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新型出版人才培养

2024-12-31 00:00:00锦传银
出版广角 2024年21期

【摘 要】 加快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培养新型出版人才之间的关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知识结构广、创新能力强、数字素养高、规划统筹强等应成为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方向,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新型出版人才评价体系,以持续学习培训为举措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培养数据创新型人才,以资源高效配置为抓手培养管理创新型人才。

【关 键 词】新质生产力;新型出版人才;人才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锦传银,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21.009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不仅为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指出出版业面临数字化深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而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必然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力量。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知识、技术、数据、管理等新质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动力作用,这意味着传统出版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都将发生变革。《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重点打造出版理论人才、优秀骨干编辑、优秀校对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印刷发行业务能手、版权运营专家、出版国际贸易人才等, 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1]这对新型出版人才培育提出了明确方向,也提出了有待研究的新课题。

培养新型出版人才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本文从研究培养新型出版人才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入手,探析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方向和培养路径。

一、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方向

为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知识多元化发展、技术快速迭代、数字化深度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变革等多重挑战,传统出版行业要抓住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机遇,积极探索新的生产方式,研发新的生产工具,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推动出版业向高质量、绿色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这一变革过程指明了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结构广

新质生产力要求新型出版人才具备更广的知识结构。传统出版人才着重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多培养的是专才特长。新质生产力要求出版人才不但要具备传统的选题策划、组织编写、出版发行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信息科技、新媒体技术、数据应用等跨行业的知识。 出版单位通过培育“一专多能”的新型出版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出版业的数字化深度转型升级,编辑出版更符合读者需求、满足读者使用偏好、顺应技术发展的精品力作。

2.创新能力强

新质生产力要求新型出版人才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出版业的内容编辑、出版流程、产品形态、传播方式、服务模式等不断创新,从而要求出版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出版单位应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不断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 逐步构建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可持续的出版业发展新格局、新生态。

3.数字素养高

新质生产力要求新型出版人才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出版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版技术创新型数字化产品日益增多,数字赋能出版业的共识已经形成。这些都要求新型出版人才必须持续学习,跟进数字技术的发展,具备适应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具备数据库建设、数据结构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版权保护等数字素养,以便能够快速获取、分析和处理数字信息,能够在众多数据中筛选、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4.规划统筹强

新质生产力要求新型出版人才具备更强的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能够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处理好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出版发展与出版管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出版全领域各环节协同发展,实现出版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数智化的深入发展还要求出版人才能统筹规划本单位与协会及其他出版单位、网络平台、互联网技术公司之间的关系,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研发、资源共享等方式有效对接、优势互补,激发产业链各要素活力,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格局、新生态。

二、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路径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出版单位需要引入知识、数据、技术和管理四项新质态生产要素,并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对上述生产要素进行持续创新和高效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培养知识、技术、数据和管理创新的新型出版人才。

1.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新型出版人才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3]。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出版单位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出版人才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评估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贡献,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出版人才,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撑。

一是创新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传统的以学历、职称等“唯帽子论”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相对客观地评价人才业务能力水平,但也存在人才评价的单一性和形式化问题,不利于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新型出版人才的发展需要,出版人才评价体系应当融入对人才实际能力的考察,如项目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和业务创新能力等,以全面评估人才的工作表现。

二是强化结果导向和绩效导向。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市场反响、读者反馈和销售业绩是评价出版人才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决定着人才的薪资水平、升迁和奖罚。因此,出版人才评价体系应当与出版物的市场表现和社会影响力直接挂钩,通过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标准激励出版人才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是注重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快速迭代,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也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要。出版单位不仅要在政策激励方面充分考虑奖励的及时性、延续性及形式的多样性,还要兼顾技术研究、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等新型奖励,定期对评价体系进行审视和优化,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市场变化。

四是重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每个人才个体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人才评价体系应当为人才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充分考虑个性化需求,实现最佳的激励效果。出版单位应通过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能力提升计划,帮助出版人才在专业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单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出版领军和骨干人才。

2.以持续学习培训为举措,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

传统出版人员往往专注于某一知识领域深造,容易造成知识面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出版单位应积极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首先,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与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既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熟悉新兴科技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其次,积极创造更多扩展知识结构的学习机会,全方位、多途径地对编辑出版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养,拓宽出版人才的知识面,优化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最后,围绕人工智能新应用、智能审校新技术应用、新数据库的使用、跨学科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开展某一知识领域的专项培训,提升出版人才的专项和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开设了“人教讲堂”“责编培训班”“网络继续培训”等一系列培训项目,通过邀请协会领导、高校教授、出版技术专家等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场景的培训,丰富全员知识结构,助力全员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

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4]。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出版单位要紧紧围绕融合创新这条主线,突出科技创新在推动出版业要素升级、结构重塑和功能重整等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和带动出版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5]。

出版单位应按照《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业务实际,适时推动现有出版编辑发行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升级,将数字信息互联互通、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出版产品开发等新要求有机融入传统出版业务流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内容创作和制作的效率,提高出版产品质量,增强内容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结合各单位出版案例库和数字资源库,建立专有模型和智能审校系统,提高出版物质量。在这些探索中,出版单位不仅要从单位内部选拔业务骨干,还要引进数字技术人才,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参与融合项目的建设,在项目执行中发现、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

4.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培养数据创新型人才

在数字化新时代,数据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出版质量和效率,还能拓展出版单位的出版品类、业务类型、服务模式和对外交流合作方式,高效促进出版业务的互联互通,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出版单位应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着力点,牢牢抓住数字化这一个关键技术要素,通过一系列举措培养数据创新型人才。

一是以数字化专题学习培训为着力点,提升全员数字素养。数据已成为出版业务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出版人员要主动拥抱数据,认识、了解数据的潜在能力,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逐步学会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生产数据,创新数据在传统出版业中的实际应用。出版单位应围绕数字化主题,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讲座、举办论坛、技术交流调研等多途径,提升全员数字意识和数据素养,助力出版单位的数字化深度转型升级。

二是以内容数字化为着力点,培养数据生产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数据的依赖越来越高,高质量、高有效性的数据变得尤为重要。出版单位应通过全面审视企业各类资源,以未来数据资源需求为导向,借助数字化加工工具,对各类纸质传统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发现、培养一批数字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数据生产骨干人才,承担内容数字化工作,助力出版单位高质量发展。如多家古籍出版单位、教育出版单位启动了纸质图书数字化加工专项,将存量历史图书资源数字化生成新的数据,推动出版单位进一步提高出版质量。

三是以业务数字化为着力点,培养数据治理师。在数字化的驱动下,出版单位应加强对数据的应用管理,充分发掘出版单位的数据价值,形成高效完善的出版数据建设流程,同时进行出版数据应用的多场景探索,强化出版单位内外部数据治理[5]。出版单位在对传统出版业务全链条的业务流程数据、数字资源数据、质量数据、销售数据、供应商数据、读者数据等进行分级分类、整理、计算的过程中,可发现、培养一批数字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数据治理骨干人才,加强对数据的有效分析和高效治理,助力出版单位高质量发展。如按需印刷是传统印刷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科学出版社通过对业务流程数据、数字资源数据、市场需求数据、生产数据、库存物流数据等业务数据等进行全面分析、深度挖掘,借助新技术、新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高效治理,建立了POD智能生产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双效。

四是以服务数字化为着力点,培养数据产品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出版单位内部的资源服务方式已由过去的纸质资料服务转变为平台系统的智能化服务,研发智能审校系统、数字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等服务数据产品。出版单位外部的产品服务也由过去的销售纸质图书转变为提供数字出版产品和平台,研发在线教育、数字教材、专业数据库等服务数据产品。出版单位在高效推进以上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可发现、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数字素养高的数据产品开发骨干人才,承担出版单位数据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如高等教育出版社通过实施产品融合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开发数字课程、数字教材、试题库、专题资源库等数字出版产品,建设运营新形态教材网、爱课程、智慧职教、全国高校思政网等数字化平台产品,形成了数字出版产品集群化、数字平台矩阵化的发展新格局。

5.以资源高效配置为抓手,培养管理创新型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要求出版单位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出版单位应通过对现有各类资源的全面审视,以出版业重点工程和关键业务创新为抓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各类资源价值提升,对传统出版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一是以资源的全面审视为抓手,提高全员的资源价值新意识。出版单位应按照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全面摸排、梳理企业内部各类资源,其中不仅包括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版权资源和财务资源,还包括外部协会资源、高校资源、客户资源、国际化资源等;结合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上述资源进行数据化,进而深度分析、挖掘各类资源的价值增值,提高出版人员对资源价值再开发、再利用的思想认识。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围绕馆藏百年纸质教科书资源开展纸质图书数字化建设,建立了百年教科书版本库和服务应用平台,助力教科书编研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培养创新型管理领军人才。出版单位要积极参与出版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一方面可以培养出版人才的对外合作能力,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紧密合作, 建设高水平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技术研发中心等,促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出版人才的战略规划统筹能力,在执行重大项目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科学合理调配单位内部资源,进行高效优化组合,支持重大项目高效有力推进。

三是以业务创新为抓手,培养创新型骨干管理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出版单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加持为手段,全面梳理传统的出版业务流程,将知识、技术和数据引入业务流程中,以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升级、纸数融合发展、数字资源建设、数字产品开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接入等为手段,对全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及对全量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在上述过程中,出版单位要善于发现、培养业务骨干,以承担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项目为抓手,在政策、资源、奖励等方面支持骨干人才的管理创新,逐步培养一批业务创新型骨干人才。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通过2014年启动的智慧出版融合平台化建设,培养了一批业务创新能力强、数字素养高的骨干管理人才,使出版单位各级各类资源得到高效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出版人才培养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为支撑,以知识、技术、数据和管理创新为路径,通过对新质态的生产要素进行持续创新和优化组合,推动出版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最终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 (2022-04-24)[2024-10-20]. http://www.nppa.gov.cn/xxfb/tzgs/202204/t20220424_666332.html.

[2]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EB/OL]. (2024-05-31)

[2024-10-20].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

05/31/c_1130154174.htm.

[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J].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 人民日报,2024-03-01.

[5]方卿,张新新.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之创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J]. 编辑之友,2024(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