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理念,统编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凸显了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学修订后的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朗读,说说、比比、悟悟、夸夸乌鸦喝水方法的巧妙,理解乌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学,符合修订后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扎实、更有效。
[关键词]教材修订;情境统整;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08-04
对比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修订前后的两个版本,我们发现修订前教材中的“课文”被改为“阅读”,凸显了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的编写理念。修订后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对阅读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精准且明确的规划。具体来看,第五单元强调“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第八单元是“读好长句子”。“读好长句子”显然是在“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体现了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一、基于单元编排看文本
本单元编排了《比尾巴》《乌鸦喝水》《雨点儿》三篇课文。三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把长句子读通顺,但每篇课文的朗读重点并不一样。《乌鸦喝水》的朗读,要让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做到词语连读,读好句中的停顿,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
(一)篇目位置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乌鸦喝水》是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不仅要强化前一课《比尾巴》中读好疑问句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做到词语连读,读好句中的停顿,为后一课《雨点儿》分角色朗读做好铺垫。
(二)文本类型
与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最大的不同是,《乌鸦喝水》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寓言体裁课文,出自《伊索寓言》。作为一篇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学生读懂课文的难度并不大,但要真正读懂它的寓意,把藏在故事中的道理找出来就比较难。
(三)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思妙想”,从多维度让学生感受思维的多样化与独创性。《乌鸦喝水》描述乌鸦为了解决喝水这一问题,不仅有行动,还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终喝到了水。这个办法很巧妙,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是让学生感受生活智慧、解决身边问题的好材料。
二、基于单元整体谈设计
教学本单元,我们以“走进它们的奇思妙想”为主题,构建了学习任务群,创设“小精灵们的智慧比赛”的情境。本课的教学情境,与单元情境一脉相承,以“方法比赛”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学习,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字理识字、熟字比较、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喝、处、找”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多种方法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体会乌鸦的心情。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道理。
根据目标,进行逆向设计,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一)回顾对接,认识乌鸦
1.回顾旧知。大自然的小精灵们可厉害啦!它们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想法。就让我们走进一场“小精灵的智慧比赛”吧。上节课通过“尾巴比赛”,我们知道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特点。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
2.认识乌鸦。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小精灵们的智慧比赛”。你看,这次的参赛选手已经就位。
(1)出示图片,认识乌鸦。通过词串“乌黑、乌云、乌梅”,引导学生理解“乌”就是黑的意思,乌鸦是一种全身乌黑的鸟。
(2)再来和小乌鸦打个招呼吧。
3.引出课题。今天的“方法比赛”,小乌鸦要用自己喝水的经历来参加。齐读课题——“乌鸦喝水”。
(1)识记生字“喝”。提示学生注意“喝”是口字旁,记住口诀“有口能喝水”。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喝哪里的水?是怎么喝水的?有没有喝到水?
(3)小结。这些都是好问题,小乌鸦为什么要用自己喝水的经历参加方法比赛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任务一。
[①数一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 ]
(1)核对自然段序号。
(2)请三个学生朗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随机正音。检测学生是否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
2.出示乌鸦喝水的四幅图画(见图1),请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排一排。
(1)请学生上台排序,说说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排。
(2)教师小结:你瞧,排好这四幅图,乌鸦喝水的故事也就弄清楚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喝水之难
1.提问:小乌鸦为什么要喝水?
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1)区分“喝”和“渴”。“渴”字和我们刚才学的“喝”字是一对双胞胎,“喝”是口字旁,“渴”是三点水,可以用儿歌“有口能喝水,无水口会渴”来区分它们。
(2)识记生字“找”。出示“找”的甲骨文。这个字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由“扌”(手)和“戈”组成。在古汉字中,“扌”表示手,而“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整个字表示拿着兵器去找敌人。
(3)聚焦“到处”,展开想象。乌鸦还可能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喝?
乌鸦可能飞到田野、树林、村庄……去了很多地方(出示田野、树林等图片) ,这就叫“到处”找水喝。读好这句话,体会乌鸦想喝水的心情。
2.乌鸦到处飞,终于发现一个有水的瓶子。出示学习任务二。
[①再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瓶子的句子。
②同桌讨论乌鸦发现的瓶子是图2中的哪一个,并说说理由。 ]
<E:\未做件\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412\12B14.jpg>
图2 乌鸦发现有水的瓶子
(1)校对,出示画线句子:
“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2)识记多音字“着”。联系课文内容知道“喝不着水”就是喝不到水的意思。
(3)这个句子很长,但是标点符号把它们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在中间稍作停顿。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3.乌鸦好不容易找到水了,却喝不着。出示句子:
“怎么办呢?”
(1)你有过很口渴却喝不到水的情况吗?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怎么读这句话?又会有什么动作和表情呢?
(2)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乌鸦焦急、郁闷的心情。
(四)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方法之妙
1.出示学习任务三。
[①自由朗读第2、第3自然段。
②边读边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
(1)出示句子: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2)识记生字“许”。请学生上台贴小石子,理解“许多”的意思。
(3)这也是个长句子,用什么办法读好它呢?用词串变长的方法读好句子,强调读好“许多”。出示:
①乌鸦看见有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②乌鸦看见旁边有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4)这句话里藏着乌鸦喝水的重要工具是什么?(板贴:小石子)
2.出示第三自然段: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1)识记生字“进”。认识走之底“辶”。“进”字中的“井”,在甲骨文字里是“隹(鸟)”,像小鸟的样子,指小鸟的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辶”通常表示行走的意思。
(2)现场实验:用一个相似的瓶子,请一个小朋友上台用大拇指和食指贴在一起表示乌鸦的嘴巴,放小石子,其他小朋友观察。
交流:发现乌鸦不是很快就能喝到水的,因为小石子是一颗一颗放进去的,水是渐渐升高的。理解“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3)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好长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乌鸦把什么放进瓶子里?小石子。
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去的? 一颗一颗地。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哪里?瓶子里。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板贴:一颗一颗,瓶子)
(4)读好长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强调读好“渐渐”。
(5)识记生字“高”。“高”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高”都像古代的城楼,现在为上下两层有“口”,好像高楼里的门窗。课文中的词语是“升高”,是指水越来越往上升的意思。(板贴:升高)
(6)如果你是乌鸦,现在终于喝到水了,请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五)整理喝水经过,感悟乌鸦形象
1.出示学习任务四。
[①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小石子、一颗一颗、瓶子、升高”说一说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
②先自己说,再说给同桌听。 ]
2.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六)对照原文,明白故事寓意
1.这只乌鸦真的很聪明。乌鸦为什么能这么快想出办法来呢?其实,《伊索寓言》里的故事讲得更详细,下面来听老师讲故事。
乌鸦想,把水瓶撞倒,就可以喝到水了。于是,它从高空往下冲,猛烈撞击水瓶。可是水瓶太重了,乌鸦用尽全身的力气,水瓶仍然纹丝不动。乌鸦一气之下,从不远处叼来一块石子,朝着水瓶砸下去。它本想把水瓶砸坏之后饮水,没想到石子不偏不倚,扑通一声正好落进了水瓶里。乌鸦飞下来,看到水瓶一点儿都没破。细心的乌鸦发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有办法了,这下我能喝到水了。”
2.出示学习任务五。
[听故事,同桌讨论乌鸦是如何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
3.原来的故事中,乌鸦一开始想撞倒水瓶、砸破水瓶,但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它不断尝试后才喝到了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乌鸦要用自己喝水的经历来参加“方法比赛”了吗?
4.小结:乌鸦的方法是不断尝试和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的结果。
5.你能找到比乌鸦更好的喝水方法吗?讨论、交流。
6.展望下文。乌鸦在“方法比赛”中自己动脑筋喝到了水,让人佩服。下一课《雨点儿》,大雨点儿、小雨点儿又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生字复现,突破写字重难点
1.识字复现。出示儿歌:
小乌鸦,口渴了。
到处飞,找水喝。
找到了,瓶口小,
水太少,喝不着,
怎么办?
放石子,水升高。
(1)请学生自由朗读儿歌。
(2)全体学生拍手齐读。
2.写字有重点。
(1)“只”“石”两个生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口”,要提示学生注意“口”的不同位置。
(2)“个”字可与前一课的“公”字对比,提示学生“个”字的撇捺要相连,不能写成“八”字。
(3)“多”“出”是书写的难点,要强调“多”字上略小下略大,上下两部分要垂直对齐;强调“出”字的笔顺是竖折、竖、竖、竖折、竖,中间的竖要写在中线上。
三、基于素养发展说意图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更有童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因此,依据教材内容适时、恰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与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契机。整个单元以“走进它们的奇思妙想”为主题,创设了“小精灵们的智慧比赛”的学习情境。《乌鸦喝水》在这一教学框架下以“方法比赛”为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说说、比比、悟悟、夸夸乌鸦喝水办法的巧妙,链接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在理解中感悟、在发现中认知。
(二)夯实基础,让学习更为扎实
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处于基础阶段,识字、写字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些能力不仅是后续学习的基石,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借助字理学汉字。教学“找”“高”等字,运用字理识字法,让汉字学习既有文化味又情趣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二是指导朗读有方法。如读“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词语连读,掌握句中停顿的方法。三是写字指导有重点。这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在写字教学上既要一笔一笔地教扎实,又要重点突出。如“只”“石”两个生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口”,就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而“出”字的笔顺比较容易写错,教师就一笔一笔地示范。
(三)关联阅读,让课堂更有思维
一年级的文本内容相对简单,在保证识字、写字、朗读等基本任务完成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关联性阅读等来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通过对“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说说乌鸦的方法聪明在哪里?”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做法背后的智慧;同时,通过对照原文来填补课文的空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读出“遇到困难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道理,从而真正读懂这篇寓言故事。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