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阐述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概况,重点分析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行业规范及要求为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详细探讨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并提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其更好地满足行业和社会对高素质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将美学设计理念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并分析受众反馈,以精准把握受众偏好和需求。同时,课程强调动态信息传达,提升作品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基于此,笔者深入分析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期寻求更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概述
(一)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能迅速适应设计行业的需求,具备即插即用的能力。高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品牌推广、媒体制作等关键能力,这不仅包括传统的平面设计,还拓展到动态图像、交互设计等领域,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能在毕业后直接投入工作,快速适应职业生涯。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核心在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意思维、技术应用、沟通交流和项目管理等方面。高校通过课题研究、创意比赛等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挖掘和发挥设计潜能。同时,高校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设计软件和工具;通过团队项目和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在多元化团队中的有效沟通与协调能力。此外,项目管理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在预算和时间限制下高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项目。
(三)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实践教学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重点,高校通过工作室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提供接近职业实践的学习环境。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从初步概念到成品呈现的全过程,这种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国际视野,了解全球设计趋势。
(四)以行业规范及要求为考核标准
学生的设计作品不仅要在艺术和创意上达到高标准,还要符合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高校通常会邀请业界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评审,确保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与行业保持一致。此举确保学生的作品可以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得到应用,并符合专业实践的标准。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高超的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还要能理解和运用行业规范,有效沟通并管理复杂的设计项目。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不仅是技能型人才,更是能在多变的全球市场中持续自我发展的创意人才。
二、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配备丰富的教育资源
面对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应配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投资视觉艺术和数字媒体设施,确保学生掌握行业标准工具和软件。专业教师团队应结合学术与实践,邀请行业专家和艺术家分享最新行业趋势。学生则通过真实或模拟项目,与行业和社区合作,提升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模式则加强学术与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课程结构安排较为合理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理论与实践技能。课程内容广泛,涵盖美术基础、设计理论、数字媒体等现代技术,分基础、中级和高级层次,以适应学生不同的进度和专业方向。此外,通过项目和实习,学生能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所学。课程会根据行业趋势更新,确保学生具备所需技能。总体而言,课程结构全面,结合理论实践和行业趋势,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育。
(三)产学研结合成果显著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与行业和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产学研结合使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遵义师范学院与视觉传达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设计公司、广告代理机构和数字媒体企业。这些合作不仅确保课程的实时性和前瞻性,还通过行业导师的参与,帮助学生了解最新技术、趋势和实际工作要求。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实习和行业合作,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设计技能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丰富了个人作品集,也培养了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贵州苗老藤生物养生有限公司视觉形象识别基础系统项目中,学生参与了从项目规划到执行的全过程。项目开始时就设定了明确的预期成果目标,学生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调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项目结束时,学生不仅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还通过提案汇报和企业考核评价,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项目管理能力。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竞争力。
(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第一,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尽管现代课程框架旨在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但某些情况下,学生仍感到理论学习与实际设计工作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缺乏快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视觉传达领域要求从业者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但有时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仍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激励和挑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第三,产学研衔接深度有限。许多高校虽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行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在实际的产学研项目中,有时可能缺乏深度的合作与研究内容。这种情况可能限制了学生接触最新的行业趋势和技术前沿,以及参与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研究项目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在毕业后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
三、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就业需求,创新专业教学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紧密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就业需求,采用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应根据行业反馈和市场需求,设计前瞻性课程体系,涵盖传统美术、数字媒体和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教学模式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工作坊和实习等方式强化实践环节。高校可以与计算机科学、商业管理等专业合作,开展艺术与科技融合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需求和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有设计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设计实验室进行项目驱动的学习,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坊工作和实习,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设计过程,帮助他们提升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
(二)推进“双导向”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1.以“职业能力、创新素养”为导向,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以“职业能力、创新素养”为导向搭建实践教育平台,要求高校根据行业需求和未来趋势设计实际应用场景的教学环境。这包括设置符合市场标准的项目课程、模拟实习和工作室实践,以确保学生能真实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升职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2005年以“艺科融合”的基本办学理念,与计算机系、新闻传播学院打破学科壁垒,共建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科研,培养复合型的创新设计人才。其专业中的艺术与科技(信息设计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研究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设计创新专业。
2.加强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高校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的长期合作,获得最新技术支持和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机会。企业则获取创新设计理念和人才培养成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设立艺术与科技专业,整合资源,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此外,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与科技方向最早隶属于公共艺术学院的灯光设计方向,这也因最早国内艺术与科技被定义为培养展示展会人才的专业。同样,广州美术学院与西安美术学院此专业的前身也是美术教育学院或设计学院的展示艺术设计专业,现今两校的艺术与科技专业已成为设计学院的重点专业。于是,以交叉融合的课程逻辑为线索,侧重展示设计的美术院校开设了展示设计、光构成、会展规划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等课程,而侧重信息交互、智能设计的美术院校开设了物理互动基础、信息与交互设计等课程。
3.引导学生树立“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学习目标
高校引导学生树立“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学习目标,是培养他们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的重要方式。高校应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导师制度和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意识,有助于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领导力和影响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四、结语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集艺术感知、设计创造与技术应用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意产业和数字媒体时代,此专业不断适应社会和产业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但仍存在实践不足、创新不够、产学研结合深度欠缺等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一昕,满再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上海包装,2024(3).
[2]张雨婷,孙麟,李韵秋,等.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天工,2024(2).
[3]崔帆,杨萍,栗斌.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教学研究:以遵义师范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1(18).
[4]李扬帆,薛磊.新文科视阈下美术院校艺术与科技方向的发展研究[J].美术观察,2024(8).
[5]吴明伦.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创新与就业能力统筹推进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2).
[6]黄树坤,林旭聪,徐艺文.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