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这些课文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关联儿童主体,以缩短学生与文本认知的差距;关注语文能力,让学生理解语言、体验情感;关怀儿童成长,丰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这样,能凸显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育人方面的价值,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儿童立场;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2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40多篇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课文,这对落实课程育人、以文化人目标,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感知理想信念,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主要因为文章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认知、感悟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缩短学生认知差距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精神等方面展开教学。
一、关联儿童主体,缩短认知差距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习的对象是儿童,要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倾听,思考他们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点在哪里、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并能够就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水平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这样才能缩短学生的认知差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革命文化。
(一)关联儿童生活
在学生认知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叙述的事件都发生在遥远的年代,与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关联。基于这种认知,教师可以借助图画、视频、场馆等直观性学习材料,通过讲故事、做采访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关联起来,以触动学生的心灵,缩短学生的认知差距。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刘胡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刘胡兰昂首挺胸、慷慨就义的图片资料,再对学生说:“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你们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校园里快乐地奔跑。可是,比你们只大几岁的刘胡兰却为了严守党的机密,英勇牺牲了。毛主席亲自给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到底是怎样一位英雄?你们想知道她的故事吗?”这样引导,学生的兴趣点很快与课文产生关联,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注重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关联背景资料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叙述的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如果对这段时间的社会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学生就难以理解事件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背景资料,以缩短学生的认知差距,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基本了解,就很难感受到作者对李大钊的怀念与敬佩之情。为此,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搜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缩短学生的认知差距,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革命文化。
(三)关联现代社会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铭记历史,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还要把课文学习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关联起来,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具有革命精神的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发展与繁荣。这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树立强国信念,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时,教师首先结合诗词中跨越五岭乌蒙、翻越岷山、横渡大渡河等描写,让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还会有‘长征’吗?有什么需要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的吗?”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以后,教师适时出示脱贫攻坚、载人航天以及我国在当今国际社会的地位等方面的资料,使学生明白长征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具有长征精神。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注重将文本与现代生活关联,能够凸显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育人方面的教学价值。
二、关注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体悟与运用,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一)关注语言文字,品析人物形象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表现的是革命领袖、革命人物的革命理念、革命精神,而革命理念、革命精神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的。因此,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引领学生品析人物形象。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时,教师应抓住“坚定地”“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更加顽强地向前爬”“站起来”“晕倒”“又站起来”“猛扑”“堵住”等词句,引导学生感受黄继光的英勇无畏,以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信心与决心。
(二)关注文体特征,深化学习体验
统编语文教材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有小说、故事、诗词、散文、回忆录和演讲稿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体裁展开教学,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凸显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如《小英雄雨来(节选)》是小说,《七律·长征》是诗歌,《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性演讲稿,《十六年前的回忆》属于一篇回忆录,这些都属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从文体特征出发,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教师先梳理出文本的观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厘清论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只有帮助学生把观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弄懂了,学生才能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并受到革命理想的教育。
(三)关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表达
在创作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时,作者因为表达需要故意设置一些留白,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文本的留白处展开想象补白,以丰富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留白处,并展开想象,感受毛泽东主席当时的心情。比如,对“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教师可让学生对“不由自主”“无限的眷恋”等词语展开想象,说说毛泽东主席眷恋的目光中隐含着什么,此时他心里会是什么感受。这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为一位父亲毛泽东主席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理解毛泽东主席的常人情感。同时,文中还有这样的描写“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这种念头”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毛泽东主席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想象写话,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毛泽东主席的内心,感受到他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和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深处。
三、关怀儿童成长,培养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载体,而且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任。因此,教师要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一)用好“阅读链接”
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后面编排有相应的“阅读链接”。教学时,教师要有“链接”意识,借助阅读链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灯光》一课时,教师可以链接《毛主席在花山》一课,引领学生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链接《狱中联欢》一课,引领学生感受战士们的斗争艺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链接相关内容,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从而产生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意识。
(二)阅读相关历史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一般都能在历史资料中找到真实的原形。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以提升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找一些关于长征时期的历史故事来读,并在地图上标注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方,绘制长征路线图。这样,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感受那段空前绝后的峥嵘岁月,使学生真正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组织实践活动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学生接受革命洗礼的典型范本。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访一访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激励学生发愤图强,以凸显课程育人的价值。例如,学习《刘胡兰》《小英雄雨来(节选)》《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的时候,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讲革命文化故事等活动,引领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讲述中表达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进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博物馆等,了解自己家乡的革命故事,重温革命岁月;还可以通过“争当红色宣讲员”“红色诗词创意会”“绘制红色阅读卡”,欣赏连环画《地道战》、油画《丰碑》《黄继光》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精神或者革命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受到革命情感的熏陶,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儿童主体关联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那段光辉岁月,感受、理解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凸显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江锡琴.例谈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4(2):62-65.
[2] 田静.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4(1):30.
[3] 周晓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J].青海教育,2024(Z1):38,4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