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12-29 00:00:00秦梁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2期

[摘 要]大单元教学指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有机整合各种教学内容,形成互相联系的单元教学整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策略,优化大单元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单元学习中;设置话题能促进学生互动讨论,比较各种表达艺术的异同点;任务驱动能细化审美鉴赏目标,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写结合能帮助学生迁移运用语言规律,展开自主创作;主题活动能丰富大单元教学内容,全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求。

[关键词]大单元模式;教学设计;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3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打破传统模式,将相关知识、情境、教学策略有机融合,通过大单元设计,围绕核心主题或议题,整合多个学习单元,构建连贯、系统的学习路径;要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如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实现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由此看来,大单元教学模式正好能满足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单元情境、设置单元话题、优化单元任务、设置读写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主题探究活动等策略,优化大单元教学,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其意义在于:一是增强学习动力,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是促进知识迁移,通过模拟或再现真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内化;三是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单元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需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该情境中,激发他们真实的内心需求。这样,学生才能按照教师的引导,参与后续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来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如在“家乡的节日风俗”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整合《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等课文。这些课文展现的情境涵盖了不同的节日,纵横古今,比较散乱,难以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进行整体学习。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节日作为切入点,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其一,视频激趣法。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剪辑春节的热闹场景,配以欢快的节日音乐,将北京春节的浓厚氛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随后,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精选文中描绘的春节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感受节日的温馨与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视线从屏幕转向内心:“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北京的春节盛况。那么,回望你的家乡,是否也藏着一些独特而温馨的春节习俗呢?请闭上眼睛,随着思绪,走进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回忆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春节瞬间,以及只属于你家乡的味道和习俗。”这样的引导,不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特定的心理体验之中,还激发了他们探索自我、分享故事的欲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其二,问题激趣法。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春节的习俗”这一主题,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春节记忆与情感体验。例如,教师缓缓开启话题:“当春节的脚步悄然而至时,回想最近一次沉浸在这份喜悦中的经历,有哪些瞬间是让你至今难以忘怀的?是那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还是窗外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你是否亲自参与了那些承载着浓厚传统气息的年俗活动,如写春联、剪窗花、守岁等?有人感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似乎冲淡了春节的年味。对此,你又有何独特的感受与见解?”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引导学生走出个人记忆的“孤岛”,步入集体回忆的“海洋”。学生围坐一堂,以“我与春节”为主题展开热烈的互动讨论。每个学生都是故事的讲述者,分享着春节期间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春节习俗的理解与感悟,更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从情境创设的角度来看,视频激趣法与问题激趣法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互动的春节文化氛围。视频以其直观性唤醒了学生的感官体验,而问题则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个人经历与情感,促进了学生内心体验的外化。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感受春节文化。

二、设置话题,比较表达艺术

大单元教学涉及的学习资源、知识内容比较多,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杂乱无章。因此,教师要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找到具有整合性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大单元教学更有针对性、系统性。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中作品的表达艺术设置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应用水平。

如《山居秋暝》《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等课文虽然文体不同,但是都展现了景物之美。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结合起来,设置“如何创作写景文”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比分析上述课文。一是文内对比法,即对比课文的不同部分,看看这些文字片段在写作角度上有什么不同。如《四季之美》,作者采用时间变换的方法,分别描写了不同季节的美;《山居秋暝》《鸟的天堂》则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了同一个地方动、静不同的两种状态。二是整体对比法,即看看两篇课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异同。如对比《山居秋暝》《鸟的天堂》两篇课文,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景物的独特魅力;不同之处是《山居秋暝》展现了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动和静,而《鸟的天堂》展现的则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景物的动和静。通过这样对比,学生不仅认识到可以在写景文中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还掌握了动静结合的多种不同表现形式。

三、任务驱动,涵养审美情趣

大单元教学要探究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自主、有序地进行探究。针对此问题,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围绕单元学习主题,将学习内容转化成难度逐步提升的一系列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欣赏到创造,逐步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墨梅》《马诗》《石灰吟》《竹石》等作品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不仅描绘了具体事物,还借助意象抒发了自己的志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整合这些作品,设计“咏物诗的审美赏析”大单元教学活动,并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先引导学生从《墨梅》入手,思考作者是否仅仅写“梅”,在“梅”这个意象中还渗透了哪些思想和情感;再拓展阅读《马诗》《石灰吟》《竹石》等作品,总结归纳咏物诗的特点。这个任务由点到面,帮助学生从具体作品入手,逐渐掌握语文知识。任务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考意象和精神思想之间的关系。该任务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任务三,让学生尝试借鉴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选择一种意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创作一篇微作文。该任务由欣赏到创造,旨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在设置任务时,教师应注意任务要有一定的连贯性,体现由易到难的顺序,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大单元教学的效率。

四、读写结合,迁移语言规律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不宜在单篇文本中进行局部的指导和训练,而要紧扣语文课程“语言文字运用”的属性定位,结合语文新课标,以单元为整体,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在设置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归纳写作方法,在自主创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这样能促使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语感。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课文都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设计“如何让语言更生动形象”的大单元教学活动,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总结语言运用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作品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再总结各种修辞手法的写作要点是什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黄山奇石》中“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等都是比喻句。有一个学生总结道:“它们都包含本体和喻体,用喻体形容本体。”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本体和喻体之间,作者会用什么词连接呢?”学生发现比喻句中常常使用“像”字作为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下教学楼、灯塔、雪松等具体事物。”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五、主题活动,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文化自信是根基,滋养着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语言运用是载体,表达文化、思维与美的感受;思维能力是核心,驱动语言精准表达与文化深刻理解;审美创造是升华,通过语言展现独特文化视角与美感。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置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体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思维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两小儿辩日》等具有思辨性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设置“让思维更活跃”大单元主题探究活动。活动一,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让学生分析《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思考该从什么角度来辩驳才能驳倒他们。学生分角色扮演,并参与到辩论活动中,畅谈自己的想法。活动二,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教师让学生说说从《自相矛盾》等课文中领悟了什么道理,并思考可以用其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活动三,主要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演绎《田忌赛马》,先在他们表演的时候向扮演齐威王的学生提问“如果你发现了对方的计谋,该如何揭穿对方呢”,再向扮演田忌的学生提问“如果齐威王发现了你的计谋,你该如何处理呢”。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能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重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资源体系,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让各种教学资源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整体。这有助于解决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问题,形成合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丁敏.统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初探[J].贵州教育,2022(11):32-34.

[2] 赵雪莲.聚焦“学习任务群” 提高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成效[J].天津教育,2023(6):56-58.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