建、文化消费结构优化、城市文化规划及旅游规划实践等领域,不断拓展场景理论的应用边界,为这一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灵感。有研究者在综合梳理场景理论的发展脉络后认为,如今场景研究已进入繁荣期,研究重点倾向于以理论内涵为核心,采取理论与实践辩证结合的方法,为各式各样的文化场景构建提供方向性意见[7]。

城市书展研究与场景理论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性。城市书展以其公共的时间性、空间性及独特的行为方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场所,场景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指导文化空间营造。体验经济时代,重视新场景、新体验以及新消费空间的打造,关注市民在城市书展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促进城市文化消费繁荣发展的关键。

2.城市书展相关研究

书展,也可称作书市或图书博览会,是一种专注于图书展示与销售的集会,如今涵盖博览、交易、投资、研讨等功能,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8]。城市书展是以城市为主体举办,以书为媒介,以服务出版发行产业、助推全民阅读为宗旨的周期性、综合性图书展销和阅读推广活动,往往有较为固定的举办时间、周期和场所,是城市居民、全国出版机构、书商、作家学者、各界名人等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展示和传承城市文化及精神风貌。

已有研究与实践围绕城市书展展开了多维度分析。有学者将我国城市书展的历史流变划分为起步与初兴、遇冷、回暖、勃发及兴盛等阶段,总结城市书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9]。有学者将城市书展视为一个融合消费性、文化性和互动性的综合社会空间,探讨其如何通过这3个维度空间的构建来塑造并推动社会阅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0]。有学者借助5W传播模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城市书展传播存在对象模糊、质量不高、渠道单一等不足,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建立书展传播效果评价体系[11]。有学者从“科技”、“人”和“多元化”因素展开讨论,认为城市书展未来的发展需关注新技术、重视人情味、增加普适性,方能突破自身发展限制[12]。总体而言,当前关于城市书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历史沿革、功能拓展、文化内涵、发展趋势等维度,缺乏将城市书展置于文化消费场景语境中进行考察及分析的研究视角。

城市书展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空间,其场景构型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化消费体验、彰显城市文化价值观、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后场景理论为城市书展的场景构型和城市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场景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二、后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书展构型

1.构建在地场景,彰显城市文化价值观

有学者认为,场景的真实性是其构建的核心要素之一,本土化表达则是这一真实性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13]。换言之,场景的塑造需紧密贴合其所在地域的文化脉络与实际情境,凸显本土特色,形成鲜明的在地场景,以此彰显文化意义与价值。

有学者讨论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本土化场景建构,认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群众参与文化生活、满足文化需求的场所,应融入本地的历史、社会背景及特色资源,通过具有地方性的空间设计和活动策划,增强文化场所的亲和力和归属感[14]。作为一个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深圳书展充分挖掘本土艺术,注重在地场景构建,展现了深圳独有的城市风貌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凸显了深圳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文化魅力。

深圳书展深度联动城市地标,如莲花山公园,通过书展与簕杜鹃花展的同步举行,打造书山花海的壮丽景观,体现了深圳山海连城的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此外,书展通过一系列主题出版物和专题书展,如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入围书籍、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入围书籍等,以及“从这里读懂香港”等港澳台国际进口图书展区,展现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交融态势。同时,第五届深圳书展还特别推出深圳出版社法国图书展览,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彰显了深圳开放包容、文化交流的城市精神与价值观念。

2.善用文化舒适物,聚合城市文化社群

舒适物是场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特指那些能在商业与服务领域给客人带来愉悦感受并具有市场价值的设施,其不仅包括物理空间实体,如城市图书馆、纪念馆、电影院等,也包括所有能够传递文化符号及象征意义的城市设施元素。后工业时代,人们依赖于舒适物进行消费活动,这种互动促进了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为场景赋予文化与价值观念,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15]。

当前许多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将各类文化舒适物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16],如融合运用音乐、影视、戏剧、社区地域的文化遗产、地域风俗、民族文化等资源,举办文化沙龙、讲座、展览、创客活动等休闲活动,打造蕴含独特的城市价值观倾向的服务场景。这些文化价值观倾向往往会吸引公民及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集聚,推动城市文化空间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能够聚合城市文化社群,促进趣缘群体交流互动。

深圳书展是深圳城市文化空间及场所的生动实践,其通过平衡组合经典书籍、文创周边和打卡印章等高感知度的文化舒适物,结合书展环境、导览服务、辅助设施等低感知度的文化舒适物,精心设计展区布局、主题策划和文化活动,展现了城市空间、休闲娱乐设施与市民之间的良性组合与互动实践。这些文化舒适物的搭配组合构建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充满吸引力的城市文化消费场景,聚合趣味相投、爱好相近的文化群体。具体而言,第五届深圳书展邀请贾平凹、周国平、阿来等40余位名家齐聚深圳,开展新书发布、图书签售、对话沙龙等50多场重磅活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与名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社群的聚合。第六届深圳书展将特别举办“璃樱动漫嘉年华”及“2024接点儿灵感”插画手帐节,计划将动漫、cosplay、插画和手帐等亚文化元素融入书展之中,旨在为亚文化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增强该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打造文旅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文化差异可以构成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亦能增进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17]。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因其天然的融合优势而展现显著的关联效应,文化旅游开始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文旅融合正逐步成为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场景理论强调空间、主体、设施和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作用,与文旅融合关注文旅空间、游客、文旅设施和文旅活动各要素协同发展相契合,文旅场景研究也成为场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之一[18]。

城市书展是城市文旅活动的一种物质载体,是城市文旅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了图书展示和销售的作用,还充当了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各类图书、文创产品、文化活动等场景要素和休闲娱乐设施,城市书展为参与书展的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助力城市文旅品牌打造。

“文化+科技”是深圳独特的发展路径,塑造了其创新型的文化风格[19]。在第六届深圳书展中,“科技感”成为核心关键词之一,“AI阅读馆”“造梦空间”“国画书法机器人”“空中成像”等不同模块的联动共同打造了深圳书展“科技书展、智慧书展”的形象,吸引诸多科技爱好者前来观摩、体验。此外,深圳书展采用分区布展的模式,遴选优质资源,设立多个主题展区场景,迎合多样化消费群体的体验需求。以第六届深圳书展为例,现场将划分为8大主题展区,分别为主题出版物展区、海外出版物展区、电影市集、科技展区、文创动漫区、书店集萃、插画手帐节、文化休闲区,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深圳书展通过灵活组合与布局各类文化要素,整合与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打造了独具深圳特色的城市文旅品牌,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深圳书展也成为深圳“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窗口。

4.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场景理论诞生于后工业时代,此时城市制造业为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所取代,城市形态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该理论的出现为新社会面貌下的城市发展作出了全新阐释[20]。场景理论视角下,以消费和文化诉求为核心的城市生活空间正在迅速形成并蓬勃发展,而场景就是一种由各种消费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符号意义的社会空间[21]。在这一背景下,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已超越基本生存需求,日益向追求享乐与促进个人发展的方向拓展,如文化消费、场景消费、符号消费、体验消费等。

在当前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场景理论聚焦于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指出城市中娱乐休闲设施与各类市民组织的多样化结合,能够塑造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导向的都市场景,即消费场景。消费场景以消费为导向,其核心元素是以消费为导向的舒适性设施、服务和活动等[22],致力于吸引特定的社会群体参与文化消费活动,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文化消费不仅是一种“非必须”、常被挤压的消费,还是一种在一定文化场景下进行的文化享受[23]。近年来,城市中不断涌现众多具有体验经济特征的场景消费便是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城市的文化经济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24]。从这一视角审视城市书展,可以将书展看作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其中混合了各种消费符号和价值观念,使其具有较强的消费吸附力。

深圳书展期间,消费者在参展过程中消费的不仅是图书、文创产品等商品本身,还包括书展中的符号意义和消费者所处的情境价值。除传统的图书销售外,第六届深圳书展将涵盖科技互动体验、漫展、手帐节、音乐会、观影活动、咖啡DIY、观鸟观自然科普实践、签售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舒适性消费设施构建的书展场景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文化需求及精神体验。此外,书展提供丰厚的购书优惠和福利,助力消费者从多个层面享受文化福利,拉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三、文化崛起与城市书展的文化效用

1.涵养全民阅读的城市文化精神

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会塑造阅读场景和阅读行为,反之,阅读场景和阅读行为也映射出城市的文化精神风貌。全民阅读是为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培养公民阅读习惯,提高公民阅读能力,提升公民阅读质量而深入开展的阅读推广工作[25],包括“全民”和“阅读”两个本质属性,关注阅读行为本身,也强调全民性。城市书展场景的打造宗旨是为人服务,其通过独特的场景设置和文化氛围,为读者提供一个公共、公开、充满文化气息的阅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阅读资源,还可以平等地与其他读者、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激发读者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城市书展不断创新阅读方式和推广文化活动,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的阅读体验,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涵养了全民阅读的城市文化精神。

深圳书展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阅读场景,采用“主分会场全域联动,室内室外联合办展”的模式,拓展及强化了阅读氛围和文化体验,也为读者提供了在蓝天下、草地上享受“书式”生活的独特体验,倡导了积极健康的新时代阅读生活方式。除了线下场景,深圳书展依托微信小程序搭建“云书展”线上体验空间,提供书展导航、线上购书、活动直播、书单推荐等功能服务,读者可以足不出户逛书展、听讲座、看直播,全方位提升逛展体验,满足读者对线上阅读的新期待,更加彰显阅读的全民性。

2.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消费景观

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消费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家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此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激活文化消费市场,《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都指明文化消费是激活消费潜力的重要领域[26]。城市书展作为城市文化消费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书籍展示、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播的功能,还是塑造城市独特文化消费景观的重要载体。从场景理论的视角出发,城市书展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以及深度的文化体验,构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消费场景,这些场景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深刻影响城市的文化氛围与消费模式。

深圳书展通过汇聚不同类型的图书和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选择。除了传统的图书购买,书展还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讲座、研讨会等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还促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3.助力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城市经济理论认为,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其中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为产业的繁荣提供必要的条件[27]。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产城融合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城市书展是城市文化消费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深度融入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生态的繁荣发展以及社区活力的全面激发,展现了不容忽视的多元效能与深远影响,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书籍展示与销售范畴。

深圳书展是全国享有盛誉的大型图书综合展会,不仅展示了深圳的文化产业成果,还通过“深中一体、双城共读”等活动加强了深圳与周边城市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同时,深圳书展是一个融合文化创意、知识传播、休闲娱乐等多元要素的产业交流平台,它通过汇聚广泛的出版资源、吸引多元化的参与群体、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直接促进出版业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历届深圳书展中,精品图书展销超600万册,全国3000余家优质出版机构设摊参展,现场销售码洋累计近1.5亿元。与此同时,深圳书展的举办间接带动了旅游、餐饮、会展、教育等相关服务行业的繁荣,有效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升级。

4.促进城市间文化交流互鉴

“可沟通城市”理论将传播视为城市的构成基础,城市参与主体的传播实践活动能够助力实现城市的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和内外贯通[28]。城市书展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展现方式和传播媒介,不仅促进了文化信息在城市空间内的聚合与流通,还增强了城市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在城市书展这一特定场景中,不同城市间各有特色的书展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参展者和出版商共同搭建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赋能各城市展示独特的文化资源、出版成果和阅读氛围,并由此辐射到各自的文化特色,如地方历史、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识。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书籍本身的流通与分享,还使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得以碰撞、交融与升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六届深圳书展将联动深圳读书月的“书·城市·生活”书店人大会,特设书店集萃展区,旨在构建一个生动的文化交流场景。这一场景能够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实体书店,如泉州的书想所、南昌的青苑书店、重庆的“一書”书店、深圳的湾区之眼、长沙的乐之书店、敦煌的石室书轩等,在此集中展示各自独特的地方书店文化、精选书单及文创周边产品,为市民呈现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这不仅让市民能够一站式地领略全国书店的风采,还在无形中促进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体现深圳书展在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城市文化互动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城市居民参与的日常文化活动直接体现和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和精神风貌[29]。深圳书展以其独特的主题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众多市民积极参与。

深圳书展在场景构型上不断创新,作为深圳城市的文化舒适物设施,其通过不同的符号元素、空间场所和文化活动等的拼贴组合与差异性文化表达,构建了一个彰显深圳独特城市品味及价值观的文化场景,在城市文化价值观塑造、文化社群聚合、文旅品牌打造、文化消费促进等维度发挥显著作用,体现了当代城市的消费方式及其观念的变迁。

聚焦文化效用,深圳书展不仅引导和培养了市民的阅读习惯,还塑造和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态。书展的举办促进了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书展也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示窗口,向外界传递了深圳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城市形象。

深圳城市书展以其独特的场景构型和显著的文化效用,为深圳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深圳应继续发挥书展的文化引领作用,不断创新书展的形式和内容,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文化体验,让阅读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4-10-26].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唐汉隆.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M]. 深圳:深圳出版社,2024.

[3]人人爱阅读 处处闻书声 我市力促全民阅读,到2025年“阅读空间随处可见、阅读生态创新发展、阅读品牌百花齐放”[EB/OL]. (2023-12-25)[2024-10-26]. https://www.sz.gov.cn/cn/xxgk/zfxxgj/zwdt/content/post_11067898.html.

[4]STRAW W. Scenes and Sensibilities[J]. Public,2001(9):245-257.

[5]吴军,特里·N. 克拉克.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J]. 社会科学战线,2014(1):205-212.

[6]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 祁述裕,吴军,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张旭辉,黄震方,程东亚. 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J]. 地理科学进展,2024(10):2067-2078.

[8]赖永波. 图书会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 图书馆建设,2011(6):83-85.

[9]卞娜娜. 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D]. 郑州:河南大学,2020.

[10]唐燚桦. 上海书展的空间生产与阅读文化构建[J]. 出版广角,2019(19):80-82.

[11]张齐婕,曾一昕. 新媒体时代我国城市书展的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J]. 出版科学,2020(3):81-86.

[12]赵书雷,徐一康. 上海书展近距离:书展、城市和阅读[J]. 出版广角,2013(16):44-46.

[13]DANIEL SILVER,TERRY NICHOLS CLARK,CLEMENTE JESUS NAVARRO YANEZ. Scenes:Social Context in an Age of Contingency[J]. Social Forces,2010(5):2293-2324.

[14]孟浣女. 场景理论视域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构建路径研究[J]. 中国文化馆,2024(1):38-41.

[15]齐骥,亓冉,特里·N. 克拉克. 场景的“蜂鸣生产力”[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4-39.

[16]杨阳,乔晓鹏,张志强. 基于元宇宙的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场景感知与构建研究[J]. 出版广角,2024(17):53-59.

[17]李维树. 试论文化差异可以形成一种旅游资源:关于旅游资源和文化差异的几点思考[J]. 旅游学刊,1994(4):36-39.

[18]陈波,刘彤瑶. 场景理论下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其强化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22(8):161-168.

[19]傅才武,王星星. 新兴移民城市发展的文化“跟进—引领”范式:深圳叙事[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8-34.

[20]SUSAN FITZPATRICK. 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J]. Urban studies,2013(4):846-848.

[21]吴军.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J]. 社会学评论,2014(2):90-95.

[22]吴军,叶裕民. 消费场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动能[J]. 城市发展研究,2020(11):24-30.

[23]李惠芬,叶南客. 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区域文化消费差异化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7(9):132-137.

[24]徐望. 场景理论视域下文化消费空间的场景构型及其效应[J]. 甘肃理论学刊,2024(3):110-119.

[25]编辑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辑与出版学名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26]戴俊骋,那鲲鹏,赵子婧. 当前文化消费空间特征与发展动向探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21(7):99-104.

[27]梁学成. 产城融合视域下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7(1):93-102.

[28]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谢静,潘霁,等. 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7):25-34.

[29]张宏. 城市书展:助燃阅读与城市文化:从2013年上海书展看城市书展、城市出版阅读及城市读者[J]. 出版广角,2013(1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