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革命文化列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教师可通过联结真实生活,让学生在“入境”中感知革命文化元素;聚焦文本言语形式,让学生在“悟境”中感悟革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关联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化境”中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关键词]革命文化;情境重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3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将革命文化列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统编语文教材编选了40多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如何解决这一类文本与当下学生的生活距离久远、学生对相关事件和人物不了解等问题,成了教学关注的重点。教师需要遵循语文新课标理念,积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身心引入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使命。
一、尊重真实体验,在“入境”中融入革命文化
(一)联结真实生活,唤醒阅读动力
虽然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但教师不能无视生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而要基于真实生活,提炼并创设极具生活气息的情境,引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入文本阅读与学习中。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革命先辈”为主题,设置了“借助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编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和《刘胡兰》等课文,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领袖和先驱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如果教师直接组织学生阅读学习,必然会因时空限制,使学生难以与革命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创设“小小讲解员:我家的红色记忆”情境,组织学生在活动前与家人交流,了解家族中是否有与革命相关的故事或物品,如祖辈参与过的抗日故事、收藏的老照片、使用过的旧物件等。活动中,学生化身“小小讲解员”,在班级中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红色记忆,讲述革命故事,展示相关物品,并解释这些故事或物品背后的意义。为了增强“讲解”效果,学生需要从本单元课文中汲取相应的方法,蓄积言语表达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感受到革命岁月的艰辛,深刻理解了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真实再现场景,缩小认知距离
革命时期的艰辛、战火纷飞的残酷,是革命人物精神品质的重要反衬。由于当今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用他们的经历和现有的思维,无法感受和体悟革命年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也难以感知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和革命文化的本质内涵。
比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时,学生对赵一曼“换饭”“丢碗”的做法很不理解;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对邱少云在烈火焚烧身体时纹丝不动的表现难以置信……朱德身居高位,为什么还要挑粮?毛主席怎么可能会“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现代学生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而客观地发生在革命岁月。为此,教师需要通过资料拓展来弥补学生的这一认知空白,用具体翔实的文字描述、鲜明直观的视频冲击,还原当时环境的恶劣、资源的匮乏,帮助学生形成革命环境与革命人物之间的逻辑自洽。
二、聚焦言语形式,在“悟境”中感知革命文化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师要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言语表层的感知理解向着深层意蕴的体悟洞察转化,通过解锁内在的言语密码,将学生引入体验式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习得精神、内化情感。
(一)探寻特色表达,解密情感表达的密码
很多学生对课文中独特的言语形式都有一定的敏感性。对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师应聚焦学生对言语形式感知的差异处、矛盾处展开教学,从与众不同的特色表达中提炼出蕴藏其中的革命情感。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这首诗,虽然只有56个字,但却囊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途中诸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凸显了长征一路的艰辛。诗歌中“逶迤”“磅礴”“铁索寒”“千里雪”等词语的运用,契合诗歌中心的表达逻辑,显得顺理成章。但毛主席又将长征比喻为“腾细浪”“走泥丸”,甚至用“只等闲”进行统领概括,与原本的表达用意形成较为明显的冲突。为此,教师可以相机采用还原的策略,借助原本艰辛的客观实际,让学生尝试以红军的视角,体悟其内心“只等闲”的认知。通过强化前后认知的落差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展现红军态度的关键字词背后的价值意蕴。比如,“铁索寒”不仅展现了寒冷天气下铁索的冰冷,更体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惊险与悲壮;而“云崖暖”不仅展现了浪花拍打岩壁,溅起雾水,像蒸气一样的场景,更体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赢得胜利的惊喜与愉悦。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历史真实事件所包含的情境元素,利用诗歌言语形式形成的落差和冲突,生动而又全面地展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态度,将令人敬佩的长征精神镌刻在每个学生的意识深处。
(二)专注言行细节,建构鲜明的人物形象
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就是要借助真实的革命事件、典型的人物形象,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善于聚焦人物的言行细节,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革命人物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时,教师创设“学做导演,拍摄视频短剧”的主题情境,借助情境浸润下的三个学习任务推进教学。
【任务一】以课文为基础创编课本剧,先思考可以选用哪些场景和镜头,再结合课文对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说说自己拍摄的初步构想。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紧紧抓住”“青筋暴起”“床单居然被抓破”等词句,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建构鲜活的画面,为确定视频短剧的镜头提供支撑。
【任务二】紧扣关键语句,提炼核心要点,指导“演员”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展现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突出其超强意志。教师可以聚焦“试试看吧”“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等语言描写,以及“微微一笑”“苍白”“勉力一笑”“数刀数”等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以“导演说戏”的方式,去经历理解语言、洞察内心、真实再现的过程。
【任务三】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展演,以课文描写的语句为蓝本进行评价。这一任务重点关注学生的拍摄成果,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让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变得更加立体而多元。
在这一案例中,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板块的推进都是完成情境任务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学生与革命人物的深度对话。
三、关联社会生活,在“化境”中强化知行协同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需要强化文本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文本的阅读所得,走进自己的生活,在知行合一下,探寻革命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一)依托红色主题,在迁移中辐射课后学习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遵循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再到课外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原则,旨在借助单元语文要素设定的阅读方法,实现从内到外的延续与扩展,以达成巩固方法、形成能力的教学效果。依循这一单元体例,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单元的课文时就需要注重方法提炼,并适时借助课外内容,帮助学生迁移方法、内化方法。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的课文有《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清贫》,其主人公毛主席、刘伯承和方志敏都是中国革命时期的卓越领导人。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应紧扣语文要素,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借助细节揣摩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但从掌握方法到形成能力,甚至上升成为一种阅读习惯,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训练。为此,教师在这一单元选文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拓展关于革命先烈和革命榜样的文本,如《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感受不同层级的革命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共性与品质。
(二)设置项目主题,在叩问中融入主流价值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具有鲜明的主题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对整组同类资源的整合,充分关联社会生活中的红色文化城市、英雄人物、各种纪念馆以及反映革命精神的歌曲、诗歌等,将其作为情境创设的落脚点,借助项目式活动,引领学生从原本客观的阅读者和学习者转化成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育人效益。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五位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战至弹尽粮绝,最终选择英勇跳崖。很多学生一开始习惯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中“生命高于一切”的固化思维来解读五位壮士的选择,觉得这样做虽然英勇,但并不值得。如果仅凭这一篇文章的浸润,难以扭转学生的局限性认知。教师不妨将教学拓展开去,设计三个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项目式活动,深度挖掘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
第一个活动:入情入境,情感共鸣。教师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抗敌的纪录片片段,并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五壮士跳崖前的对话,通过角色扮演、有感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切感受五壮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最后,引入相关诗歌和歌曲,如《英雄赞歌》等,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个活动:资源聚合,深度探究。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足迹探寻”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搜集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详细资料、历史背景及后人评价,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制作PPT、海报或短视频,展示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和背后的故事。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精神的时代意义,对一开始他们所认为的“不值得”进行思辨。
第三个活动:实践参与,价值践行。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开展“红色精神传承者”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社区、学校或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红色故事宣讲、革命歌曲传唱、志愿服务等活动,传播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红色精神传承者。
这一案例,以教材选文为起点,拓展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通过对社会文明标准的考量,消除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障碍,明晰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特殊性,决定了情境创设的必要性。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细化教学过程,借助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感知革命文化、亲近革命文化,以展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先云.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文要素的内涵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3):28-37.
[3] 卜建美.审美视域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3(4):36-38.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