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储层地质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24-12-27 00:00:00任影钟大康纪友亮谢庆宾高崇龙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

摘要:文章阐述在储层地质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微课教学实践,在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需求、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同时,探讨了工程类专业课微课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机制,强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育人特色,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式;微课

储层地质学是石油类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授课对象为该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课程内容贯穿油气田勘探开发全部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作为专业知识综合提高课,储层地质学课程的目的及任务是向学生详细而系统地讲授油气储层的建造,成岩演化及构造改造作用,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特征、内部结构特征、储层参数分布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使学生对油气储层的形成和发展、表征和评价具有系统且深入的认识。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储层地质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田勘探与开发地质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整体上,储层地质学在构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是培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行业创新型地质人才的重要支撑。

一、储层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油气资源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也对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上述变化和要求使得储层地质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前人在储层地质学课程教学方式、双语教学模式、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和革新,但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为例,储层地质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痛点问题。第一,课程具有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突出实践、注重应用的特点,使得部分学生通过考前突击记忆进行应考,最终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整体学习效果欠佳。第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降低了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教师多为专业出身,缺少师范背景,且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不足;而储层地质学课程因教学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控能力、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对青年教师而言,如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改善教学模式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整合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和模式,讲透基本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及学以致用等高阶性能力是青年教师的必然使命。

二、微课在储层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戴维·彭罗斯率先给出了微课较为详细的概念。本质上,以网络课程形式存在的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获取平台,允许学生根据想学习的内容搜索相应的资源,有效节约学习时间,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诉求。2013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4年开展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可见,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热点。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为例,在充分调研储层地质学教学痛点和微课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该校明晰了在新行业导向、新人才需求背景下,储层地质学课程教学对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切实需求,认为以时间较短、主题突出、情境化、易传播为特征的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并允许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可重复性的学习,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将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结课之后,缓解课堂教学压力。融入学科理论前沿、油田生产实践等情景化、多维度的微课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学难致用”的痛点问题。同时,将微课引入储层地质学课程教学,是青年教师服务课程建设目的、改善教学模式的新探索,符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新要求。

三、微课在储层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过程

(一)微课资源建设的具体目标

首先,教师充分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要求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其次,教师明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学院、学校近期建设与发展的具体规划和任务,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制订储层地质学课程微课资源建设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时间表,即以国家纲领性文件的要求作为本次教学实践的大方向,以课程、专业、院校的具体发展规划和任务作为本次教学实践的具体落点。

(二)微课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

在大量前人调研成果和教学团队前期实践基础上,本次研究认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储层地质学微课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点的选取与教学过程两方面,因此本研究进行了充分的学情调研。首先,本研究以本轮次授课对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为学情调研主体,以已在本科阶段学习过本课程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22级研究生为辅助调研对象,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新老学生,保证学情与学生需求了解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以准确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与尺度,拓宽结果的适用性。其次,本研究选定微课聚焦的具体知识点,如碳酸盐岩储层宏观分布特征、碳酸盐岩储层微观特征和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一般方法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同微课节次的知识点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并在整门课程中起到关键节点或承上启下的衔接性作用。

(三)微课资源建设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已有的信息化教学素材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需求及当下学科前沿进展、油田生产突破等,与时俱进地更新并补充、完善各节次微课建设所需的信息化教学素材,注重素材配置的全面性,既有基础概念、基本现象、基本原理,又有学科理论前沿、油田生产实践与人文情怀,并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通过信息化载体在润物无声中落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其次,教师制订各节次微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包括知识点名称、适用对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引入、概念、现象、原理与实践、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适当删减、补充教学素材。

(四)微课脚本录制的一般流程

首先,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这一核心原则,研究团队将各节次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初稿送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督导组、新疆油田与塔里木油田等油田研究院沉积储层研究室一线专家、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级代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2022级学生代表等处。其次,汇总来自教学专家、油田专家、学生等不同对象的、关于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等多领域的意见与建议,修改并形成第二版教学设计方法,并根据其制订各节次微课录制的具体脚本内容。

(五)微课资源建设的实践应用

首先,研究团队进行各节次微课的录制工作,在录制过程中结合视频录制团队的意见对微课教学设计、脚本进行微调,结合微视频的特点形成更适合录制与效果展示的教学设计和脚本。其次,研究团队将录制、剪辑后的微课视频进行小范围展示,再次请教学专家、油田专家进行审阅,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与调试,形成各节次微课最终版教学设计、脚本与微课视频,然后在2023年春季学期储层地质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微课教学实践。最后,研究团队总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形成的解决办法进行推广、交流与反思,在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学生培养、微课资源、解决教学痛点问题、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能力提升等)的同时,进行相关教改论文撰写和延续性的教改项目申请,保证本次实践成果的延伸性、可持续性。

四、微课在储层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实践应用的成效

本研究以面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为实例,进行储层地质学课程微课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实践探索。目前,在2022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青年博士引进计划等项目支持下,本研究已完成微课资源的阶段性建设,录制关键内容微课视频5节次,并制订了下一阶段的课程微课资源建设规划。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切实解决了储层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课程改革进程。此外,本次研究录制的微课视频的推广,还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工程专业等开设沉积岩石学、地球科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的全体学生或有意愿了解地学相关知识的学生、教师,其他石油院校、地矿院校的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国土资源系统、地质勘查行业相关的从业者,或是对高等院校专业课微课制作、教学实践有需求的教师,对地学有兴趣的中小学生等其他社会群体提供了学习素材,达到了既定实践目标。

参考文献:

[1]纪友亮.储层地质学(第三版)[M].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6.

[2]于兴河.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

[3]周广法.储层地质学简述[J].科技风,2012(21).

[4]尹艳树,尹太举.《油气储层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5]刘显凤,龚文平,王振奇,等.《储层地质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4(2).

[6]刘桂珍,尚晓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油气储层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8).

[7]姚光庆,刘东杰,袁彩萍.《油气储层地质学》课试用英语教学的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1998(2).

[8]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48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55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