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业质量监测

2024-12-29 00:00:00李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2期

[摘 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提交多种形式的作业,并结合作业内容进行学业质量监测。利用语言梳理类作业,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文本的内涵;利用辩证思维类作业,教师可以检测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利用创意表达类作业,教师能够分析学生的想象力是否丰富;利用跨学科类作业,教师能够评价学生的审美观念;利用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是否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量监测;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3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一定位超越了单一的知识或技能评价,要求教育者从整体视角出发,综合考量学生的各项具体表现,以全面评估其语文学业质量。要检验学生的学业质量,教师就要开展质量监测。质量监测指的是教师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设计一系列作业、考题,展开教学评价,看看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业质量标准。如果单纯以考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监测,学生容易紧张,可能会影响监测结果。故此,教师可以将质量监测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将其变成学习任务群的作品展示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语言梳理类作业,感知文本内涵

语文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积累,但积累绝不是传统理念下的机械记忆和刻板背诵,而是需要在深入理解和品味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梳理的。因此,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理应成为学业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设置一些语言梳理类作业,让学生整理归纳某种写作手法,并深入挖掘蕴藏在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并运用到自主创作中。这样不仅能丰富语文学习任务群活动,还有助于教师监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编选了一组咏物诗,包含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和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诗人以具体鲜明的事物作为意象,表达情感、言明志向。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意象中的象征意义”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探索马、石灰、竹的象征意义,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在质量监测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题目,考查学生的语言梳理和理解能力。

题目一为表格题,要求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整理《马诗》《石灰吟》《竹石》中有哪些描写意象的词句,说说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想要表达怎样的志向。在填写表格后,学生还要说出这些古诗的表达手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该考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梳理能力,看他们是否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内涵。

题目二为创作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说说自己是否也和诗人一样有远大的志向,并试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抒发志向。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结合古诗文创作手法写一首咏物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写一段文字。该考题检测的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两道题在设计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理解到应用的能力生长过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梳理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借物抒怀的深层意图,并能灵活运用到个人创作中。两道题之间形成了从理解吸收到创新表达的连贯路径,关注了学生是否具有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梳理与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辩证思维类作业,指导文学鉴赏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对语言的关注,本质上就是对内部思维的洞察。语文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学生以“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以达成“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文学鉴赏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辩证思维类作业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辩证思维类作业和文学鉴赏结合在一起,提出一些思辨性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考虑。教师则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看看他们的思维是否具有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如《自相矛盾》《田忌赛马》《两小儿辩日》等课文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教师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即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融合,提炼出“文学作品中的思辨”学习任务群主题,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学生在阅读《自相矛盾》《田忌赛马》《两小儿辩日》等课文时,不仅要品味文学之美,还要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辨析论点论据,培养独立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

在质量监测时,教师可以围绕某篇作品,引导学生写鉴赏文。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辨,引导他们关注独特的鉴赏方向。问题一:“你从《田忌赛马》中学到了什么,能否将自己的感悟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呢?”这个问题能够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问题二:“如果你是孙膑,你会给田忌出什么主意呢?请介绍一下你的方案。”该问题能够考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问题三:“在学完《田忌赛马》后,你对主人公的评价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行为是大智慧,还是耍小聪明?请在鉴赏文中论述该问题。”此题能考查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批判性。通过上述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学鉴赏中,不仅要赏析人物形象、作品的写作手法,还要深入分析其思想性。在此类质量监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时是否能深入挖掘文字的内涵,思维是否具有深刻性;分析他们是否人云亦云,见解是否具有独创性;看他们是否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赏析是否具有批判性。

三、创意表达类作业,放飞个性想象

想象对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和进行习作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语文新课标在不同学段针对“想象”设定了不同的标准。比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在质量监测中,教师应考查学生能否将自己的想象力用于文学创作和创意表达中。教师可以设计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监测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情况。

在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想象”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等文章,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再设计创意表达类作业,监测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情况。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卡片,在上面画出动物、植物、生活物品等具体事物,让学生抽取卡片,并完成以下创想。1.先抽取一张卡片,看看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想象如果它变成了人,形象会是怎样的,以及会做什么、说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学生要将自己想到的内容转化成文字并记录下来。2.抽取两张卡片,看看它们分别画的是什么,思考是否能将两者融为一体,变成一个事物,并通过文字展现该事物。3.将上述创想中的人物形象作为故事的主角,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在学业质量监测中,教师要注意考查以下两点:一是看看学生的想象力是否丰富,看看哪些人物形象更有独创性;二是考查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看看他们能否利用特定人物形象编写有趣的故事。这样的质量监测,教师可以看到学生能否将想象融入文字创作中,让语言表达更精彩、更具魅力。

四、跨学科类作业,培养审美素养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新课标中隶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指的是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258ea0e68e3ee93f92899a0d1c6a84e7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具有跨学科视野,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巧妙融合历史、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美术、音乐学科的知识设计作业,安排跨学科学习任务,监测学生是否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如在六年级上册“艺术之美”的学习任务群中,教师整合《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等课文,融合美术、音乐学科,设计跨学科作业,监测学生的审美赏析和创造水平:“在学习本单元后,你是否了解了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展现艺术美的。请选择一幅书画作品或者一首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并尝试写一段文字,评价作品的美。”这样的作业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学生是否对美的概念有深入了解,所欣赏的美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2.学生是否懂得从什么方面入手鉴赏美。如对于绘画作品,要从色彩、图像、结构等方面进行赏析;对于音乐作品,要从旋律、演唱技法等角度进行赏析。3.学生是否具有用文字展现美的能力。在学业监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是否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考查他们是否能在欣赏美的基础上试着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整本书阅读活动,借鉴传统文化成果

语文新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还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师应精选经典篇章,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并通过多样化任务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而监测环节则需全面评估学生的内容理解、语言表现及文化领悟能力,尤其注重评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活学活用能力。

如在五年级下册“四大名著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教师先安排学生阅读《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四大名著的经典篇章,然后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整本书,最后设置考查环节来评估学生的学业质量。教师以“孙悟空的成长”为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主题,让学生各展所长,用写文章、编小报、绘制地图等方式展现孙悟空成长的过程。在质量监测中,教师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小说的内容,能否抓住孙悟空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点,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进行理解。2.考查学生的表现能力,看看他们在图文设计的过程中是否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可以在创编小报的时候添加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纹饰。3.考查学生是否领悟了《西游记》的精神内核。如果学生的领悟不够深刻,教师在反馈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引发他们思考。如:“你认为孙悟空辛苦陪伴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是什么?他只是为了取下头上的金箍吗?”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综合性活动。在阅读中,学生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质量监测中,教师要重点考查这一点,看看学生能否活学活用。

通过上述方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质量监测,考查学生在某方面的学习质量是否达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通过质量监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结合监测结果调整学习任务群的各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猛.让测试也美丽:小学语文测试命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50.

[2] 廖丽萍.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命题中“助答系统”的编制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 2023 (6):16-20.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