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可供性理论,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包括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与技术可供性等三个层面的可供性要素和12项可供力,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在内容供给与资源共享、情感共鸣与社交互动、个性适配与沉浸体验方面的综合潜力。结合具体的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实践,未来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智能化与个性化阅读体验提升、社交化与社区化阅读生态构建、移动化与便捷化阅读服务创新等三个方面。
【关 键 词】城市书展;可供性;阅读场景
【作者单位】乔晓鹏,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王鹏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百年中国书展研究”(2021BXW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研究课题“长江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新景观创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21.001
近年来,随着出版产业的繁荣和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城市书展的功能和样态不断丰富。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天府书展等城市书展,不仅是书籍的展示与销售平台,也是阅读文化推广和读者体验创新的重要场所。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到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分享,从线下活动的丰富多彩到线上平台、云书展的无缝衔接,城市书展正在为读者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城市书展的阅读场景也逐渐从传统的展销空间转变为多元化、互动化、镜像化的文化体验空间,通过多种媒介技术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阅读场景,营造全方位的阅读氛围,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和互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这种转变使得书展成为促进阅读、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为书展功能与价值的拓展带来新的契机。
当前,场景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出版业服务维度的发展方向[1]。有关阅读场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出版中的场景式阅读与表达[2]、社会化阅读场景建构[3]、元宇宙阅读场景建构[4]等前沿议题。这些阅读场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洞见,但整体来看却较少聚焦城市书展这一独特的出版相关领域。也就是说,尽管城市书展在阅读场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背后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尚未得到系统性的分析与推广。这不仅限制了书展本身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出版业对阅读场景创新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探索。基于此,本文引入可供性理论,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实践逻辑,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相关建议和策略,以期为城市书展守正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可供性: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研究的新视角
可供性理论最早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是指生物(或行为主体)对特定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所能感知到的行动的可能性[5]。可供性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环境属性。即自然存在的本质属性,不受主体的影响,环境属性决定了它是否可被主体利用[6]。二是关系属性。“可供性产生于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动物—环境系统的浮现属性”,是“动物和环境”两者的关系结合体[7]。换言之,可供性既指特定客体所蕴含的可能性,也指该客体具备实现某些功能的特性。前者重点关注人对技术或物的影响及塑造,后者更多地凸显技术或物为人类所提供的各项功能选择[8]。随后,研究者遵循吉布森所指引的理论路径持续深化探索,使得可供性理论迅速渗透并广泛应用于设计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我国首次将可供性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可以追溯到2017年提出的媒介可供性框架,其涵盖信息生产可供性(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社交可供性(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可连接),移动可供性(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可兼容)三个层面的可供性要素[9]。之后,有学者进一步对框架内的13 项可供力作出释义[10];有学者基于前者的框架对可供力要素做了操作化定义,并应用于“四全媒体”建设[11],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目前国内学者先后将这一理论框架运用到优质IP运作、数字新闻学研究、社交媒体与社会运动、智能传播模式等研究中。
随着媒介可供性概念讨论日趋热烈,该理论也为解析动态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媒介可供性被拓展到古籍数字平台、有声读物与有声出版平台、文化生产平台、出版知识服务、学术出版服务、数字阅读等媒介文化生产诸多领域。正是由于主体目标与需求、认知和行为能力的不同,影响其对物体的理解和使用,进而影响可供性的形成与效果[12]。研究者基于可供性理论视角,结合不同的媒介文化生产实践,对可供性的分析维度进行了创新与拓展,形成了不同的可供性要素,体现了该理论的可生长性。
技术革新正加速出版形态的演进,深刻改变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13]。城市书展作为一种媒介文化生产活动,其阅读场景的演进体现了主体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因此,可供性视角可用于解释媒介技术为书展阅读场景塑造及读者阅读带来的机会和可能性。具体而言,城市书展的阅读场景和读者行为之间的互动过程复杂,涉及生产、社交、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供性理论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进而揭示不同的媒介技术如何影响读者的行为选择和参与体验,为城市书展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推动城市书展的持续创新。
因此,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可供性视角,对媒介技术与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互动关系进行审视,并在媒介可供性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可供性要素拓展为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与技术可供性等三个方面,进而分析媒介技术为城市书展阅读场景提供了哪些行动可能,城市书展的主体是如何将这些行动可能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协调与媒介技术的关系来实现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优化。
二、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实践逻辑
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实践逻辑,或者说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对于阅读的作用和价值,在可供性的视角下具体可以分为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技术可供性等三个方面。
1.生产可供性:内容供给与资源共享
城市书展阅读场景中的生产可供性,是指城市书展为阅读活动提供内容、技术和设施等资源,以满足用户阅读需求、促进知识传播的能力,具体包括可编辑、可审阅、可伸缩、可关联等四种可供力。与数字媒介或印刷媒介不同,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氛围,这种现场感和参与感是任何复制手段都无法完全替代的,也是其区别于媒介可供性的地方。具体来看,生产可供性不仅体现了城市书展调动资源的灵活性,也体现了用户参与书展内容生产的能力和参与的深入程度。
在城市书展的阅读内容供应层面,可编辑即允许城市书展针对不同的用户阅读习惯、兴趣偏好等,利用媒介技术实现个性化阅读内容推荐的自由程度。书展中的好书评选、阅读书单、AI荐书等都体现了生产的可供性,为读者提供要不要亲自阅读的参考信息。如:2019年南国书香节暨深圳书展中上线的“人脸识别AI荐书” 服务,智能系统可以从年龄、性别等维度进行个性化推演,进而在精选书库中为体验者“量身”荐书,实现了精准预测、个性荐书的智能服务;天府书展也曾采用大数据抓取和分发技术,根据读者的后台信息进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书单推送。
可审阅与可伸缩,即城市书展应充分利用生产可供性,给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内容选择,包括纸质书籍、电子书、有声书等多模态内容。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与切换,满足不同情景下的阅读需求。在当下城市书展的阅读场景塑造中,阅读内容实现了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资源提供到多种载体阅读设施提供的转变,用户不仅可以根据阅读场景在纸质图书、有声书、电子书、沉浸式阅读之间随意切换,还可以选择购买整本书或是某本书的部分内容。书展中的图书展示能否转化为用户的购书和阅读行为,与书的可审阅性能否得到用户重视有关。书展通过营造特定的阅读场景与氛围,把用户的阅读氛围转化为具体的阅读行动,将生产可供性发挥到极致。如2021年天府书展充分利用智慧科技模拟通勤、旅行、娱乐等多种生活情景,让用户在不同情境下体验适应情景的读书、听书等不同阅读产品和服务。这种自由切换与自由购买,体现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可伸缩性。
可关联指的是城市书展阅读场景与线上平台、其他文化机构、教育机构或社区活动之间建立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动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跨界合作等方式拓宽阅读边界,增强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如:2021年天府书展推出的“天府书展·云世界”,联合京东、天猫、学习强国商城和全国数百家实体书店等建立线上线下协同展场,实现共享与关联,扩大了天府书展的传播影响力;2023年浙江书展设立了100余个分会场,覆盖新华书店门店、高校、图书馆、民营书店、城市书房、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各类城乡阅读场所;2024年上海书展中,上海译文出版社以“线下为线上引流”为参展理念开启译文读者节,并用出版社的天猫旗舰店、京东POP店、拼多多旗舰店等承接书展流量,实现了线下场景与线上平台的关联。
生产可供性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内容供给,通过多层次的资源共享与关联,能够针对用户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提供多模态、可伸缩的内容资源和阅读设施,拓宽了阅读资源的边界,展现了书展在调动资源上的高度灵活性。个性化的阅读内容推荐系统可通过对用户阅读偏好的精准捕捉,为用户带来量身定制的阅读盛宴,充分体现用户对书展内容供给的介入与参与。随着更多内容供给主体的涌入,城市书展正逐步演化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生态体系,但当前生产可供性在书展阅读场景中的应用仍有待深化,特别是在个性化阅读内容推荐的精准度上仍需提升。
2.社交可供性:情感共鸣与社交互动
城市书展作为一个集阅读、展示、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场景,不仅丰富了用户对书籍的感知,还搭建了一个促进读者间情感沟通、兴趣分享与信息交流的社交平台。因此,城市书展阅读场景中的社交可供性,指的是书展以媒介技术为工具,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社交功能与活动,推动阅读场景形成互动性、感知性阅读服务生态系统的能力,具体包括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可连接等四种可供力。
可致意与可传情是指媒介调动情感表达的能力。城市书展如何通过场景阅读让用户在体验与互动中实现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萌发阅读动机,开展阅读行为,是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塑造的核心。在当下的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实践中,越来越多展陈主体通过场景营造等方式,结合图书内容构建和呈现特定的阅读场景,增强用户的文化感知。这种阅读方式通常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营造逼真的场景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阅读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在2024年上海书展中,上海译文出版社就营造了场景化的阅读体验,依据《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中所涉及的地点和作家设计了“阅读航线”,并就阅读航线中部分重点品配备了视频讲解。通过场景体验,用户既能够加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也能实现在书海间畅快穿梭。第九届浙江书展则结合宁波出版社的新书《神奇动物在山海》,设置了神奇动物在山海的生态展示区。用户不仅可以沉浸式感受书中所描绘的神奇动物和书本里的自然科学,还可以通过搭配的VR技术,实现对滩涂场景和山麓场景的感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可协调与可连接是指通过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呈现与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不同阅读群体、参与者之间交流和互动关系的融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对各类用户进行连接的能力强弱。在当下的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塑造中,城市书展作为一种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阅读论坛、名家讲座、作者见面会等文化仪式,构建了一个由用户、作者、出版商等多元主体组成的紧密关系网络。用户可以在仪式化的文化空间中共享书展意义,参与阅读场景构建。如天府书展创新性地赋予用户“图书创作者”的角色,通过举办“我来当编辑”和“出版许愿树”等互动环节,让现场读者有机会直接参与书籍的书名构思、封面设计和内容反馈等。这一系列举措颠覆了以往用户与出版社之间的传统互动模式,构建了全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对各类用户进行连接的能力强弱,主要体现在促进信息交换、构建社交网络以及增强阅读社区凝聚力的程度上。2024年上海书展通过媒介技术搭建用户阅读分享互动场景,通过用户的跨媒介分享,实现了与潜在读者的信息交换。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展位推出的“购希尼诗集,附赠一袋土豆”创意活动和广西教育出版社的“购书即享螺蛳粉”促销,均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分享与热议。此外,联合天畅围绕《叙事本能》一书,精心设计了“你的人生是一出剧”投票墙,并在小红书上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生剧本分享活动,邀请线上叙事爱好者共同参与,将线上互动与线下展览巧妙融合,共创了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
在构建社交网络、增强阅读社区凝聚力方面,城市书展通过设计丰富的打卡与社交体验活动场景,将书展主体、书展客体与用户在书展的阅读场景内连接,通过用户的具身参与社交分享,形成以阅读为核心的社交圈层,增强阅读社区凝聚力。以往城市书展传统的互动活动场景包括听音乐、玩游戏、做手工等,让用户通过互动建立与书展的情感联结。如今的互动形式更加丰富,如羊城书展和浙江书展都设计有换书场景,通过开展“羊城换书节”和“城市萤火虫”换书大会建立用户与书展的连接,为用户与用户之间提供以书为媒的社交渠道,实现以书会友的阅读社交。近年来流行的“逛展式社交”,更是通过打卡、拍照、盖章等形式,让书展成为阅读与互动的社交平台。2021年天府书展主会场就设置有“红军长征过四川·重走长征路”打卡活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描馆内各个点位上展示的红军长征途经四川的标志性地点二维码,打卡完成通关挑战。2024年上海书展“出圈”的是书展集章打卡活动,用户的参展行为演变成一种打卡行为,他们将书展盖章作为收藏纪念品,并通过社交平台晒出集章成果和特色印章,发布盖章攻略,从而为书展和阅读引流。
在社交可供性影响下,书展中的阅读场景具有更多互动因素,通过新书发布、作者与出版机构面对面等主题活动加深了读者和作者、出版机构的互动,书展中的阅读场景也成为用户与作者、出版机构开展社交的重要空间。虽然通过打卡、盖章等活动,书展的展示功能演变成具有互动仪式的社交行为,但这些社交互动场景仍旧体现在传统社交互动层面,虚拟社交体验以及社区化运营仍旧存在可拓展空间。
3.技术可供性:个性适配与沉浸体验
技术可供性是指因技术应用与创新在城市书展这一特定环境中构建的新阅读场景,促使读者阅读体验、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因为可移动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所以本文直接采用移动可供性的可供力来阐释技术之于阅读生态的影响。但由于城市书展阅读场景是在一定的位置和空间中建构的,其阅读体验并不依赖于定位服务,这种变化使得定位不再是核心需求。相反,体验成为城市书展的首要诉求[14],城市书展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阅读体验是必要的。技术可供性包括可携带、可获取、可兼容、可体验等四种可供力,具体表现为它既指用户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媒介参与、体验书展的能力,又包括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书展提供的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和便捷高效的阅读服务的能力。
新的传播媒介的引进和广泛使用,可能需要重建大范围的场景,并需要有新的社会场景的行为[15]。在技术可供性的驱动下,城市书展的阅读场景样态由原来的实体书展场景,转变为融合实体书展场景与云书展场景的体验行为,从而大大提高了书展的移动化。尤其是自2020年以来,实体书展借助网站、APP、小程序、社交平台等线上渠道,通过图文、视频、3D、VR、直播等多种新型信息通道举办了云观展、云交流、云贸易等多种云活动。其中,云书展成为用户可随时随地参与书展、体验书展的重要形式。上海书展的官方小程序让移动书展成为可能,深圳书展的云书展则能让用户足不出户逛书展、听讲座、看直播。云书展突破了以往书展用户必须“在现场”的要求,营造出一种“缺席的在场”的阅读体验,用户借助直播、AR、VR等多种呈现形式,可随时随地享受城市书展的阅读文化盛宴。
技术可供性增强了读者在书展阅读场景中的可获取性与可体验性,使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书展的内容以及体验最新的阅读科技。如:2021年天府书展“文轩九月”阅读服务平台和天府书展直播平台的上线,可一站式提供纸书、电子书、听书等复合阅读服务,并为用户提供线上便捷购书的渠道;2023年上海书展通过引入自助借阅机、数字阅读屏、VR体验舱等赋予读者新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想象,这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体现了可兼容的特质。
场景传播是一种时空融合的体验传播,VR、AR技术的出现促使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景观化呈现和用户沉浸式体验不断升级,一种时空一体化的阅读场景体验正在形成。如2021年天府书展中,四川人民出版社与小微云联科技公司在天府书展智慧阅读区合作开展了“红色主题+VR”——《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飞夺泸定桥》沉浸式全景视频体验活动,将具身性的体验场景与仪式化的景观打卡相结合,营造了多感官参与的阅读场景,刺激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技术可供性给城市书展带来了深刻变革,推动阅读场景向开放、多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实体书展到云书展的跨越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阅读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享的文化盛宴,还通过直播、AR、VR等媒介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阅读场景的体验层次与互动深度。这种融合了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的全新阅读场景,不仅提高了书展的移动化与便捷性,还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够便捷地获取多样化的阅读内容与最新的阅读科技。虽然技术可供性既解决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对城市书展阅读场景个性化和精准服务的适配,同时也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带入“景观化”呈现和沉浸式体验的新方向[16],但云书展如何实现智能化服务和阅读狂欢的氛围营造,融合传统书展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三、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优化策略
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与技术可供性在城市书展阅读场景构建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在内容供给与资源共享、情感共鸣与社交互动、个性适配与沉浸体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潜力。基于可供性视角下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实践逻辑,未来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1.提升智能化与个性化阅读体验
城市书展是连接内容与用户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未来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构建中,智能化与个性化阅读体验将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生产可供性与技术可供性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更加精细化、协同化的角色。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增强内容推荐、发现与生产的能力,以及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两个层面。
在增强内容推荐、发现与生产的能力层面,城市书展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偏好和历史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书单和阅读产品推荐,提高内容供给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在推荐、发现过程中引入情感分析技术,识别用户的实时状态和在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动态调整推荐策略,提升阅读体验的满意度。这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即时兴趣,还能引导读者探索新领域,为其阅读提供新的可能。用户作为重要的生产力,未来虚拟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可使其更多地参与内容产品的创作与开发,形成独特的“用户版”作品。基于用户自身需求的生产,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内容供给,也易于用户自身理解与交流。
在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层面,未来随着VR、AR、MR等技术的发展,虚拟阅读场景的构建会越来越丰富。用户不仅能够在三维环境中体验阅读产品,还能够调动更多的感官参与阅读。沉浸式阅读场景的构建可充分获取用户画像,并根据用户数据智能生成个性化的虚拟阅读场景,实现用户对场景的控制和连接。同时,虚拟阅读场景也将与阅读内容完全融合,并根据阅读内容、用户生活情境智能化更改阅读场景,让用户完全融入阅读场景,实现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2.构建社交化与社区化阅读生态
虽然阅读的社会交往功能不可或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城市书展中传统的作者签售、见面、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早已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阅读互动需求。社交化和社区化的阅读生态构建应该成为未来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社交可供性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强化交互与虚拟社交体验、深化兴趣导向与社群联结两个层面。
在强化交互与虚拟社交体验层面,当前城市书展中阅读互动场景的构建逐渐脱离现实空间,走向虚拟场域,在已有的现实社交互动体验的基础上,交互式场景、虚拟社交体验更应该被强化。城市书展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互动分享的特点,在现实互动的基础上继续强化阅读互动过程中的分享与传播。通过线下线上的结合,城市书展应构筑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交互与自我表达的主要渠道,通过深度勾连与附加功能将社交媒体融入阅读场景,增强读者的“同在感”与互动性;同时,在虚拟阅读互动空间中,利用数字孪生、智能可穿戴、大数据技术等收集并分析读者身体数据,创建鲜活的数字分身,使读者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持续在场,参与城市书展虚拟阅读场景的建构与互动。这种具身的数字化再造不仅成为用户进入虚拟场景进行感知、阅读、社交等实践的数字载体,也构成用户的虚拟社交体验,实现了跨时空的阅读互动。通过数字分身,用户能在虚拟空间中与作者、出版者、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阅读心得。
在深化兴趣导向与社群联结层面,随着以阅读为核心的城市书展社交圈层的日益发展,基于阅读的开放性阅读社区也在逐渐形成。这种社区化的阅读生态建立在媒介技术的基础上,未来可以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书展的虚拟阅读社区,鼓励用户自发生成和分享阅读标签,通过算法系统精准匹配用户阅读兴趣,形成基于兴趣原则的虚拟阅读社区。建立在趣缘基础上的开放性阅读社区,不仅可实现阅读内容共享,还能建构用户的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促进城市书展的文化认同与功能发挥。
3.创新移动化与便捷化阅读服务
在城市书展阅读场景建设中,移动化与便捷化阅读服务创新的核心在于通过云书展和阅读服务平台的技术赋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促进阅读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构建智能化的云书展、开发高效化的阅读服务平台两个层面。
在构建智能化的云书展层面,虽然云书展已经成为现实书展的镜像呈现,给读者带来了便捷的虚拟体验和信息交流,但云书展的智能化程度仍有待加强。当前,云书展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能够展示海量的出版物,实现便捷的图书交易。未来智能化的云书展系统还应实现基于技术赋能的海量出版物智能分类、检索与推荐,实时展示参展书籍的详细信息,如作者介绍、内容摘要、读者评价等,方便用户快速筛选和定位感兴趣的书籍。当下线上书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实体书展的文化狂欢气氛[17],未来智能化的云书展应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数字分身与云书展的融合,使用户可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虚拟的具身在场,参与云互动、云阅读、云体验,营造虚拟化的阅读狂欢氛围。
在开发高效化的阅读服务平台层面,城市书展应致力于更新功能架构、迭代界面交互设计、拓展社交功能等方式,开发集内容、社交、交易、体验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平台应聚集丰富多样的内容资源,能够基于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阅读体验,不仅成为用户阅读体验的虚拟空间,也成为用户、作者、出版者等书展主体拓展社会关系、实现交流互动的文化空间。阅读服务平台也因连接了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技术可供性,实现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重塑。
四、结语
在可供性理论的视角下,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实践逻辑得以清晰展现,其内在的多维度可供性要素和可供力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阅读场景,展现了其在内容供给与资源共享、情感共鸣与社交互动、个性适配与沉浸体验方面的丰富内涵与巨大潜力,构成了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核心能力。
在全民阅读与书香中国的政策背景下,要推动城市书展的守正创新,打造城市书展阅读新场景,仍然需要不断加强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与技术可供性的应用。未来,如何在技术赋能下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为智能化、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构建社交化、社区化的阅读生态,实现阅读服务的移动化、便捷化升级,将成为城市书展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不仅是对当前城市书展阅读场景的一次全面升级,也是对未来阅读文化发展趋势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回应。
|参考文献|
[1]王鹏飞,褚晓雨. 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个面向[J]. 中国出版,2024(12):3-7.
[2]许欣驰,薛忠义. 出版业数智化变革下图书内容的场景化表达研究[J]. 出版广角,2024(15):66-70.
[3]赵红勋,侯珮桦. 重新部落化:数字时代社会化阅读场景建构及路径重塑[J]. 中国出版,2023(24):3-9.
[4]张建友,卜彦芳. 可供性视角下元宇宙阅读场景的建构[J]. 出版广角,2022(18):44-50.
[5]GIBSON,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 Boston, MA: Houghton-Mifflin, 1979.
[6]TURVEY, M. T. Affordances and Prospective Control: An Outline of the Ontology [J]. Ecological Psychology, 1992(3):173-187.
[7]STOFFREGEN, T. A. Affordances as Properties of the Animal-Environment System[J]. Ecological Psychology, 2003(2):115-134.
[8]孙凝翔,韩松. “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J]. 国际新闻界,2020(9):122-141.
[9]潘忠党,刘于思. 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 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2-19.
[10]景义新,沈静. 新媒体可供性概念的引入与拓展[J]. 当代传播,2019(1):92-95.
[11]喻国明,赵睿. 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 学术界,2019(7):37-44.
[12]陈虹,杨启飞. 无边界融合:可供性视角下的智能传播模式创新[J]. 新闻界,2020(7):33-40.
[13]高坚,秦宗财. 媒介、技术和经济:重识数字出版的三个维度[J]. 出版广角,2024(18):23-29.
[14]王鹏飞. 体验、仪式与狂欢:城市书展的三个发展指向[J]. 出版广角,2018(16):6-9.
[15] 张美娟,苏华雨,王萌. 数字阅读空间中的信息流动、情感凝聚与虚拟互动[J]. 出版科学,2023(2):47-55.
[16]梁旭艳. 场景:一个传播学概念的界定:兼论与情境的比较[J]. 新闻界,2018(9):55-62.
[17]王鹏飞,李萌. 云中漫步:2020年的中国书展[J]. 出版广角,2020(2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