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路径规划

2024-12-31 00:00:00宋增波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2期

【摘要】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核心素养涉及的维度是多元的,不仅仅在知识层面,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在跨学科融合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强化学习内质,给他们带来新的启迪和感知。

【关键词】跨学科;高中历史;路径规划

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它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具体体现。学科教学中,教师以本学科的内容为基础,将不同领域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将其融为一体,为崭新教学形式提供辅助,这就是科学课融合教学。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中,零碎散乱的知识变成一个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得到彰显。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需要从纵深维度出发,进行深度挖掘探索。知识难度系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不妨接触跨学科设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灵动性,让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目标指引,明晰学科融合方向

学科教学的顺利启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出发,做好长期的规划设计。但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厘清目标。清晰鲜明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规划学习时间和进度,为高效学习提供保障。定位学习目标需要教师的指引,同时也要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对学习目标有精准把握,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凸显。历史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既要基于历史知识,更要关注核心素养,从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角度出发,进行优化。

学习目标是学习原动力,能够为课堂教学规划清晰操作路线。学习部编高中历史必修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先对本课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梳理,充分了解本节课涉及的内容以及学习重难点。本节课介绍了秦朝的统一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等相关内容。为了让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教学活动伊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阅读文本,感知相关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目标。“请你结合以往学习经验,对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还是从最基础的三维目标出发,展开分析,他们很快就将学习目标呈现出来。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很快完成学习目标。但这样的目标设计显然不够科学,教师引导学生从能力、态度、知识关联、核心素养等方面展开思索。这样呈现出来的学习目标,更加全面具体,指引性更强。高中阶段,学生大多有主动探索意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但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还是要从教学的源头出发,以学习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筛选性设计,提升教学的适合性和针对性。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的目标设计,可以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延伸。这样既能兼顾学习目标的融合,又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融合了多学科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积极性完全得到调动,课堂教学视角更加鲜明。

二、预习驱动,铺垫学科融合基础

预习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的重要方法。智慧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会切实发挥预习的功效。部分学生认为预习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直接进行学习就可以了,预习环节多此一举。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只有进行了预习,学生才会对文本内容有系统全面的把握,教师再进行知识讲解,学生的认知立刻得到唤醒,教学活动会更加顺畅。设计预习,并不是随意给出任务就可以的,而是要进行细致研究,根据学生学力实际,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预习任务越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入预习状态。具体设计时,教师不必拘泥于历史知识,可以找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从其他学科着手,进行切入。

预习能够给课堂教学做好良好铺垫,顺利启动教学引擎。但预习绝对不是读一读课文就完成的,它是一个有步骤的操作过程,是学生为进入文本核心进行的准备活动。学习《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阅读预习任务,而是结合语文学科中刘邦的《大风歌》,以及“刘秀—一个会魔法的皇帝”,展开预习设计。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与这两个人物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项预习任务非常特别,触发了学生敏感的神经,学生本身对刘邦的《大风歌》就比较熟悉,有的学生小学时就会背这首诗,对古诗的写作背景也有一定了解,他们顺着人物对西汉相关内容展开阅读。对于东汉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则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对刘秀没有太多了解,所以他们纷纷上网搜集信息,进行关联性学习。课堂教学伊始,教师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搜集到的信息,学生将生活经验,网络搜集到的信息与文本内容进行融合,展开阐述。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浓厚兴趣。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学习探索能力。再加之教师的到位指导,课前预习活动效果自然得到凸显。预习形式选择上,教师要进行革新升级,以多元化、趣味化的形式展开引导,设计向度更强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不再排斥预习,充分认识到预习的功用和价值,为学科融合扫除障碍。

三、信息筛选,找准学科融合切点

跨学科教学,找准融合点是极为重要的。准确的切入点,能够大大降低知识学习难度系数,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启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科融合点必须以历史知识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吸纳过来,然后结合教学现实需要进行结合,这样才能获得丰富学习成效。高中历史跨学科设计,教师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筛选。历史知识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的,但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均衡性、全面性,设计的诸多语言文字信息,但这些信息的重要程度略有不同,学习重难点也存在差异。

筛选文本信息,教师可以发挥问题导思的作用,进行教学调度,以精巧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热情。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不自觉地进入文本阅读探知状态。问题也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促使他们在触摸文本知识时产生疑问。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师先从整体着手,对文本内容展开系统梳理。这节课从政治、军事、用人等方面阐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崇文抑武的政策‌以及王安石变法等。内容相对集中紧凑,且知识的指向性比较显著。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先给学生投放三首词,并以吟唱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选择哪些词,需要教师做出一番考量。本课内容涉及北宋,也涉及南宋。因此,教师选择了李清照前期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以及后期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南宋时期则选择了岳飞的《满江红》。学生对这些诗词都是非常熟悉的。在诗词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启动。但仅仅是情感上的触动远远不够,学生必须在诗词的引导下,进入到文本阅读感知中,完成知识对接。一开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热情没有特别高涨,甚至很多学生一看到政治、军事这两个字,都会觉得头疼。但教师反其道而行,没有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诗词为教学切入点,展开引导。因为有诗词作为铺垫,问题作为指导,学生顺利进入思考状态,筛选圈画文本关键词,构建知识体系。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教师以宋词为融合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感知,教学效果异常显著,学生的认知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发。

教师在进行预习引导过程中,要由点及面,由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历史学科教学。在精准信息筛选中,学生对文本涉及的信息有了全面感知,思维顺利启动,对接关联知识的欲求自然提升。教师抓住有利教学契机,给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主动进行学科融合。

四、资源融通,搭建学科融合支架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把握并运用好。但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仅仅依靠教材资源很难彰显学科价值,进行学科融合已经迫在眉睫。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抓住学科具体知识点,进行有效剖析,甚至引入史料资源,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形成多重能力。学科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单一的,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由一门学科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实现学习资源互融互通。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不是背会几个知识点就可以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对某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有基本了解和把握,甚至要将一个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才是科学的,才能真正践行新课改要求,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资源融通并不拘泥于学科内部的知识,更要向外拓展,将教学延伸到其他学科中。学习《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师没有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先从辽宋夏金元的区位特征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里有一张地图,请你进行回忆,将辽宋夏金元的区域位置在地图中标记出来。”前面几节课是从这几个朝代的兴衰发展史展开阐述的,所以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点,对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社会制度等有了全面系统的把握。这就为本节课内容的深度学习探索提供了帮助。教材在设计时,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展开叙述。教师没有改变教材内容编排,而是给出主线,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辽宋夏金元展开系统梳理,为文本内容学习探究做好铺垫。学习活动开始后,教师以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为基点,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让他们从不同维度出发,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学生各展神通,在学习宋朝制瓷技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功能,呈现博物馆中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动态图,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的感知。

教学资源异常丰富,教师、学生、网络、影视都是重要体现。就历史学科而言,网络影视资源、文物史料资源都能为课堂提供强大助力。而这些资源的呈现,都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进行知识融合处理,进一步夯实学科知识。

五、迁移训练,拓宽学科融合方法

课堂教学,知识的感知吸收是重要的,但要想真正生成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内化。历史训练大多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单调乏味的训练形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抗体”,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训练活动中。学生不愿意参与,训练活动根本不可能成功。增加训练活动趣味性、丰富性,是吸引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方法。高中历史训练,教师要有科学整合利用的意识,将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引入训练活动中,让训练活动更加丰盈、立体,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促使他们自觉生成知识衔接意识。跨学科视角下的历史迁移训练,教师可以从内容的融合以及形式的融合创新,这两个角度出发,展开探寻。

历史训练活动的快速推进,教师要在内容选择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学习《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这节课学生需要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灭亡、内阁、郑和下西洋等基本史实,把握明朝的内外政策等内容。需要达成的目标较多,因此单靠知识讲解灌输很难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补充相关史料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对明朝相关内容有更加清晰鲜明的构建。学生学得非常认真。学习效果的凸显并不能依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判断,而是要借助训练活动进行实践检验。为此,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自主设计训练任务。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设计“智慧”。现在的学生思维灵动,创新意识极强,且经过课堂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重难点有基本把握,展示的训练任务一定不是单一、死板的。如有的学生将史料与训练任务进行融合,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展现训练任务,有的学生将思维导图与训练任务进行融合,以绘画的方式展现训练任务,还有的学生从文本中选出一个点,以演绎的形式设计训练。训练任务呈现出来后,教师让学生之间交换训练题。经过三次交换,学生每次获得的感知和体验都是独特深刻的。

当融入了多重学科的训练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学习兴趣迅速被激活。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更加灵活,认知能力大幅提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融合多学科内容,以迁移训练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训练任务。学生喜闻乐见,训练活动的适合度更高,效果自然更加显著,思维视野大大提升。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做出积极有效的引导,从教情学情出发,进行教学优化设计,突出知识融合以及多向互动,强调品质和实效。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教师不妨以目标为指引,明晰学科融合方向,然后借助预习驱动、信息筛选、资源融通以及迁移训练,触发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文本内容梳理构建中,并由表及里地逐步深入,搭建学习探索支架,拓宽思维视野,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顺利塑造。

【参考文献】

[1]徐荣霞,李金檬.高中历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4(01).

[2]吴若静,程世高.跨学科视角下高中历史渗透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新教育,2024(19).

[3]王琳.基于核心素养融通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设计——以《家乡的城市化变迁》为例[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