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竹节人》作为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学习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阅读策略单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及课文特点,认真揣摩编者意图,从阅读策略及表达规律等方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真正习得“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进一步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写作密码;有目的地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81-03
《竹节人》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发现,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策略与习作表达两个方面。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围绕学习策略、运用策略和学习表达等方面展开教学,充分发挥精读课文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把握编者意图,定位教学目标
在教学《竹节人》一课时,教师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及课文特点,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方向更加明确,帮助学生真正习得阅读策略方法、提升整体阅读质量。
(一)注重单篇解读
《竹节人》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明确指出了阅读目的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并通过三个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本篇文章: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通过对这三个任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单篇课文的深入解读,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把握单元定位
《竹节人》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从它单元首篇精读课文的位置可以看出编者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习得“有目的地阅读”策略的重视;另外,结合本单元的表达要素,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如何写”的指导,并从回忆性散文的表达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在习得阅读策略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是如何选择写作材料为自己的写作目的服务的,以帮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进一步凸显教材的教学价值。统编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编排的位置、需要学生达到哪些学习目标等都凝聚着编者的教学意图。教师只有把握整体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加强学情分析
“有目的地阅读”的阅读策略,是在学生习得“预测”“提问”等阅读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的习惯,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平常的阅读中可能已经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但大都是自发或无意识的,很难形成对“有目的地阅读”的系统认知。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习得“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并能够运用这种策略来指导自己的阅读。
二、选择适切方法,凸显教学价值
在教学《竹节人》一课时,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帮助学生发现运用阅读策略的好处,培养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的意识,凸显课程的教学价值。
(一)指向传统文化,落实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对“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任务,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易完成,而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个学习任务,学生会觉得有一定难度。如课文中对竹节人形态的描写“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对竹节人打斗场面的描写“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等极具画面感,充分体现了传统玩具竹节人带来的乐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做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相关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学生和父母一起玩竹节人;最后让学生在玩竹节人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玩具不仅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还是不同时代儿童对话的媒介。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的基础上,还要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借此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把课文的育人价值目标落到实处。
(二)指导阅读策略,实现认知进阶
《竹节人》一课教学中,在“有目的地阅读”的引领下,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展开自主阅读,并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以探寻高效的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从而把学生原本无意识的阅读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阅读行为,实现阅读思维的可视化。教学时,教师要结合课文特点及编者意图,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明白在“有目的地阅读”活动中可以先依据阅读目的快速找到相关内容,再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最后注意多读几遍,这样的感受体验才会更加深刻。
(三)契合学习规律,科学设计活动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活动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竹节人》一课主要通过“有目的地阅读”活动让学生明白“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有目的地阅读”是一种元认知阅读策略,其实质是学生对自我阅读的一种监控行为。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读懂了什么,还要明白学生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基于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并依据阅读目的展开针对性的阅读。
在阅读目标的驱动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1.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交流对竹节人的认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习得阅读策略奠定基础。2.实践,亲历阅读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明确阅读目的—找到相关内容—运用策略阅读”的整个阅读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让学生关注文本内容,还要通过追问有价值、深层次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层次化、梯度化的阅读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方法,逐步实现学习能力的进阶发展。
三、引导阅读对话,发现写作密码
为了促使学生对习作方法和习作规律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让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仅靠教师的机械灌输,他们很难真正习得习作的方法和规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阅读对话,帮助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及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写作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表达的。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使学生发现作者的表达秘诀。《竹节人》一课以充满怀念的口吻描写了“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美好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教学时,教师可以话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对话,让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从而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奠定基础。
话题1:为什么要写老师玩竹节人?
首先,教师从“为什么要写老师玩竹节人?”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在选择写作材料时如果仅选取“做竹节人”或者“斗竹节人”,也可以写得很生动有趣,那为什么还要写老师玩竹节人呢?通过阅读对话,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老师玩竹节人的目的在于体现竹节人的有趣好玩,连老师也想玩,至于老师没收竹节人只是因为上课不能玩;同时,还可以表现出老师和学生的亲近之情,从而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自然和巧妙。
话题2:为什么要写老师投入地玩竹节人?
《竹节人》一课中关于老师玩竹节人的描写并不是一句话带过的,而是通过“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等语言描写来表现老师玩竹节人时的投入。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师投入地玩竹节人?”来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对话。通过阅读对话,学生发现作者这样描写是为了与文中老师没收竹节人时“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伸手一拂……”等词句流露出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起到了一种诙谐的效果。也正是老师没收竹节人时严厉的表现,在后边的描写中发生了反转:要求严厉的老师在独自玩竹节人时却那么投入。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和表达有着启迪作用。
话题3:写作材料之间的关联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选择的写作材料之间的关联,与文章的逻辑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竹节人》一课中,学生玩竹节人意犹未尽,以至于上课了还在玩,导致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作者如果在后文中只是写老师把竹节人还给学生而没有描写其他内容,就会给读者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在本文中,作者先写了学生在竹节人被没收时的“眼巴巴、沮丧、悻悻然”,然后写了老师玩竹节人时的“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最后写了学生看到老师投入地玩竹节人时的“相视一笑、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化为乌有”等。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让读者的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心情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尤其是课文最后写到老师因为玩得过于投入,对周围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更是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独特效果。这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为学生今后写出与众不同、具有吸引力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竹节人》一课时,教师基于课文特点提炼出适切的阅读话题并引领学生开展阅读对话,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要把自己的独特感悟表达出来,就要注重不同写作材料之间的联系与过渡,只有这样才能让本单元的习作表达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悟。
综上所述,教师从“有目的地阅读”的要求出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白如何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规律,为学生今后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娜.精准目标 顺学而导:《竹节人》教学设计与实施[J].小学语文,2024(2):52-54.
[2] 包有德,范颖琛.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新样态的探析: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3):72-74.
[3] 邹席.跨越“课文”边界:以《竹节人》为例谈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J].湖南教育(B版),2024(5):42-44.
(责编 廖婷婷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