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思维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思考

2024-12-29 00:00:00王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2期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文体思维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可采用以知识体系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文体知识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设计;搭建多维的仿写平台,强化学生体悟文体特征;拓展丰富的阅读资源,促进学生能力迁移。这样,可以助力学生提高读写水平,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体思维 ;单元教学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90-03

语文教学一直倡导“文体在左,学情在右”。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准则,自然也就有不同的阅读策略。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内部的选文既有着相同文体下的共性特征,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本特点,彰显着文本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专题单元,是学生学习现代诗知识的重要载体。如何借助同一文体资源挖掘出适切而精准的语文知识,并围绕着文体知识展开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开展现代诗教学。

一、教学现状分析:现代诗歌教学的缺失

当下很多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教学时,大多是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形式以及情感元素等方面分析现代诗的特点。然而,现代诗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很多教师将关注点都聚焦在“诗”上,关注了诗歌的体裁特征,但对于“现代”二字的关注较少,甚至仍沿用古典诗歌的教学思路,未能将现代诗与古体诗进行必要的区分;其二,不少教师确实能够从文体视角展开教学,但没有从实际的学情出发。就以这个单元为例,教师能从诗歌的视角展开教学,但与当下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不相符;其三,不少教师习惯基于不同形式的美感引导学生洞察现代诗歌所蕴含的特点,相机总结出音韵之美、形式之美、画面之美。显然,这样的解读和教学受到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影响,可以视为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基本路径,但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时,教师应利用现代诗独特的文体特质和核心知识,根据现代诗的文体知识进行解读,选择精准、适切的突围路径,并付诸实践。

二、开掘遴选,明确现代诗的文体知识

随着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体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古典诗词的原始学习经验,成为学生解构和探寻现代诗的基础。由于现代诗有着各种不同的流派,学生无法在一个单元的诗歌学习中把握其整体性特征,因此,需要教师现场取材,紧扣教材编选诗歌的特点,遴选相应的现代诗歌知识展开教学。

(一)现代诗歌的排列形式

许多人判断现代诗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运用现代语言写作的、分行排列的文本,即为现代诗。诚然,分行排列的确是现代诗的重要形式,但这种排列并非率性而为,更不是将原本连贯的语句直接转化成为行的形式。现代诗的诗行排列蕴藏着严谨的逻辑,与诗歌的内容、情感,甚至表达手法都有着关联。如在冰心的《短诗三首》中,三首诗的排列有各自的独特之处。《繁星(七一)》通过一组方位词形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诗人采用逐行退格的排列形式,主要是为了呈现“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三句诗之间鲜明的递进关系。诗人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描写的视角从广角镜头逐步聚焦为特写镜头,这种逐行退格的形式展现出鲜明的阶梯性,强化了读者阅读时对递进关系的感知。由此可见,现代诗的分行排列不仅是一种文体需求,更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和表达需求决定的。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的特点,学生就无法真正走进现代诗歌。

(二)现代诗歌的比喻特质

古语有云:“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诗歌蕴藏着丰富而广阔的意蕴空间。诗人常运用联想的方式展开创作,因此,比喻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写作手法。如果教师依然从普通类文本比喻的角度出发,就无法真正把握现代诗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以艾青的《绿》为例,诗人通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除了开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是一个相对写实的比喻,其他关于“绿”的比喻,更多指向的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见,诗人运用比喻手法的目的,绝不是简单描摹事物或场景,而是准确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将其他文本中的比喻与这首诗的比喻进行对比,并结合《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中诗人在抒发情感时采用的比喻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同质提炼共性、异质厘清区别的思维辨析中,强化对现代诗中比喻手法的独特价值和秘妙的理解。

(三)现代诗歌的意象指向

古典诗词往往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解构内在意象时,常常会感到吃力。而现代诗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形式灵活,能够更自由地描绘事物与形象。因此,现代诗表现出的形象就显得更加立体而鲜明。《白桦》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其丰富的意象构建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现代诗歌魅力的窗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描述白桦树的词汇或短语,如“仿佛涂上银霜”“毛茸茸的枝头”“串串花穗齐绽”等,感受白桦的形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或象征意义,如白桦的挺拔可能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洁白的树皮则可能寓意纯洁无瑕,进而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主题或思想。教师还可进一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以促进学生与诗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四)现代诗歌的情感特质

诗歌是情感的集中地。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因此,诗歌中蕴含着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地域和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现代诗歌与古典诗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现代诗的情感表达相对直白和明了,而古典诗则相对含蓄。

以艾青的《绿》为例,这首诗歌充满着自然色彩与生命力,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绿”的丰富意蕴和自己内心对生命、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全诗以“绿”为主色调,通过一系列绿色意象的铺陈,如“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等,不仅描绘了自然界中“绿”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更将“绿”作为生命力的象征,激发了读者对自然之美和生命活力的共鸣。同时,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样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还反复强调了“绿”这一意象,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而深沉。

三、依循文体知识,优化现代诗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为此,教师应依据现代诗歌的特点,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多维的辨析对比,感受现代诗特质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不能依靠硬性告知与强行灌输,而是为学生提供辨析的对象和平台,让学生展开细致的分析和对比。

首先,比照形式。同样都是分行排列的形式,不同的诗歌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教学《繁星》三首诗时,教师可以在教完前两首诗之后,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首的分行排列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将诗歌的排列形式与内在的情感逻辑进行关联,紧扣对比观照点,从内容主题和表达方式上对这三首诗进行分析探究。教师可以借助其他两首诗的特点,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这首诗在诗行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其次,比照表达。《绿》这首小诗,虽然意思简单,但借虚喻实,有很多精妙的语句。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比,学习诗人独特的表达手法。例如,同样都写“绿”,艾青是这样表现“绿”的:“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艾青采用了比喻与夸张相结合的方式,将“绿”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情感的深度融合;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以一个“绿”字生动地描绘了春风拂过时江南大地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景象,展现了古典诗词的凝练与含蓄之美,更侧重自然变化的细腻表达。

(二)搭建多维的仿写平台,强化学生体悟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仿写作为学生从模仿到创生的基础性阶段,将阅读与表达有机融合,是探寻现代诗歌特点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仿写的实践活动,能在了解现代诗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仍以《绿》中的诗句“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为例,学生不仅要知道比喻、夸张的手法,还要深入语言表达的内核,洞察其内在的表达逻辑,并通过仿写实践强化对这种表达逻辑的认知。首先,教师组织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解构语言所描述的画面。其次,教师从色彩运用、修辞手法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诗人如何赋予万物绿色的属性,体悟诗人对绿色的热爱和向往。再次,拓展联系,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在你的世界里,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被赋予特别的色彩或属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笔。如依照原文“绿”的主题,有的学生这样写:长的叶是绿的,爬的藤是绿的,梦的田野也铺满了绿;跳的蛙是绿的,飞的蜻蜓也是绿的,夏夜的歌谣都绕着绿……

(三)拓展阅读资源,促进学生能力迁移

现代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教师仅凭借教材中的相关资源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要拓展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应从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入手,本着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现代诗歌世界这一目标,为学生拓展阅读资料。在本单元教学中,笔者并没有从现代人的视角,将诗歌内在的情感进行区分,而是拓展更多能够代表当下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的现代诗歌,让学生从感性认知的角度,进一步感受现代诗歌的情感趋向。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阅读探究,着力辨析古典诗与现代诗所展现出的不同情感特质。

语文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同的文体特征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呼唤是不同的。基于文体思维的现代诗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能构建起系统的文体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应设计以知识体系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提升阅读品位和开展言语实践的平台,以文体知识为突破口,助力学生提高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段珍洁.小学语文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62-64.

[2] 曾碧华.单元整体建构下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J].七彩语文,2024(8):36-37.

[3] 吴榕.借力在线教学,轻叩诗歌大门:以四下第三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4(9):54-56.

(责编 廖婷婷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