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树立大科普理念需将科普社会化属性贯穿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的全流程。医学科普内容创新应结合叙事医学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科普创作相结合,根据不同人群的精细化需求进行精准普及。大科普理念下,医学科普创作出版与叙事医学结合是增强学科间内在联系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公众阅读品质提升的必然需求,具体来看,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不同人群科学素养的差异化和平衡发展构建医学科普的叙事路径。
【关 键 词】大科普;医学科普;科普创作出版;叙事医学
【作者单位】甘慧敏,济宁医学院期刊管理中心;卢雪晴,济宁医学院期刊管理中心;石俊强,济宁医学院期刊管理中心。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L2023Z0419057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21.011
一、医学科普发展推动高品质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
梳理近40年来的出版风口,我们发现医学科普时而以真面示人,时而包裹着探秘的外衣,如揭示水和植物有情绪、会表达。与恐龙、飞碟未解之谜等畅销图书相比,人体未解之谜相关图书受欢迎的程度不遑多让。近年来热销的医学科普集中在新知、知病、治病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构建医学科普出版和阅读这个细分领域。
医学科普的发展有政策层面的保驾护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双翼理论”将科普置于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质量科普发展提出新要求: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格局。双翼并举,创新大科普,“主动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众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是弱需求,而是刚需。想人们所想、急人们所急,准确、有趣味、易传播、可操作的健康真知,才是公众的健康卫士,才应该广而告之。
医学科普创新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国家政策为科普的发展提供了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当下大多数医学科普作品借力各种媒介形式,如视频、社交媒体等,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简洁的方式传递给公众,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健康问题。然而,目前的医学科普创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医学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容忽视。不准确、不科学或不可靠的信息会误导公众。其次,医学科普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缺乏互动和参与。这使得公众很难参与健康管理,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后,医学科普往往滞后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无法及时跟上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治疗方法,这给公众带来困惑。因此,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需要更加注重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以确保传播的信息是可信的。
2022年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2.93%,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1],但是科学素质水平仍低于美国28%(2016年)、加拿大的42%(2014年)[2]。《意见》提出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同时我国公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还有待提升,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0%。整体来看,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为目的打造高品质医学科普出版物,既是公众的内在阅读需求,又是树立大科普理念的目标要求。
二、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与叙事医学的结合
大科普理念要求科普创作者回归科学思维,提倡科学、系统、创新、多样化的科普出版理念,并将创新理念贯穿医学科普创作、阅读、传播整个生态建设的全过程。《意见》提出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与叙事医学的结合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科普创作和出版的多元化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具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医学知识。叙事医学是一种将医学知识与故事叙述结合的方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兴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医学知识。叙事医学可以使医学科普创作出版更加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力。
1.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与叙事医学结合是增强学科间内在联系的必然趋势
医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科学;医学亦是人学,是一门充满人文色彩的学科。叙事医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医者“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人文情怀,推动了医学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叙事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医学,将叙事三要素即关注、再现和归属转化为叙事素养,应用于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中,这是医学人文和医学科普一种新的融合实践方式,使得叙事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突破了“平行病例”的限制,延伸到医学科普、健康教育之中[3]。一方面,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是叙事医学以故事形式表达的一种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叙事医学的加入,使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回归到“真实世界”,使得医学科普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播知识,而是在科普过程中重建医者与公众的关系,在医者和公众之间传递一种情感、态度和认知,使得医学科普更加富有温度和人文色彩。
2.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与叙事医学结合是新时代公众阅读品质提升的需求
科普创作是医学科普传播的源头,当下单一模式下的医学科普创作已无法完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大科普理念下建立医学科普创作与科普阅读间的联动,树立读者意识,以新时代公众阅读需求为导向,采用叙事医学的方式优化科普创作,利用新技术手段创新科普形态[4],是大势所趋。叙事医学是一种将个人的经历和故事融入医学实践的方法,强调个体化和人文关怀。通过将叙事元素引入医学科普内容,可以增进情感共鸣,使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医学知识。传统的科普内容主要以文字叙事为主,近年来国内原创科普的科普形式有所创新,将漫画叙事融入医学科普的创作中,实现了医学与艺术的融合即艺术性医学科普。如2019—2020年入围文津图书奖的西医科普《疾病的真相:熊猫医生科普日记》,采用70个漫画故事介绍慢性病知识等,简单明了地讲述一个个有关医学知识的故事。漫画叙事为公众营造出轻松的阅读氛围,使医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拉近了医学与共众的距离。
叙事医学所涉及的人物、情节、场景是讲述故事的要素,可以将医学知识故事化,构建故事情节,再现医者与患者等主体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拓展医学科普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医学温度,提高科普转化率,从而实现医学科普社会效益最大化。医学科普与叙事医学的结合还可以帮助消除医学知识障碍,让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医学知识。医学知识往往涉及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术语,对于无医学背景的公众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和记忆。通过叙事医学的方式,医学知识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概念,使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叙事医学的融入可满足医学科普创作内容的人文需求
叙事医学与医学科普融合创作,可增加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为医学科普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科普创作不仅要关注人的疾患,而且要关注“人”的属性,关注人的心理、情感以及社会关系等。科普创作一般阐述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和转归故事,设定以传播医学知识为主线,以人的心理活动、情感为辅线的故事情节,故事里不仅有医学知识,还有情感流动。在医学科普创作中融入叙事,避免出现冰冷的医学知识和数字,弥合了医者和患者心理间的鸿沟。采用叙事医学方式的科普创作是一种提倡有故事可说、可听的实践模式,关注患者情感、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患者的想法和期望,共情患者处境,化解其担忧,回应其期待。例如,采用实际案例创作的科普作品《像我们这样的乳腺癌患者》,从患者的角度阐述对疾病的认知,在治疗和心理方面给予温馨提示,能够给读者带来面对疾病的勇气,同时利用同理心帮助读者消除负面情绪,是一部充满温暖和人文色彩的科普作品。
(2)叙事医学的融入可满足医学科普创作内容的精准化要求
叙事医学是一种重视因人而异的个体性、特殊性的人文科学,医学科普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科普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不同年龄、职业、社会背景的群体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同,所接受的科普方式亦不相同。只有针对不同的科普受众提供精准的医学科普知识,采用合理的、个性化的科普传播方式,才能有效传播医学知识。在科普创作中应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需求精准制定内容,以更好地弥合医生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需求不对称。例如,在科普中经常提到“清淡饮食”,在医生的认知中清淡饮食包括少油、少盐、少糖等,是一个较为量化的概念。如少盐,即一个人每日摄入的盐<5g,使用限盐勺,同时要注意“隐形盐”的摄入,如咸菜、火腿和腌制品等加工或预制食品尽量少食。而公众对清淡饮食的理解可能仅仅是不宜过于油腻,饮食不咸等,是一个较为笼统和主观的概念。并且,对于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清淡饮食”不足以满足其需求,需要更为细化的饮食结构。尤其是特殊人群的健康状况和营养需求均不同,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所以,出版机构在推出科普作品时,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清淡饮食”内容进行细分,只有提供更加精准的科普内容,才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3)叙事医学的融入可实现医学科普创作内容的场景化再现
医学科普创作采用实践叙事医学再现的手法,以及游戏、动画等手段讲述有关医学故事所涉及的人物、情节,再现人物的情感流露、心理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场景特征。叙事医学凭借共情能力能够激发公众的场景感,医学内容的场景化可使得医学知识化由抽象转为具象,受众可直观看到或感受到科普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比如,由日本漫画家清水茜同名漫画改编的医学科普类系列动画《工作细胞》一经上映,就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并屡获好评。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其具有严谨的医学知识架构,另一方面则是其具备“去抽象化”表达和场景化的感官体验,使得医学科普变得具体形象,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医学知识的接受度。医学科普创作可采用虚构文本或非虚构文本的方式再现医学知识,如国内学者杨秉辉采用纪实小说《祺东的黄兴家医生》来呈现关于肝病的医学科学知识,并将乙肝系列肝病的防治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让读者在故事中形成对疾病形成整体认识。
三 、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与叙事医学的融合发展路径
大科普理念要求坚持系统性观念,坚持多元化、多学科协同创作的科普思维方式,摒弃点状、孤立静态的科普思维方式[5]。医学科普出版不但传播科学的医学知识,而且传播医学科学活动、宣传医学重大新进展、弘扬医学家“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从而全方位激发公众对医学科学的好奇心,让公众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近年来,随着新科技的涌现,医学科普出版与叙事医学融合,涌现出一批选题独特、颇为新颖的佳作,对新时代医学科普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两者的融合发展路径。
1.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医学科普叙事路径
树立大科普理念,需要紧跟合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的发展趋势,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公众需求的医学科普。其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创作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医学科普叙事可以更好地传播健康知识。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医学科普叙事构建路径,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为核心,以科普传播为目标,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医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构建路径,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展示了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的最新成果,为科普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为医学科普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为医学科普叙事提供了深层次的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思想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不仅为医学科普叙事呈现形式的美,还彰显了其内在精神,传递了其内在情感,进而助力提升医学科普叙事的内容品质。整体来看,出版机构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知识和智慧,运用寓言、成语、诗词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以更好地传播医学知识,提高科普叙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医学科普叙事中的应用案例有很多,如中医学的普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应用[7]。这些应用案例不仅丰富了医学科普的内涵,还为医学科普提供了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出版机构需要在科普创作和出版中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在科普创作中,要充分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实践经验,为公众提供科学、严谨的健康知识和养生智慧。第二,注重中华食疗与食材保健的作用。在科普创作中,要深入挖掘中华食疗的保健作用,介绍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健康饮食建议。第三,注重科普创作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在科普创作中,要塑造科普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使科普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2.基于不同人群科学素养差异化和平衡发展构建医学科普叙事路径
大科普理念下的科普创作和出版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现阶段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科学素养水平依然存在年龄、区域、性别、人群等差异,反映了公众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大科普理念下的科普知识需求越来越高且呈细分化趋势,科普创作风格与出版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科普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青少年儿童而言,趣味性和易懂更为重要,科普内容应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术语。对中老年人而言,实用性和权威性更加重要,科普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科普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慢性病,应着重宣传预防和调理措施,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急性病,应重点介绍急救方法和就医流程,以便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救治。针对不同地域,科普内容也应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饮食习惯和疾病流行情况都有所不同,科普内容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热带地区,科普内容应注重预防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在寒冷地区,科普内容应注重预防感冒和流感等疾病。针对不同人群,科普内容也应做细分:针对医生和医护人员的科普内容,应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分享,帮助他们提高诊疗水平;针对患者的科普内容,应注重疾病康复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针对科学素养不同的人群,采取差异化的科普创作和出版,有利于科普知识传播的精准传播。
新时代对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树立大科普理念需要将科普社会化属性贯穿医学科普创作和出版的全流程。医学科普内容创新需要借助叙事医学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科普创作相结合,根据不同人群的精细化需求进行精准普及,这不仅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而且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健康知识和养生智慧,为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宏斌,任磊,李秀菊,等.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J]. 科普研究,2023(3):5-14.
[2]赵玉龙,鞠思婷,郭进京,等. 发达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普研究,2022(3):72-82.
[3]廖伟聪,余佯洋. 叙事医学本土化的若干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24(2):37-41.
[4]叶青,姜卓呈,冉再洋. 新时代医学科普图书出版历程与趋势探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23(7):73-79.
[5]王琨. “大科普”理念下少儿科普出版创新驱动路径研究[J]. 中国出版,2023(5):47-52.
[6]王国强. 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N]. 人民日报,2017-02-24.
[7]胡艳红,曾志远. 原创科普图书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 出版广角,2023(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