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到“语文实践活动”,这体现了语文课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化。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新课标,理解语文实践活动的内涵,分析它的价值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让学生找到实践活动的抓手;研制结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实践活动;单元主题;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26-03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入把握,导致语文知识与课程实践完全割裂,形成知识与运用剥离的教学窘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到“语文实践活动”,这体现了语文课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化。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深度剖析,在理解其内涵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研制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路径,彰显语文课程的多重育人效能。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
语文新课标虽然没有对语文实践活动给予明确的定义,但在不同部分都提到“语文实践活动”的概念,总共有18次之多,这体现了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首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提出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强调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这些描述标志着在语文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凸显课程育人功能。
其次,语文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活动化特点,需要教师充分整合学科知识、思维、方法等,推动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领悟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足够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知识,更要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运用获取的知识、蓄积的经验以及掌握的方法等,解决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价值分析
(一)掌握核心知识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因此,能够助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性知识,都应该视为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知识。从学科实践的角度来看,语文知识不是处于静默或者割裂的状态的,而是呈现出活跃且交融的特点。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筛选、重组,这些知识就展现出鲜明的生活化和实践性的特点,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具身体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获取知识,最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语文能力。
(二)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语文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重要理念,它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程,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建构知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运用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落实路径
进行语文实践,要全面考虑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方面因素,从主题情境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研制、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贯穿始终的评价等不同维度展开,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实质性的突破,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明确单元主题,在实践中提供具体抓手
传统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以学习知识为核心,以“是否懂了”为目标达成的标准。语文新课标导向下,教师应基于语文课程整体性、阶段性的特点,建构以单元为主题的教学板块,推进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面对单元中丰富的文本资源、助学系统,以及教学目标定位,教师不能想当然地按照惯有的模式展开教学,而要基于单元整体视角,提炼出适切的学习主题,精准设置反映本单元核心概念的任务链,以综合化、整体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对单元学习浅尝辄止的现象的产生。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清代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单元编选了《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别从驻守边疆建功立业、失土未收悲怆不已、收回失土欣喜若狂等不同的维度,展现了三位诗人强烈而真挚的爱国情怀;《青山处处埋忠骨》以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作为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军神》一文,则借助沃克医生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意志力超强的军神形象;最后的略读课文《清贫》,则是借助对比的手法,利用国方士兵的丑恶嘴脸,展现了方志敏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优秀品质。
基于这样的解读,教师将这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定位为“英雄情怀与人物刻画: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探寻人物内心世界”。这一主题既涵盖单元人文主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强调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也体现了语文要素的相关要求,同时还明确了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即通过分析文本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进而学会运用这些手法刻画人物。
(二)研制结构内容,在实践中汲取最佳素材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经将教学内容的研制比喻成烹饪,没有优质的食材,即便厨艺再高,也烹饪不出具有营养价值的佳肴。对语文实践活动而言,教师要精准择取教材文本中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真实的内在需要进行加工和整合,设置活动。这样,学生所理解和积累的语文知识就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能在自主分析、小组合作、深入探究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学生借助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加工,清楚而又生动地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本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为“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这为学生完成习作提供了普遍性和典型性知识的支撑。为了整个单元读写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提炼出相匹配的课程资源:教学首篇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借助小艇这一极具典型性的事物,将威尼斯这座世界闻名的水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教学第二篇精读课文《牧场之国》时,重点聚焦动物的无限生机以及草原宁静优雅的景色所形成的动静结合之美;第三篇《金字塔》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要聚焦两种不同风格的文本,体会用不同的表达手法介绍相同事物的效果。这样,所有的教学内容就有了统一的指向,并承载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具有鲜明的结构化特征。这样的结构化特征,既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使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在综合性、实践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完成单元习作,提高语文实践活动的效率。
(三)开展学习活动,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学习语言文字,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从学科实践的角度,打破以往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汲取知识、深化理解,直至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该单元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三自然段,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教学时,基于单元语文要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更要让学生紧扣文本语言,还原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观察方式。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一】阅读绘制,还原画面。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爬山虎的脚》的第三自然段,尝试将文字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外形,通过绘图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重点关注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外形特点的关键词语。这样,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借助学科实践活动,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达成理解大意、品悟特点的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二】观察图画,辨析对错。教师故意选取一幅与文本描述不符的图片,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并以文本中的语言为标准,找出图片中错误的地方。如在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态、颜色上,设置辨析点,引导学生图文对比。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展开具体的描述,但学生在观察、辨析和印证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爬山虎的脚的细腻描写的认知。
【实践活动三】整体聚合,介绍外形。在此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前面绘制的图片与文本内容相结合,模拟向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介绍爬山虎的脚。这一活动将学科实践从原本的阅读吸收转向了外显倾吐,不仅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表达。这样的模拟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活动四】洞察还原,模仿观察。教师展示爬山虎的实物或相关图片,鼓励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通过观察和猜测还原作者的观察策略,理解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描述爬山虎的脚的。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构思,形成观察能力。
这四个实践活动通过阅读、辨析、表达、观察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语文新课标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锻炼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玉琪.指向学科实践的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22):84-85.
[2] 陈燕.践行“学科实践”理念的小学语文单元项目化学习:以《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山东教育,2022(41):41-43.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