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典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在“诵读”的质态下,注重学生“想象”中的真实感受,体会古典诗词内在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想象体验;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课程标准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孕育了多元、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典诗词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在“教学目标”板块针对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明确指出:“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意味着古诗教学要在“诵读”的质态下,注重学生“想象”中的真实感受,体会古典诗词内在的桥梁作用。笔者就以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编选的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诵读理解,夯实想象的基础
诵读,作为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学生与古诗零距离接触的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诗词语言的有效方式。激活学生在古诗阅读中的想象意识,就必须以诵读为基础,直观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进而在脑海中构建起与诗词相应的场景和情感。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实现由浅入深的解读。首先,基于自身理解,尝试停顿诵读。教师基于学生的整体理解,依照固有的习惯,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尝试停顿,体现自身的理解定位;其次,基于节奏韵律,尝试延长诵读。根据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诗句在不同的位置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比如首句要绵长悠扬,可以指导学生将最后一个“尽”字拉长,展现夕阳舒缓落山的优雅,同时与第二句以“声断气连”的方式进行自然衔接,避免因为太快而忽视节奏之美;最后,基于整体把握,尝试理解诵读。这就需要学生将诗意理解以及初步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入诵读过程中。第一学段的诵读还可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身体语言、配乐诵读、分角色诵读等,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诵读不仅是对诗句的简单复述,更是对诗句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情感内涵,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初步感知诗歌的场景和人物,为后续的想象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欲望
第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性、形象性思维阶段,鲜活可感的事物,往往更能够唤醒他们的想象,这就决定了教师针对古诗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以具化思维为主体,通过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转换,展现意蕴丰满的画面和场景。因此,教师不能机械地提出所谓的想象要求,而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想象欲望,助力古诗的全面解读。
以《登鹳雀楼》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两个环节,为学生创设源自古诗内部的可感情境:首先,展示黄河的壮丽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同时配上激昂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远眺黄河如丝带般从脚下流过,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底;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回忆性思考:你是否有过居于高处向远方眺望的经历,假如你有机会像诗人王之涣一样,登临鹳雀楼,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你还会联想到哪些事物和现象呢?伴随着学生的回忆、拓展与想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初步想象所涉及的场景,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明确诗歌中太阳此时此刻的形态、颜色以及与山峰之间的位置变化,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将原本勾勒出来的整体轮廓,进一步细化。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出了与诗文相符的氛围,创设了鲜活可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思维,契合了第一学段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
三、了解背景,构建想象基础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对于全面理解一首诗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古诗的创作背景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文学思想背景以及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厚底蕴。教师可以针对第一学段的特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以学生能够理解、乐于理解的方式,将背景资料传递给学生,构建点燃学生想象的基础。
以教学这首《登鹳雀楼》为例,有两处背景资料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想象古诗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一,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经历:唐代著名诗人,早年就做了官,曾任过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被罢官,不到三十岁便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重新被启用,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他为人豪放,诗作名动一时。《登鹳雀楼》是他在辞官回乡途中,看到壮志未酬,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其二,《登鹳雀楼》创作于盛唐,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中描绘了壮志凌云的气魄,展现了人们对更高境界的向往,与盛唐时期的社会氛围相吻合。因此,可以确认《登鹳雀楼》是创作于盛唐时期的作品。描述了壮志凌云的气魄,展现了人们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如果我们不了解唐代盛世的背景以及王之涣的个人经历,就很难深刻体会诗中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哀叹以及对把握机遇的呼唤。而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便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四、品味语言,展开想象空间
2022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将语言运用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语言意识,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为己任。古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意思,更要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语言的描绘来展开想象空间。
王之涣的诗文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读诗文,以构建广阔的想象空间,捕捉诗中的画面。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太阳依傍山峦落下,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的壮阔景象,不妨从具体语言的品析入手,采用直观与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壮丽的山河图画: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这一生动的画面将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接着,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句,体会“白日”“依山”“尽”以及“黄河”“入海”“流”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可以相机品味“依”“入”等动词所展现的画面:太阳与山峦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靠近,而是太阳仿佛依恋着山峦,缓缓下落,如同一个温柔的吻别;而“入”字,则展现了黄河的汹涌奔腾之势,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滔滔不绝地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象,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前行,最终汇入广阔的海洋。
五、拓展延伸,丰富想象内容
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但通过直观、有趣且互动性强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为了帮助这一学段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针对二年级的学生所处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故事化情境、绘画表达、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活想象质态,感受古诗的意境,从而更好开启古诗想象之旅。
为了拓展延伸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实践活动:(1)故事化情境。编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情境,例如描述一个旅人站在高山之巅,目睹太阳缓缓落下,黄河滔滔流向大海,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旅人的情感和思考;(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或者一个旁观者,站在高山上目睹太阳落山和黄河入海的场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诗句的意境,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内容;(3)表达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一篇短文或日记,描述古诗的场景。通过以上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意,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内容,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阅读古诗的想象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雅玲.“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2).
[2]姚启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插图的应用实践[J].天津教育,20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