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为此,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性作业;要通过合理定位师生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高效推进实践性作业完成;要借助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自我审视,调整学习策略。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多元评价;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2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揭示了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质属性以及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基于这一属性,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情境、设置学习任务、搭建实践平台等,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下机械灌输的固有模式,用“做”的方式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践性作业,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语文实践性作业,承载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基于语文学习的情境性、任务性、实践性原则,创设具体的情境,设置真实任务,搭建实践平台,将实践性作业真正落到实处。
(一)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需要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理应给予学生相对灵活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做什么、怎么做,以产生具体的实践成果。为此,教师要善于从课程内容入手,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典型的观察单元,旨在培养学生连续观察和细致观察的意识、能力。作为原本就极具实践特点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它的形成绝不能停留在标签式的方法与策略上,而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为此,教师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1.种植与饲养:尝试种植植物与饲养动物,以它们为观察对象,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2.观察与记录:迁移从课文中习得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细致、连续观察,并有序、完整地记录观察结果;3.拍摄与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进行拍照或者录制视频,将观察结果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置放在不同的任务要求和形式中,能产生多样化的学习成果。
(二)考虑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级的实践性作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思维层次以及能力水平等,设计富有层次的实践性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既要引导学生从议论文的角度,感受作者严谨的论证过程,又要让学生感受演讲稿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师依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不同的作业类型。基础层级: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短的演讲,分享对课文的理解;中等层级:提炼课文核心观点,撰写一段演讲稿,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练习;高等层级:结合现实生活,自主选择话题,撰写一篇完整的演讲稿,并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进行公开演讲。
这样富有层次的实践性作业,以“做”为核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语文实践中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融入学科元素,设计综合化的实践性作业
语文新课标不仅提出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而且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决定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能局限于对语文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而要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思维融入其中,助力学生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竹节人》一文,教师可设计“制作竹节人”的综合性作业,巧妙融入历史、手工和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竹节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其作为一种传统玩具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和艺术价值。接着,让学生利用竹子和其他材料,亲手制作一个竹节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既要仔细研读课文对竹节人制作的描述,又要考虑自然科学知识,以确保制作的竹节人符合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制作的竹节人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
这一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深入地理解和品析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践行
(一)教师角色:从作业布置者到实践引领者的转身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的过程,实践性作业的实施也应该体现这种对话的本质。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表现性评价理念,设置表现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学本单元《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将实践性作业前置:将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简要地说给自己的家人听。既然是“简要讲述”,那哪些内容该详细讲,哪些内容可以简略讲或者删除呢?又该运用哪些方法讲述呢?
首先,确定中心,辨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明确故事的中心思想,并以文章主题为标准,辨析哪些内容对表现中心思想至关重要,应当详细讲述;哪些内容相对次要,可以简化处理或直接删除。这样,帮助学生建立复述故事的框架,为简要复述打下基础。其次,转换视角,明确对象。教师从讲述者的角度出发,分别为学生提供“西门豹向魏王汇报”“老乡劝说老邻居重回邺县”“史官交流历史事件”等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蓄积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对象进行简要复述的感性经验,继而为完成向家人简要复述这一作业奠定基础。最后,模拟实践,评价反馈。学生根据前两个板块的学习成果,尝试向班级同学简要复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教师和其他同学作为听众,给予点评和反馈,助力学生在自我反思和审视中不断优化简要复述的过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前置的方式,将完成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完成实践性作业的任务平台。整个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处处为学生高效完成作业而助力,成为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支撑。
(二)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探索者的升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设定、内容研制、策略遴选等都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原始经验出发。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实施,要将学生置放在中央位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仍以《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进行说明。基于向家人简要讲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生在上面三个板块的学习后,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向家人讲述故事。
首先,确定中心,辨析内容。 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紧扣“西门豹聪明机智、为民着想”这中心,确定了简要复述的内容:惩治恶人最详细,调查民情次详,而兴修水利则做简略处理。这一板块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复述故事的基本框架,以锻炼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其次,转换视角,明确对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针对不同的听众讲述故事内容。作为完成作业的主体,学生分别从西门豹汇报、老乡劝说、史官交流等不同的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在尝试简要复述的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历练了语言组织和统整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情境适应能力。最后,模拟实践,点评反馈。 在这一板块中,学生要根据前两个板块的学习成果,尝试向班级同学简要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实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探索者的角色升级,文本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情境适应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评价
(一)关注过程表现:莫以成败论英雄
从关注成果到关注过程,是语文新课标评价观的一次重要突破。教师要改变教学过程中不评价或者将评价放在最后的习惯,把评价巧妙地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要求学生制作成长纪念册。教学时,教师结合语文、信息技术、美术、手工制作等不同的课程,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着重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否能够准确捕捉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是否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撰写介绍性文字、是否能够用心地设计和装饰自己的成长纪念册……这些都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到这一作业的关键指标。
这样的评价,没有聚焦在学生完成的成长纪念册上,而是关注学生制作纪念册的过程,对学生资料收集、文案撰写、装帧设计等不同方面分别进行评价,便于学生根据评价反思学习和制作纪念册的过程,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二)关注多元维度:一枝独放不是春
评价学生作业并不是教师的特权。为了从不同的维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教师要构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在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实践性作业:1.搜集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2.绘制手抄报,图文并茂地介绍所搜集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3.拍摄视频,发布自媒体平台。除了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还邀请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等,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借助视频,吸引广大的网友进行评价。这样,让学生听到更多的声音,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促进自我反思。
从这个案例来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引领学生从多个维度审视自己的实践作业,深入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
总之,基于学科内容的实践性作业,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边迎春.加强语文实践 提高学科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J].天津教育,2023(15):69-71.
[2] 胡晓燕.学科融合·内外链接·学评一致: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3(34):22-25.
[3] 李燕.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3(36):64-66.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