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研究产出导向法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设计包含中国元素与文化现象的故事主题、采用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探索提升学生英语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期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POA;国际化教学;文化素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
(一)产出导向法概述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以下简称POA),由文秋芳教授创立,是中国外语教育的新模式。它融合“学习中心”与“学用一体”,强调“文化交流”与“关键能力”培养。四大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构成了POA理论基础。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中,POA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尤为关键。教师精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元素为故事主题,通过明确产出目标,设计挑战性项目,如双语剧本、纪录片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和创意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师持续提供反馈,不仅关注语言准确性,还评估文化内容的深度与表达多样性,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输入促成的策略
在POA理论的框架下,对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实践而言,“输入促成”环节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深层思考与情感共鸣的关键。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教师需细致入微,不仅要涵盖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核心知识,还应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输入内容既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又能触及心灵深处。
在精选英文材料时,教师应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平衡。材料不仅要语言地道,还要富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激发学生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教师通过引入多维度、多层次的材料,如历史文献的现代解读、文化名人的深度访谈、社会现象的英语评论等,能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领悟到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的脉搏。
为了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深度教学活动,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辩论赛等,这些活动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故事,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提供适时的引导、支持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在线资源、虚拟现实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学习环境。
(三)评估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实践中,评估体系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尺,还是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多维度的评估体系。
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有机结合,确保评估过程贯穿教学始终。形成性评估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反馈,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随堂测验、学习日志、同伴评价等方式,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终结性评估则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教师通过期末考试、项目展示、论文写作等方式,能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评估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评估内容不仅应包括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还应涵盖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考查。教师通过设计综合性的评估任务,如编写双语故事剧本、创作纪录片解说词、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等,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对评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模式
(一)产出中国元素与文化现象的故事主题设计
在POA理论的指导下,设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模式时,教师需深入挖掘中国元素与文化现象的故事主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教师应精心挑选并呈现这些主题,确保故事主题既能彰显中国特色,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在选择过程中,教师应聚焦于那些拥有广泛认知基础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元素。比如,教师可以选取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作为故事背景,通过丰富的节日习俗和深层寓意,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教师可以选取历史名人与经典故事,如孔子生平、长城修建史等内容,制作成丰富的英语素材,传递中国智慧与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当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如高铁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兴起、探讨“新四大发明”等,都是展现当代中国风貌和国际影响力的绝佳话题。通过这些话题,教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英语表达空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中外文化交流。
(二)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
首先,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且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选取“春节的传统习俗与现代变迁”为主题,分解为收集春节习俗的英文资料、编写中英文对照的春节故事、小组排练春节主题英文短剧等具体任务。这些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成立多元化小组,确保小组成员在性格、语言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承担不同角色,如资料搜集员、故事讲述者、剧本编写者等,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集体讨论等互动方式,增强小组内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推进任务完成。教师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应担任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和文化支持。同时,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反馈等方式,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反馈,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并融入具体实例。
形成性评估实例:教师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语言表达准确性及文化理解的深度;设计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英文小测验,如快速问答、填空题等,即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填写学习日志,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小组内进行互评,增进相互了解与促进;定期召开小组反馈会议,汇总学生的学习进展,分享成功案例,共同讨论改进措施。
终结性评估实例:教师设计综合性试题,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写作(如撰写一篇关于中国节日的英文文章)和口语表达(如进行中国故事的英文演讲或短剧表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研究项目,并提交书面报告和口头展示;报告内容涵盖文化研究、语言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
三、POA理论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POA理论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展示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POA理论,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
教师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基于POA理论的教学活动。首先,在驱动环节,教师展示了一段由英语母语者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视频,如“春节的习俗”“丝绸之路的传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随后,教师布置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产出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或话题,如“中医的智慧”“中国书法的魅力”等,准备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展示。这一任务不仅明确了学习目标,还制造了“语言表达饥饿感”,促使学生主动寻求学习资源。
进入促成环节,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输入材料,包括相关英文文章、视频、图片及词汇表等,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所需表达的内容。同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演讲等,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这些活动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还强调语言技能的实践应用,实现了输入与输出的紧密结合。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TED演讲、BBC纪录片等,拓宽视野,丰富表达内容。
最后,在评价环节,教师采用了“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反馈和指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性,而且重视学生语言表达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不仅获得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讲述中国故事。这种评价方式打破了传统评价中“学”与“评”的界限,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能学到知识,实现了“以评为学”的目标。
通过这一系列基于POA理论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一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POA理论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根据POA理论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文化自觉,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且通过更全面、公正、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朱璐.“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生英语,2024(6).
[2]李超.用英语作业讲好中国故事[J].教育,2023(18).
[3]荆晓慧.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6).
[4]魏金君.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J].山东教育,2019(12).
[5]王子雯.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24(11).
[6]王培培.产出导向法视域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实践:以亳州学院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