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空间视域下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策略

2024-12-31 00:00:00侯瞳瞳 杨扬
出版广角 2024年21期

【摘 要】凭借不同文本的类型优势,网络文学通过文化符号架设的认知空间、神话逻辑编织的想象空间、跨媒介叙事营造的参与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文化空间中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借力网络文学打开中国出版走出去新局面需要注重以下方面:重视文化符号的开掘,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跨媒介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调动读者群体的能动性,让广大用户参与故事世界的构建;致力于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讲述与青年人在地文化生活相共鸣的中国故事。

【关 键 词】跨文化空间;网络文学;中国故事;文本策略;出版走出去

【作者单位】侯瞳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杨扬,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构建研究”(24YJCZH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21.006

当下,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数字出版走出去已然成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构建跨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笔者试图从网络文学内容的类型优势和文化效应出发,对跨文化空间视域下网络文学不同类型的文本如何通过文化符号、神话逻辑,以及跨媒介叙事层面构建中国故事的文化认知、集体想象和互动参与空间展开探讨,以期为出版业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策略提供有益线索。

一、 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载体

文化空间是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相互交织的产物。新文化地理学强调不仅要重视文化的空间性,还要重视空间的文化性,以文化理论作为空间分析的工具。跨文化空间由作为文化载体的文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筑造,是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必要前提和必然效果,也是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空间载体。

1.网络空间、文化空间概念阐释

就目前学界有关网络空间、文化空间的研究来看,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的“流动空间”概念为有关网络空间的理解提供了有益线索。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空间理论研究,始于詹姆逊的“超空间”生产理论和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其中,“超空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全球化空间概念,它是当代文化空间理论的重要起源。“时空压缩”由地理学家麦肯齐首次提出,旨在阐明人际传播空间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演化过程。哈维将其延伸,指出时空压缩是全球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主导下的产物。

首次将空间概念引入网络文学研究的是崔宰溶,他指出网络文学是根植于网络空间而存在的[1]。邵燕君同样赞成从空间视角出发来探寻网络文学的特质,将网络文学看作一个网络性的生产空间[2]。循着这些学者的学术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借助全球跨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中国网络文学实现了空间与地方的分离。通过“时空压缩”,网络文学自有的一套“生产—消费机制”带动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空间实践,网络文学跨文化的空间性表征和表征性空间才得以建构:一方面,以翻译网站为代表的“空间”把各种不在场的他者联结起来,并由各种具体的、明确的地方加以填充,打破了地方概念必须面对面接触的场所特性,由此,网络文学空间与各个地方的关联变得松散;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是一种无地方性的大众文化,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都体现一种“全球地方感”,全球的网文读者都可参与空间的意义生产活动[3]。

2.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外延

众所周知,文化行业向来以“内容为王”,没有上游的好故事,下游就是无源之水。作为“内容为王”的出版业,好的文本策略必然是讲好故事的前提。网络文学是承载于特定地理空间的,但其文本并不是简单的空间表现,而是直接参与空间的生产,赋予空间以价值,揭示空间的文化意义。因此,从内涵上来看,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的概念是:承载于特定地理空间的网络文学作品通过自身文本的呈现以及各种内外部力量的参与,从而建构出的文化想象域和意义的空间。从外延上来看,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网络文学文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筑造的文化接受空间[3]。就空间形态而言,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与文化创意园区之类的实体空间形态不同,更多地以一种相对虚拟的形态呈现,具体体现为一种扎根于地方的文化生产、媒介传播与意义接受过程。

结合目前我国实际出现的一系列跨文化传播活动,跨文化空间的大致构建路径有政府主导(如国家形象宣传片、国际文化艺术节、世界各地的春节文化品牌等)、教育主导(如孔子学院、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教育等)、市场主导(如影视剧、自媒体、网络文学等)。其中,网络文学是目前为止最有成效的一种跨文化空间构建形态。从物理层面来看,网络文学通过趣缘社群的集结与维系,构建了一个跨越不同地域的内容流动空间。从技术层面来看,网络文学在新媒介的赋权下通过跨媒介的叙事与传播方式,构建了一个跨越不同文化群体的青年亚文化空间。从意义层面来看,网络文学通过跨文化的文本空间表征,建构出一个杂糅了文化认知、集体想象等文化功能的意义呈现空间。

二、 跨文化空间中网文文本的类型优势

类型性是网络文学在全球跨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语境下产生的鲜明特性。具体来看,东西交融、亦古亦今的修仙类小说,抽象化和等级数目化的玄幻练级类小说,以及具有欧美探险血缘的盗墓类小说,都是凸显跨文化空间中网络文学文本类型优势的中坚力量。

1.修仙类:东西交融、亦古亦今的空间体系

从流派上来看,修仙小说可细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幻想修仙”“古典仙侠”“现代修仙”“洪荒封神”[2]。网络文学发展早期,颇负盛名的“网文三大奇书”中,就有两部修仙小说——萧潜的《飘邈之旅》和萧鼎的《诛仙》,分别是“幻想修仙”“古典仙侠”的网文开山之作。从时代特征上来看,“仙”更偏向于一种古典气质,“侠”充满理性的光辉,“仙侠”二字可谓是亦古亦今,超逸出尘。不仅如此,修仙类文学还融合了西方奇幻文学的元素。比如萧潜的《飘邈之旅》所开创的奇幻修真类型,就受到包括漫画和游戏在内的国外奇幻作品的影响,打破了网络小说发展初期西方奇幻一家独大的格局。《飘邈之旅》在西方奇幻的刺激下试图把被压制和埋没的东方幻想空间重新建构出来,但有别于脱胎自历史神话的传统仙侠空间,作者引入宇宙和星球等现代性的概念,融合了各种东西方神话故事,其魅力在于透过与读者相近的人的目光来观照陌生人的经验[3]。这对西方读者来说既满足了他们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感和新鲜感,又有着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因而具有“熟悉的陌生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玄幻练级类:抽象化、等级化的空间体系

在网络小说的各种类型中,玄幻类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练级是玄幻类小说吸引读者追文的不二法门。玄幻之所谓“玄”,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对应物。它描绘的空间是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高度虚构的空间。当然,这种幻想总是基于现实,是某些现实的抽象表现。在这种抽象的幻想空间中,读者的欲望得到便捷的满足。大众通俗小说对力量的崇拜是一贯的,但是玄幻练级小说与传统的通俗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设定的等级明确而森严,甚至数目化[2]。正因如此,玄幻练级类小说往往在开篇甚至在小说简介中就把空间设定和盘托出,如在海外翻译网站上有着超高点击量和讨论度的《斗破苍穹》,其力量体系设定里每个级别都进一步细分为9个小的级别,合称为“X星斗Y”,来标明人物的力量等级。

玄幻练级小说如此抽象化与等级数目化的空间设定,从宏观角度看,是与社会理性化进程相适应的一种文化现象。该小说类型之所以会有如此明确的级别定义,其深层原因在于一些学者所说的现代社会科层制的特征[2]。社会的科层化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感觉到等级的无处不在,由等级体系引发的关于个人能力的焦虑由此产生。玄幻练级小说在国内外掀起热潮,其社会心理根源就是当代社会科层化触发的情感机制。艾瑞咨询对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的调研数据显示,海外网文读者中无收入人群占比最高,超过四分之一。可见,网络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受众主要是非精英群体,这一类群体突破现实等级的便捷方式是建构一个脱离现实的玄幻空间,正因如此,玄幻练级类小说成为最受海外读者欢迎的中国网文类型。

3.盗墓类:具有欧美血缘的杂糅空间体系

在网络小说的诸多类型中,“盗墓文”属于一个特殊的类别。这个类别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鬼吹灯》《盗墓笔记》等早期“神作”奠定的读者基础。这两部作品是跨文化传播取得较大成功的盗墓类小说,不仅远销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而且衍生了漫画、游戏、影视剧等形式的作品。

一方面,《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之所以受海外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其与欧美探险小说具有亲缘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具有熟悉感、亲切感。近代以来,风靡欧美的探险小说和系列电影,尤其是以《所罗门王的宝藏》和《夺宝奇兵》为代表的丛林考古探险类型,和网络上低调接地气的盗墓小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质[4]。另一方面,《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构建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杂糅空间体系。以《盗墓笔记》为例,作者创造的故事世界虽始于盗墓,但绝不仅仅终于盗墓。我们可以在文中看到悬疑的元素——三叔、张起灵、陈文锦口中描述的“二十年前科考队”无疑是一场“罗生门”。总体来看,盗墓类小说往往能够糅合各种类型的要素,很好地避免单一类型化可能产生的单调与空洞,同时充分地利用各自的审美和快感机制,因而能够在跨文化空间中收获广大海外读者的追捧。

三、跨文化空间中中国故事的文化效应

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的一个重要层面是意义的呈现空间。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生产即意义的生产,文化艺术产品的意义不能抽象地存在,必须以文本或符号为载体。从内容属性来看,网络文学凭借其类型优势构建出文化认知与集体想象/rdtw7bg4ZNt4Tt8Kd4Zjw==的空间,吸引诸多海外读者加入文本生产者的行列。网文跨媒介叙事产生的互文性、扩张性与参与性,能够为跨文化意义呈现空间的构建注入全新的活力。

1.文化符号架设中国故事的认知空间

网络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诸多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象征符号,它们共同架设起一个供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认知空间。

一是诗词文化符号。在网络文学的语言表达上,作者借用中国古代或近代的诗词歌赋,或使得文风更有历史底蕴,或更能衬托其时代背景。如晚晴风景的穿越小说《瑶华》,就取自《九歌·大司命》中的“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同时该作品与南宋周密的《苹洲渔笛谱》中宋词《瑶华》同名。这种诗词文化的输出往往不只留于诗词本身的“躯壳”,更多的是深及诗词“灵魂”的精神文化。诸如此类的网文作品对中国诗词文化的体现是弥足珍贵且意义深远的。

二是民俗文化符号。民俗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体现不胜枚举,用民俗文化填充小说的细节,能让小说的构架更为立体和完整。比如《鬼吹灯》中的鬼怪和《择天记》中的妖兽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符号意义,《择天记》中的祭天、祭祖等仪式体现了对祖先的敬畏,是家族荣誉和文化认同的象征。众多作者在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这些有意无意体现的民风民俗,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悟当时的民俗文化,也为海外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窗口。

2.神话逻辑编织中国故事的想象空间

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代入自身的情感,进而以情感为纽带构建起一个共同体[5]。除了能让读者代入自身情感,拥有沉浸式阅读体验,上帝视角的出现还满足了读者的控制欲。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上帝视角可以掌控人物、情节的全貌,通过一系列操控作者的行为把故事走向往自己期望的方向靠拢,这种掌握主动权的优越感刺激读者不断对人物故事进行理想化虚构,完成对网络文学的神话逻辑。网络文学的神话逻辑改变了以往精英文学“你写我读”的话语模式,形成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相互对话、平等交流的平民化阅读和写作方式。因此,网络文学依靠其民间化、大众化的集体交互模式,最终编织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集体想象空间。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阿帕杜莱关于想象的论述中找到解释。阿帕杜莱提出,想象不再受限于表达形式的束缚,而是成为一种普遍而流行的心理活动,作为大众文学、大众文化典型代表的网络文学,其写作和阅读的交互过程就是普遍而流行的心理活动之一。阿帕杜莱指出想象与幻想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幻想更多地强调一种个人主义的心理活动,其与行动的关联性较弱,因此更加容易散失;想象具有一种集体主义行动的色彩,因此具有更坚固的凝聚力。网络文学所编织的想象空间,正是具备了阿帕杜莱所描述的集体特质,而不仅仅是一部分有天赋的个体所具备的能力:“大众传媒通过集体阅读、集体批评、集体娱乐,使我所说的‘情感共同体’(一个可以共同想象、共同感受的群体)成为可能。”[6]网络文学正是在电子媒介技术的加持下,通过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方式、代入式的情感表达与投射以及上帝视角对读者能动性的助推,营造出一个符合自身气质的逻辑体系。在这样一种逻辑体系之中,多元的文化主体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跨文化、跨地域的集体阅读和集体想象空间得以构建。

3.跨媒介叙事营造中国故事的参与空间

丰富的内容资源、多样的改编方式、强大的内容延展性等优势,是网络文学具有故事可阐释性的基础。近年来,网络IP剧跨媒介阐释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网络文学被视频重新改编,不同的读者透过视频寻求中华文化的“真相”,共同加入网络文学的跨媒介阐释空间之中[3]。根据詹金斯

对故事世界、媒介扩展、用户参与的定义,由跨媒介叙事开发模式构建的一种“文本—媒介—受众”三维立体空间实现了中国故事的互动参与式讲述。因此,网络文学IP的运营深受跨媒介叙事故事世界的互文性、媒介平台的扩张性以及受众体验的参与性等因素的影响。

互文性即“文本间性”,此概念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旨在强调不同作品在内容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在IP生成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故事的设定具备足够充分的阐释和演绎空间,故事的延展性才得以有效发挥。在这个不断延伸和越发丰富的过程中,故事能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影视剧”是表现突出的IP转化形式。以海宴的小说《琅琊榜》的跨媒介叙事为例,其影视化改编采用了历史时空“挪用”、主题模式“仿作”以及情节编排“戏仿”的互文性建构,立足于影视文本,拓展了故事框架,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塑,在历史传统的互文和故事预设的搭建中实现了故事世界的统一。

扩张性体现为媒介渠道的多样性。从网络文学跨媒介叙事的扩张性来看,除了“网络文学+影视剧”的风生水起,“网络文学+动漫画”亦在跨媒介叙事的互动参与空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漫画改编与影视化改编略有不同的是,故事线的完整性、冲突的戏剧性、人物性格的鲜明性显得尤为重要,掌阅文学的爱情小说《指染成婚》就具备以上特质。该小说被改编成漫画在国内连载以来,阅读量累计超过10亿次,接连登陆韩国的互联网平台“Naver”、韩国的漫画平台“Comico”及各主流漫画内容平台,用户反响均超出预期。

跨媒介叙事的参与性强调的是作为产消者的用户参与故事世界构建或扩展的重要性。对IP运营来说,粉丝的数量是IP价值的重要指标,大多数粉丝都是在媒介融合文化中长大的年轻人,他们自发集结为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粉丝群。他们把对作品的“偷猎”作为积累知识的途径,试图建立一个知识共同体的良性循环。譬如改编自墨香铜臭同名小说的动画《魔道祖师》在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热播期间,许多相关的动画周边都成为粉丝们心爱的收藏品。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传统的替代感是不够的,互动的参与感是他们的核心诉求。

四、借力网络文学打开出版走出去新局面

如今,中国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世界目光的关注,借力网络文学打开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新局面,在故事的文本策略上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文化符号开掘,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跨媒介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催生了以网络文学为突出代表的数字出版新业态。网络媒介的产生,为出版物文字的书写和情感的释放提供了新的定位,也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这样的符号体系既包含了作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也包含了超越本土经验的全球文化符号。在笔者看来,全球文化符号应当在超越文化界限、给人深邃的思考和体验的同时,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两者不可割裂。在现有的出版作品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很多中国文化符号的呈现,其中传达的中国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构建了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认知空间和跨媒介阐释的空间。未来,我们期待能够通过跨地域、跨文化、跨媒介的传播方式,体现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及超越本土经验的全球文化符号,对网络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同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文化建设的号召,顺应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以更加便捷、亲和的话语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出版作品中讲述全世界都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

2.充分调动读者群体的能动性,让广大用户参与故事世界的构建

中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依靠的主要是一种粉都(fandom,热衷事物的爱好者形成的次文化)渠道,这种由网络新媒体形构而成的社群感有助于文化接受的达成和主体性的呈现。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粉丝群体的文本再生产路径之一是DIY式的手工制作,即将偶像的视觉资源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空间,对个人空间甚至公共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路径之二是拼贴与仿像的融合创作,即面对大众传媒提供的文本资源,先打散它、粉碎它,然后以另一种自己想要的方式重新粘贴,或是从现有的资料中抓取可以用来理解个人生活体验的图像和视频片段,在跨媒体、跨内容的翻译与仿像游戏中,创造能够表达自己独特诠释方式和意义的视觉文本。

种种成功的案例表明,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搭建起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的交往模式,是出版业讲好中国故事策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想实现主体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话语模式,出版平台的内向建设与外向突破缺一不可。一方面,要强化出版平台的内涵建设,同时充分调动受众作为粉都群体的潜能,对其“生产者式文本”的再生产活动要尤其鼓励;另一方面,要拓展出版平台的外延,加大IP改编力度,丰富出版衍生产业链,以延伸故事世界的多元阐释空间[3]。

3.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讲述与青年人在地文化生活相共鸣的中国故事

青年群体是未来我国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艾瑞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中的译者与读者群体均以青年人为主,翻译网站可以为那些有文化交流兴趣的青年人提供学习机会,也可以帮助青年人与那些比自己更有知识和能力、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自我提升。因此,在网站中集结而成的网络文学跨文化群体有自身的魅力,能够激励青年人追求共同的志趣,产生一种“全球在地化”的情感共鸣,这是网络文学在与商业资本博弈过程中始终坚持的自主性内核。正因具备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基础,作者、作品、读者的多元化与公共论述场域才能得以诞生。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地文化的实践意涵不能只局限于在地,文化将不断扩散与重组,文化的竞争力也不能仅依靠政府支撑或是辅助,文化必须真正走进去,深入民间大众,才得以良性发展。因此,出版业需要在多元文化题材创作激励机制、作者与译者群体跨文化协作机制、新兴媒体传播与推广策略等方面多下功夫,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鉴,将中国故事以多语言形式传播至更广泛的国际读者群体,引导青年创作者聚焦当代社会热点及年轻人关心的议题,提升作品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使其更具影响力。

五、结语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改革开放40余年,网络文学20余载,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与漂洋过海是出版业对国家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积极回应。凭借修仙类、玄幻练级类、盗墓类等不同文本的类型优势,通过文化符号架设的认知空间、神话逻辑编织的想象空间、跨媒介叙事营造的参与空间,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文化空间中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借力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优势,是我们对中国出版业更好、更快走出去的未来愿景。

|参考文献|

[1]崔宰溶.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 北京:北京大学,2011.

[2]邵燕君. 网络文学经典解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侯瞳瞳,鄢楚茜,单世联. 跨文化空间中的网络文学经典化[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5-100.

[4]欧阳文风. 网络文学大事件100[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5]王祥. 网络文学创作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阿尔君·阿帕杜莱. 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M]. 刘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