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故事教学法的运用研究

2024-12-31 00:00:00罗月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2期

【摘要】数学故事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形象生动地展现数学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文章从情境故事、图画故事、角色故事、互动故事和史学故事五个方面,探讨了数学故事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运用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数据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文化素养,为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法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故事教学法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常常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新课程标准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故事教学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数学原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情境故事,理解抽象数理

情境故事教学法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融入生活化的情景或背景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导,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加深对抽象数理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一段生动的情境故事:小明在生日派对上有一块美味的大蛋糕。故事开始时,教师展示了一张蛋糕的图片,并鼓励学生想象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蛋糕。小明决定将蛋糕分成若干等份,好让每位到场的朋友都能尝到,他先是把蛋糕分成了四等份,每份都是蛋糕的1/4。接着,小明又将其中的一份蛋糕对半切割,变成了两个更小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就是原来整个蛋糕的1/8。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们用手中的折纸,模仿小明切割蛋糕的过程。每位学生将折纸对折,再对折,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到原来的整张纸就像完整的蛋糕,对折一次后的两部分代表蛋糕被切成了1/2,继续对折则象征着蛋糕分为了1/4。以此类推,学生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分数表示的是整体被等分后的若干份中的一部分。教师巧妙运用情境故事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抽象的分数概念,而且激发了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故事,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理解。

二、图画故事,生成数据意识

图画故事教学法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图画情节之中,通过视觉冲击的方式传达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图画中隐含的数理关系和规律,需要学生亲自解读和揭示,从而提高数据素养。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单元,教师设计了一个以图画故事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奇幻图形岛的探险”。故事从一幅大型的彩色图画展开,描绘了一个充满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神秘岛屿,岛屿的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多边形组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这些多彩的多边形并试图计算它们的面积。每个多边形都标记有长度的数值,教师要求学生应用公式“面积=底×高/2”(三角形)和“面积=长×宽”(矩形)等基本公式来计算。学生热情地探索图画中的各个部分,用尺子测量多边形的边长,运用计算器来得出具体面积。如岛屿中的一片森林代表了一个矩形区域,学生们测得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轻松算出面积是60平方厘米。教师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嵌入到生动的图画故事中,通过视觉冲击和情节发展来让学生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将抽象的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数据敏感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三、角色故事,发展推理能力

角色故事教学法是通过设置不同的人物角色,塑造生动有趣的情节,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数理思维的推演过程,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角色的思维活动和行为举止,折射出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思辨分析。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简易方程”,教学时教师创设了一个角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丽的小侦探和她的助手丹尼。这天,他们收到解决失踪宝石的任务,而关键的线索就隐藏在一系列的简易方程中。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位成员分配到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收集证据的侦探,有的扮演分析线索的逻辑专家。然后,提出了首个挑战:“某个神秘人留下了一条线索,5x+3=23。艾丽和丹尼需要你们帮忙解开这个谜题,找到x的值。”学生立刻投入到角色中解方程,他们将方程式转换,得出5x=20,接着推导出x=4,成功解开了第一个谜团,并根据x值的提示找到了下一条线索。教师继续引入更多的方程挑战,如“2x-4=10”和“3x+5=20”,每解开一个方程,学生们就能获得新的线索,逐步接近宝石的所在地。最终,借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和解答,艾丽和丹尼的小队成功找到了失踪的宝石,并揭露了神秘人的身份。通过这个角色扮演的故事,让学生在享受侦探游戏的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简易方程的解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概念的理解。

四、互动故事,解决具体问题

互动故事教学法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故事情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共同推进故事发展,边讲述、边探究、边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互动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数字谷”,那里的居民正准备一场盛大的数字派对,邀请学生加入这个派对,并解决数字谷居民遇到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教师开始叙述故事,并在适当的时刻提出与情节相关的数学难题。例如:“数字谷要举办一次派对,他们准备了25个樱桃派和15个苹果派。每个派分别切成5块,派对开始后,22个小朋友都选了一块樱桃派,另外一些孩子选了苹果派。桌上剩下了若干块派,我们想知道,原来有多少孩子选择了苹果派?”学生被邀请参与到故事中解答问题,他们首先将问题转化为混合运算的表达式:(25+15)×5-22-x=剩余的派块数。学生动手计算起来,用他们的基础加减乘除能力找到了x代表的值。在故事推进中,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共同推进了故事的发展,掌握了混合运算的概念,还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同时,充分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借助故事的互动性,将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让他们在互动中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五、史学故事,渗透学科思想

史学故事教学法是将数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科学家的贡献编织成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引领学生穿越时光,探索人们如何发明和使用历法。故事开始在古埃及,当时的人们观察到每年尼罗河的洪水都会按时来临,开始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洪水的到来,并据此将一年分成365天,这是历法的起源之一。教师通过描绘古埃及工人在金字塔上观测星象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于天文学与数学结合的兴趣。接着,故事转到了古巴比伦,巴比伦人发展了一种独特的历法,他们采用了60进制,将一小时分成了60分钟,一分钟分成60秒。然后,故事穿越到中国古代,古人通过对四时八节气的观察,创造了农历。教师讲解了怎样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划分月份,以及怎样通过太阳的位置来确定24节气,指出这一切涉及到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最终,故事回到现代,讲述了格里高利历法的产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设立,如何让全世界各地能在同一时间框架内共存。通过这样一堂生动的史学故事课,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真正实现了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渗透学科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通过史学故事,学生可以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融合,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和知识广度,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动力和思考深度。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故事教学法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素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和趣味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把握好故事与知识点的关联度,避免流于表面化。未来,数学故事教学法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章一星.经历“阅·读”活动,培养学生数感[J].小学教学研究,2022(32).

[2]当子扎西.趣味数学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J].科幻画报,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