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乡土记忆的乡村美育实施策略的探讨

2024-12-31 00:00:00俞小飞王晓栋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2期

【摘要】文章探讨了影响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问题,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对美术教学关注度不够和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受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初中美术唤醒乡土记忆的作用,特别是提升学生对家国的深刻感悟、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如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利用家乡标志建筑资源、利用乡土自然草木和营造学习氛围等,为乡村美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土记忆;乡村美育;实施策略

初中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培养。乡村美育在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唤醒学生对家乡记忆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然而,当前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校和家长对美术教学重视不足以及学生美术思维培养受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质量。本文探讨通过乡村美育实施策略,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美术教育的质量,唤醒学生的乡土记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影响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问题

1.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机会有限,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美术课堂。由于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低,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深入分析能力的培养,制约了他们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于实际创作中,导致美术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

课堂参与度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师在授课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然而现有的教学方式却未能达到这一目标。

2.对美术教学关注度不够

升学压力是影响美术教学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升入高中的巨大压力,学校和家长对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的重视使得美术课被边缘化。在家长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文化课的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和教师表现的主要标准,美术教育因此被忽视。

家长和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美术课上的投入减少。许多学校为了提高文化课成绩,甚至占用美术课时间进行补课,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的正常开展。美术教师在这种环境下,难以施展其专业特长,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受到抑制。此外,学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对美术课程的支持也不够。美术教室的设备和材料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培训机会少,这些都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学校和社会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3.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受限

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依赖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需要学生在课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作实践。然而,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课外创作的机会较少。

二、初中美术唤醒乡土记忆的乡村美育实施的作用

在乡村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初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递。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美术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唤醒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刻感悟,同时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全面的教育目标。

1.提升学生对家、国的深刻感悟

乡土文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以敦煌为例,其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美术作品如莫高窟,不仅是古代先民智慧和人生感悟的结晶,更是全体中华子民的骄傲。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资,也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化时,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民族特色、丰富的美术意蕴和深沉的情怀。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探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将当代观念与乡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为美术创作带来新的思路,还能加深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认同。

2.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乡土美术资源的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本地美术,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地方人文底蕴,拓展多种教学思路,开创新的教育方法。

在搜集和研究乡土美术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发现新的教学素材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可以创作出更具创意和个性的作品,从而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和创新能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乡村美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素质。乡土美术资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展览、开展民间艺术创作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唤醒乡土记忆的乡村美育实施策略

1.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

初中美术教育在乡村美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核心在于将学生的艺术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实际体验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美术教师应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乡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创作热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学习和创作的起点。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传统村落或民间艺术博物馆。这些地方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还体现了独特的美术风格和建筑特色。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系列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

2.利用家乡标志建筑资源融入初中美术教学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例如,北京的圆明园,它不仅展示了清朝的辉煌与衰败,也承载了历史的教训和文化的传承。在乡村美育中,美术教师可以将这些标志性建筑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中,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和艺术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具体实施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可以安排一次参观当地标志性建筑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些建筑的独特魅力。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的结构、装饰和风格,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不仅能增强对家乡建筑的认知,还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参观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关于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对家乡建筑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标志性建筑作为美术创作的主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建筑的独特风貌和历史韵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美术技法与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艺术性又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具体的创作过程可以这样展开: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一些标志建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确定各自的创作主题和构思。接下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计划,进行草图绘制和作品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例如,在一节关于家乡标志建筑的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当地的一座古庙。古庙的精美雕刻和古朴建筑风格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结束后,学生们分组讨论了古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开始进行以古庙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有的学生选择表现古庙的整体建筑风貌,有的学生则专注于描绘庙内的雕刻细节,还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了关于古庙的传说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锻炼了美术技能,还深入理解了家乡文化的丰富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学生作品展览,让学生的创作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展览不仅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家乡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学生们在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时,会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创作的动力。

3.利用乡土自然草木进行美术教学

在乡村美育中,利用乡土自然草木作为美术教学的素材,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潜能。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将乡土植物资源有机地融入美术教育,使学生在观察和创作过程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生活感悟。

例如,在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野花和树叶,让学生用铅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笔进行写生创作,捕捉植物的细节和色彩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和分析乡土植物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植物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以乡土植物为主题的创作项目。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感兴趣的植物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然后创作一幅以该植物为主题的画作。学生可以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如素描、色彩、版画等,表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表达效果。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家乡的植物”为主题进行创作。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如家门口的老树、田间的野花或山间的松柏。学生们首先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环境背景。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这些植物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用水彩表现野花的娇艳,有的则可能用铅笔素描老树的苍劲。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技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

4.营造学习氛围,延续中华文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学习的重要手段。在乡村美育中,通过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从而促进他们在美术创作中延续中华文化的精髓。

为了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乡村记忆文化”主题创作活动。此类活动不仅可以涵盖美术,还可以包括书法、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具体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举办“乡村记忆文化书法绘画展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这些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参与方式和评选标准。然后,通过班会、校内公告等方式向学生宣传活动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活动期间,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讲座,邀请当地的艺术家或文化名人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对乡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一场以“丹青见证成长,水墨延续传承”为主题的乡村记忆文化水墨画作品展。活动前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了解家乡的文化背景和自然风貌。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并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这些元素。随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水墨画创作,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创意建议,帮助学生完成作品。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可以设置多个互动环节,例如作品点评会、观众投票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反馈。这种互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还能通过他人的视角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育在乡村美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唤醒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可以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任铭东.对乡土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的思考[J].学苑教育,2023(05).

[2]王钧.提升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23(01).

[3]邱长华.乡土资源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22(21).

[4]邹泉安.闽南乡土建筑艺术融入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8).

[5]毕思军.初中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运用策略探究[J].科幻画报,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