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基于识字教学的汉字文化渗透策略

2024-12-29 00:00:00宗紫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2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不同的维度。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将识字教学与文化感知进行有效融通,通过“依循规律,在溯源提炼中渗透汉字文化”“依托经典,在诵读品鉴中理解汉字文化”“打通关联,在识字实践中传承汉字文化”等策略,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融会贯通;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9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汉字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策略和方法的层面帮助学生锤炼识字能力,还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依循规律,在溯源提炼中渗透汉字文化

(一)基于字理特质,在追根溯源中对照识字

字理识字,是指在识字教学中对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原始形态等进行分析,探寻汉字形成的基本规律,以达成高效识字的目的。其中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方法都属于字理识字的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特点的重要途径。

以象形字为例,每个象形字都与真实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追根溯源,关注象形字从产生到形成的变化过程,并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关联对照,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生字“日”“月”“水”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它们的基本字形,掌握其结构特点;另一方面要借助多媒体出示相应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在关联对照中找到字形与事物形态之间的关系,丰富对汉字的感知与理解。第一学段的统编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会意字,体现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如教学“盲”字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学习“目”字的经验及对死亡的理解,引导学生猜测“盲”字的意思,即人的眼睛“死亡”了、失去了作用。通过观察、猜测,学生就能逐步理解“盲”字的意思。

无论是象形,还是会意,抑或是其他构字方式,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识字,实现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基于整体把握,在触类旁通中系统识字

系统识字,是指教师充分发挥教材在识字d2af8d1b1a3316ceadf82833b10cee54教学中的载体作用和资源效能,通过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助学系统等,对学生的识字进行序列化、体系化的指导,为学生习得和内化汉字文化提供支撑。

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为例,教师从中提炼出一组形声字“晴、情、请、睛、清”,先让学生朗读和识记,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比,探究这组汉字的相同点。学生发现这组生字的字形和读音都比较相近,字形上都包含“青”字,韵母都是“ing”。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发现,相机引入形声字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汉字的表意系统和表音系统出发,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理解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出示句子“河水清清天气晴”,引导学生认识“清”“晴”两个生字,并揭示它们适用的情境。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清”字的偏旁是三点水,是对河水的描述,说明河水很纯净;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猜测“晴”字的意思,并由此扩展到对这一组中其他生字的学习;最后,教师借助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联系,理解这5个汉字的共同点,明确形声字的形旁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二、依托经典,在诵读品鉴中理解汉字文化

(一)在传统经典中识字

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所以教材编选的识字文本虽然涉及一些文化内容,但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采用了巧妙渗透的方式融入文本。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编者意图,合理定位、巧妙融合,助力学生识字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一课,是对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句的变式,同时也与《三字经》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有联系。由此来看,该课的首句“天地人”就是构建整个世界的基本要素,第二句“你我他”与首句融合,包含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学习该课前,学生尚未具备识字经验。教师要将激发识字兴趣、初步接触汉字文化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拓展《千字文》《三字经》中的其他部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只有认真学习汉字,丰富文化积淀,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和自己生活的这一片土地。

(二)在古典诗词中识字

古典诗词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彰显汉字本真表意功能的绝好载体,又是学生接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在学生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画》这首诗为例,对诗中的“远”“近”这两个生字,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远”和“近”是一组反义词,并注意朗读“远”字时,声音要饱满而绵长,而朗读“近”字时发音要短促,感受两者之间的区别;其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明白它们都是走之底,一个包围的是“元”字,如同一座完整的房子,一个包围的是“斤”字,如同支撑房子重量的房梁;最后,引导学生将两个汉字放在诗歌中加以品味,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古典诗词的意境,对生字的意义进行强化和巩固。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将汉字单独提取出来,而是使学生在古诗的诵读、感知与理解过程中丰富内在的认知体验,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综合识字能力。

三、打通关联,在识字实践中传承汉字文化

(一)转化融合,打通故事与汉字文化的关联

汉字作为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和表明观点的信息媒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图画、故事是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汉字绘画。教师可根据汉字的外在形态,以故事的形式关注汉字结构、笔画、部件之间的关系,强化巩固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其二,汉字规律。教师可基于汉字的构造方式,借助鲜活有趣的故事将机械的符号形象化、具体化,并在故事中设计猜测、互动的主题游戏,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其三,汉字地图。教师可为学生创编“汉字家族”的故事,将有相同偏旁部首或者字形部件的汉字进行梳理,形成汉字地图,并利用故事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将汉字进行关联,创设识字情境。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想象、感知、还原和推理等过程中强化识字效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夯实学生的汉字文化基础。

(二)观察辨析,打通书法与汉字文化的关联

识字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或教室中,而要与真实生活及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联系。以汉字之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法作品,既蕴含了丰富的汉字文化,又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包含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内容,专门设置了“书法欣赏”栏目,分别呈现了名家的楷书、草书和行书作品。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实践活动,感受汉字魅力、洞察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一,教师先组织学生从整体上对书法作品进行观察和欣赏,形成整体的赏析与体悟;再聚焦具体的字形,引导学生关注认识的字,感受书法作品与印刷体在字体形态上的不同,初步体会汉字书法之美。第二,教师组织学生对比赏析智永、怀素和文征明书写的《千字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不同字体、不同名家的经典书法作品,介绍书法名家的创作故事,增强学生对书法、汉字的了解。第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创作,并进行展示、交流与评价。除了本单元的书法作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与梳理教材中编选的其他书法作品或与书法有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从纵向思维出发,采用统整聚合的方式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书法作品进行感知了解、品味鉴赏、模仿实践、评价交流,在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汉字文化之美。

(三)依托教材,打通生活与汉字文化的关联

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阔的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梳理教材中的识字资源,寻求其与真实生活的融合点,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板块编排了一组与气候有关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这些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凝结出的智慧成果,不仅极具实用价值,而且语言表达通俗形象、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蕴藏的天气知识,还应将其视为识字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感知汉字文化的有效载体。基于此,教师设计以下三个教学板块,旨在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深化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生活认知。

首先,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朝霞、晚霞、雨天山景、蚂蚁搬家等自然景象的图片或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其次,识字学习,感知文化。教师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谚语,并注重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发音;再重点选取谚语中的几个关键汉字“霞”“戴”“搬”等,利用象形、会意等汉字构字规律,结合图片或动画展示其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同时鼓励学生用新学的字组词,以增加词汇量。最后,实践应用,联系生活。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句谚语进行分析,观察当天或近期的天气变化并进行记录;引导学生搜集天气谚语或短文,或模仿谚语的格式,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创作。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识字技能,还能深刻理解汉字文化的魅力,同时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将识字教学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进行有效融通,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余云坚,胡萍萍,林睿.汉字文化浸润的识字教学需遵循“三度”[J].福建教育,2024(6):37-39.

[2] 王娇娇,王新.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内涵的策略研究[J].七彩语文,2024(24):85-88.

[3] 曹峙琳.利用多重语境,渗透汉字文化[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4(Z2):40-43.

(责编 廖婷婷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