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儿童阅读越来越得到重视。当前,对儿童的阅读指导,出现了一些重形式、走过场、有偏差、无意义、缺质感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审美创造导向下构建有“意义感”的儿童班级阅读生活新样态便有其必要性。基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此身、此时、此地”的理念,可从关注阅读主体的心理建设、抓住有“意义感”的阅读时机、创设有“意义感”的阅读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有“意义感”的儿童班级阅读生活。
[关键词]美学视角;班级阅读;意义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4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儿童阅读是审美创造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班级阅读成为儿童阅读的重要领域与实施空间。心理学认为:“意义感”的丧失是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准。“意义感”是内在的。它深植于内心,成为人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如果孩子在阅读中,能产生对阅读的渴望,体会到阅读的幸福,便是有“意义感”的阅读。因此,审美创造导向下构建有“意义感”的儿童班级阅读生活有其必要性及重要性。
朱光潜先生提出著名的读书思想和文学教育观,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他一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即凡是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凡是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凡是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去做。这样的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就指导当下的文学教育而言也有重大意义。据此,我们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有“意义感”的儿童班级阅读生活。
一、缘“此身”——关注阅读主体的心理建设
“此身”即“自我”,“我”是审美的主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正处于自我心理调适”期,这是“自我”形成、兴趣培养的关键期,也是阅读审美的关键期。教师要发现和珍视儿童的阅读意愿、阅读潜力和阅读期待。阅读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基于儿童“我”这一审美主体的实际循序渐进,不要过度拔高。
(一)“兴趣聚焦”:接受儿童阅读的审美起点
抓取大量有趣甚至“无厘头”的画面或者细节反复玩味,是儿童阅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状态——“草根常态”。这种常态是儿童快乐阅读的源泉,是持续阅读的基础。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堂阅读指导课中,当很多学生聊到自己印象深刻的是汤姆恶作剧的情节时,教室里不时发出心有灵犀的窃笑声。何不从汤姆的恶作剧入手,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呢?于是,笔者和学生聊起了汤姆的“恶作剧”:“汤姆干了哪些恶作剧呢?”学生都抢着回答:“姨妈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他叫做招牌的孩子在校长的头顶上刷一层金漆,又利用猫把校长的假发扯下来,使校长丢脸。”……“同样是恶作剧,你觉得哪个更高明些?”“忽悠别人刷墙,不但没让自己受累,反而使自己成了一个小富翁。”“真是一部恶作剧指南啊!喜欢恶作剧的汤姆和成为冒险英雄的汤姆有什么关联呢?”一个接着一个围绕“恶作剧”的讨论,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二)“成果可见”:简化儿童阅读的审美创造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儿童阅读更应该是自发、自主、自由的。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l19ox7nDd2za5ibhbJT2FA==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去采摘,尽量不要布置硬性任务,如写读后感、读书笔记、批注等,这些会让学生觉得阅读成了负担。正如某位语文特级教师说的:“复杂的文字作业,会败坏儿童的阅读胃口。做大量的读书笔记以及大量的其他项目的书面阅读作业,就如孩子们面对着饕餮大餐,却被告知每吃一口美味,都要写‘吃后感’一样,倒人胃口。久之,孩子们的阅读热将会迅速消退。”因此,建议多采用阅读后的“聊”作为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如同桌聊、小组聊、师生聊,甚至亲子聊……投入地聊,是沉浸于一本书的最好方式。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也是阅读“意义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此时”——抓住有“意义感”的阅读时机
语言文字及文学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高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审美情趣可以通过大量丰富的具有美感的阅读来养成,阅读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影响人的精神成长,而精神的成长必须经历某种相遇才能成形并成长。这个相遇,既可以是人和人的相遇,又可以是人和书的相遇,还可以是人和思想的相遇。注重“此时”,抓住那些有“意义感”的阅读时机,抓住那些宝贵的相遇瞬间,能让儿童在阅读中与好文相遇、与好书相遇、与生活相遇、与伙伴相遇。
(一)与教材美文相遇
课堂是儿童学习阅读方法和开展阅读的主阵地。构建有“意义感”的儿童班级阅读生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好文、范文、美文,不仅有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还有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作品;不仅有中国著名的作家、文学家的作品,还有国际公认的大作家、大文豪的作品。课堂阅读,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的阅读时间。同时,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设有“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兼顾课内外阅读,在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交流中,为学生构建有“意义感”的阅读生活。
(二)与名著美学相遇
进入五年级之后,国内外名著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内容。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任何一部名著都是集文学与美学于一体的。名著中人物关系复杂,生僻字多,厚厚的一大本让学生心生畏惧。但名著之所以能有长久的文学生命,里面的奥妙又何止二三!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专设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单元。学完《猴王出世》,那部一百回的《西游记》原著阅读计划就酝酿出来了。于是,笔者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读书交流课,聚焦学生感兴趣的人物,与学生进行“聊书”。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关于孙悟空,人们有着多元的认知。结合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紧扣“成长”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感”的阅读交流。通过对孙悟空各类名号、称呼的梳理,完成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过程的梳理: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重点聚焦关键情节进行讨论:“我们可以从孙悟空身上学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孙悟空虚心好学、刻苦训练,且坚持不懈,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有的学生说:“其实,取经没有捷径,就像成功没有捷径、成长没有捷径一样。”有的学生说:“终于明白了金箍棒和紧箍咒对于孙悟空、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作用。”……听到学生这样的体会,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这样的读书交流是真正的读书与生活的相遇、是读者与人物的相遇、是儿童与自己的相遇,意义非凡。
(三)与生活美好相遇
当下的生活便是重要的“此时”。阅读与生活联通,阅读便有了意义。还记得几年前,受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学校被迫停课。病毒来势汹汹,开学一缓再缓。师生在线上进行学习,不少学生深感居家的无聊和孤单。恰巧网课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笔者便给学生推荐了另一本书《蓝色的海豚岛》。这是现代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小姑娘卡拉娜在荒岛上生活了长达18年。在求生的过程中,卡拉娜的心态、想法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笔者让学生将其与《鲁滨逊漂流记》做比较,梳理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两个人物的比较中,学生读出了鲁滨逊内心更多的是征服,征服新大陆、征服自然、征服奴隶;卡拉娜内心更多的是热爱,热爱海豚岛、热爱自然,在离开时对海豚岛充满依恋。同样是被困海岛,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面对疫情,我们也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两本书成了那个时期学生读得最深入的书,也是班级阅读最有“意义感”的书籍。因为阅读与生活相通,学生也与生活相遇了。
三、美“此地”——创设有“意义感”的阅读环境
如果缘“此身”、重“此时”,解决的是阅读主体想读、要读、可读、能读的问题,那么美“此地”解决的便是适读、美读、爱读的问题。读书,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创设一个安静的、温馨的,富有美感的阅读环境。
(一)寻找跨界感的阅读延伸
阅读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歌词、电影、非连续性文本……都可以成为阅读内容。许多文学作品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如小托尔斯泰的《布拉提诺历险记》、纪伯伦的《先知》、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这些作品与学生有着年代和地域的距离,阅读起来较难投入其中,而电影可以更好地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在跨界阅读中,慢慢地,学生也能体味出电影与文学这两种不一样的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有学生这样表达:“读完《小海蒂》,我脑海中的阿尔卑斯山不仅仅有电影里的壮美,还有广阔的自由、脉脉的温情BVWo/GDhQR2GZDQLSTKHpIw34BCTuH4rn/GsVavTOJ0=和蓬勃的生命。海蒂像阿尔卑斯山吹着的风,吹进那些孤独的心里。电影里的海蒂像是站在我对面可以看到的人,书里的海蒂则好像依偎着我,把她对自然、对爷爷、对彼得和他的瞎眼奶奶、对克拉拉的感情娓娓地告诉我。”
(二)引入新媒体阅读材料
都说现代儿童是“网络原住民”,网络的洪流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儿童也不例外。手机、平板电脑用得不当,的确如洪水猛兽,会吞噬儿童的时间、精力、健康。但不可否认,那些精心设计的阅读APP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特别是童趣化的阅读检测方法,很受儿童欢迎。但在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只有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让这种新兴的阅读形式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发挥其作用。另一种听书APP的推广,让听读这种阅读形式风靡开来。制作精良的有声书朗读软件,声情并茂,更有配乐相得益彰。听《封神榜》一度成为班级学生在午餐时间的期待,每一集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语感、朗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爱上了这样的阅读环境,爱上了这样有“意义感”的班级阅读生活。“此地”也是“此身”和“此时”的重要落脚点。
积极打造有“意义感”的儿童班级阅读生活,让儿童的阅读体验轻松和自然一些、自在和幸福一些,让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长久和牢固一些,从而期许——千万条阅读之路终能够延绵成为一生的阅读之旅。
运用朱光潜的“三此”理念,在美学理论视角下构建有“意义感”的儿童班级阅读生活,带领儿童走进文学、走进美学,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做的美事。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君诚.朱光潜三立座右铭[J].科学大观园,2017(15):61.
[3] 魏晓雪.朱光潜文学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