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涵养美育的实践路径

2024-12-27 00:00:00田明秀姜惠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美育教育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文章对高校第二课堂涵养美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聚焦顶层设计、加强美育课程建设、丰富第二课堂美育教育活动创新第二课堂美育方法、丰富第二课堂美育教育内容、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美育;第二课堂;教育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教学计划的课堂之外,利用课外时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思想教育、学习培训、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科研项目、文学艺术创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

为发挥高校第二课堂在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第二课堂,团中央、教育部2018年7月出台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时空延伸,是以美育人的重要阵地和平台,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虽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调研和实践发现,高校美育在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育人实效、内容供给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从统筹顶层设计、加强课程建设、整合有效资源、丰富内容供给、创新教育方法、优化价值评判方面入手,提出整改措施,突破第二课堂美育工作的瓶颈,提高育人实效。

一、高校第二课堂涵养美育的现实困境

(一)顶层设计缺失,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现实性差距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出台了《XX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方案》,将第二课堂“到梦空间”课外素质养成教育学分作为毕业条件,提出了学分认定制度,但并没有明确指出第二课堂如何对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些高校尽管出台了不少政策,明确指出美育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顶层设计、工作机制不完善、教育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没有将美育培养体系落实到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中,导致美育无法很好对接学校人才培育目标。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弱,高校美育供给对接学生需求存在增值空间

1.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多为美学、基础艺术课程,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缺少弘扬科技美、品德美和生命美等课程。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实践类的美育课程,学生可以选定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教育项目训练,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因为考核评价不完善、要求不具体等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倾向选择自己擅长的某一项。同时,部分高校较少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美育主题演讲等活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美育育人成效不足。

2.师资队伍力量弱

美育教师需要在拥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知识理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美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将专业知识能力与审美能力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审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美育还存在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往往依靠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青年教师完成项目设定和教学任务。由于教学理念和知识素养不足,他们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有效承担美育育人职责。

3.美育供给对接学生需求存在增值空间

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美育定位不明确、分类不清晰等原因,对第二课堂美育活动缺乏顶层设计和必要的理论指导,过分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而忽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导致美育活动出现“低层次”“简单化”的现象,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相背离。

(三)网络阵地建设薄弱,“面向人人”的第二课堂美育亟待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16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67亿。大学生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大学生活跃的地方就是开展美育工作的主战场。但是,段皓赟《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创新》、刘娟《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故事传播路径研究——以商丘市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为例》等研究发现,一些高校在利用融媒体提升美育传播效能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美育线上活动开展得较少,线下活动开展得较多。因为线下活动受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这也导致高校很难举办“面向人人”的第二课堂美育活动。

(四)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第二课堂涵养美育实效性亟待加强

在设置第二课堂美育活动时,高校应充分将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关联,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将美育局限在了艺术美的框架中,忽略了美育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等,举办的第二课堂美育活动主要是艺术类活动,缺少欣赏自然美、崇尚科学美、弘扬诚信友善之美和爱岗敬业之美的其他美学活动。同时,部分高校的校内美育实践基地较为落后,与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的合作不够深入,校外美育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导致美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不够丰富,育人实效性亟待加强。

二、高校第二课堂涵养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顶层设计,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把第二课堂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二课堂美育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将“第二课堂美育成绩单”纳入学生个人档案。高校应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份全面的第二课堂美育教育方案,包括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机构、人员安排、课时安排、主要实践活动安排、教育过程的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办法等。

青岛滨海学院研究通过并印发了《青岛滨海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青岛滨海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活动积分兑换标准》,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2021级本科要获得25个课外素质养成教育学分,美育模块最低要获得3个学分,最高可获得6个学分。学生可以通过技术技能教育项目训练、文艺类比赛活动、社团组织活动、相关竞赛校园十佳评选、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等获取学分。青岛滨海学院还通过“到梦空间”软件组织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以上举措从根本上保障了“第二课堂美育”制度在学校的全面推行。

(二)落实落地,加强面向全体的第二课堂美育课程建设

高校第二课堂美育要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第二课堂美育课程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学习通、智慧树、到梦空间等平台开设美育课程。由于生源复杂、专业多样,加上学生美育基础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高校应设置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美育课程要涵盖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美领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电影新媒体等艺术美领域;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美领域和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美领域等。美育课程应包含侧重感官体验的欣赏类课程、侧重情景体验的沉浸类课程和侧重心灵体验的理论类课程,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丰富性和记忆深度。为了保证课程落实落地,高校应对美育总学分、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等有明确要求。各专业还要对接人才培养目标,细化美育课程选课要求,如工科学生要求选修至少一门历史类课程和一门文学类课程等。

(三)回应学生需求,丰富第二课堂美育实践活动

高校设置第二课堂美育活动,应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相结合,回应学生需求,遵守教育规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不同性质的美育活动。例如,对一年级新生,高校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美育基地研学,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内外艺术展演等活动,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型美育活动,如进行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技能教育项目训练。学校成立艺术修养与技能教育中心,各二级学院成立艺术修养与技能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能教育培训考核。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艺类比赛等美育实践活动。

高校还可以充分整合网络平台中的美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等打造第二课堂美育“精品项目库”,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具有思想性、创新性、教育性的美育实践活动。

(四)利用网络教学媒介,创新第二课堂美育方法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优势,创新第二课堂美育教育方法,弥补传统美育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促进美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高校可以定期组织美育网络公开课、线上直播等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快手或者“到梦空间”等平台,开展美育活动。例如,高校举办摄影大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校及祖国的自然美;让学生拍摄和上传视频,展现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让学生理性甄别网络言论,客观地看待媒体输出内容,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开展当地美学资源发掘和地域文化宣传推广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就读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回应学生成长成才期待,丰富第二课堂美育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美育站稳育人阵地

德育丰富了美育的教育资源,也为美育指明了正确方向。高校美育要在德育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向美而生,向善而行。高校要将美育贯穿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选择生活化的美育素材为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可以开展“星级宿舍评选”“优秀学子评选”等美育活动,引导学生讲卫生、爱劳动、整着装、重礼仪、守诚信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科学美育启迪智慧

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将美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高校可以通过科技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3.健康美育强身健体

高校要将美育与体育相融合,引导学生认识健康是美的基础,正确追求体育中的健与美,如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体型美和体态美;通过体育运动追求优雅的理想美、不屈不挠的意志美和动作协调的技巧美。

4.劳动美育滋养奋斗

高校要注重在劳动中发现美、培育美、创造美,通过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校友报告会、校史展等丰富的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奋斗伟大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汲取力量,投身奋斗新征程。

(六)健全高校美育教育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规范美育教育行为、推动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的重要动力。高校要制订美育育人的管理办法,构建科学、系统的美育评价体系。美育育人的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美育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的结果性考评。高校要做好相应的考评记录并纳入学生档案,包括参与美育的时间、内容、地点和已获得的艺术技能等。

参考文献:

[1]胥悦.“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美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22(10).

[2]袁家和,刘有新.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例[J].职业,2024(2).

[3]王冠英,周炯焱.高校第二课堂美育现状审视与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

[4]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J].文艺研究,2004(6).

[5]张志燕.“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美育实施路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3(4).

[6]骆斯琴.“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20).

[7]段皓赟.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创新[J].中国报业,2023(10).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美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