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以冀教版五年级上册A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故事课为例,阐述在教学中如何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学习活动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1-0027-04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要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教学。围绕主题、依托语篇,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策略,开展基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探究文化知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下面笔者将以冀教版五年级上册A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故事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体验、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参与。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语篇的主题和内容(What),语篇传递的意义(Why),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How)这三个问题入手,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A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的Reading for Fun,属于“人和自我”主题范畴中“做人与做事”的主题群。故事主要讲述了帮妈妈运粮食的小马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老牛和松鼠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犹豫不决的小马返回家向妈妈请教,被妈妈鼓励要自己去试一试,最终成功过河。
故事原本的主旨是“不要总是听别人的话,有时候你需要自己试一试。”笔者瞄准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将故事主旨进行了延伸——在听取别人建议时,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给别人建议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希冀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语篇属于中国寓言故事,教师通过提炼故事六要素,与主题意义建立关联,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语篇意义,深挖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
二、融合学情,定教学目标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在文本内容方面,他们对故事内容很熟悉,在理解文本大意方面并不困难,只是对以下词汇比较陌生:cross, mill, deep, squirrel, carry。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已初步具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乐于读故事,能在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但是在交流过程中缺乏深入思考。在思维品质方面,学生能借助语篇关键信息梳理文本,对于从不同角度辩证看待事物、换位思考有困难,在概括主题意义方面也有欠缺。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1.在图片或语境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理解和认读以下单词:cross, carry, mill, deep, squirrel。
2.在故事地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寻读获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
3.学生能在故事地图的帮助下,复述故事。
4.学生能在问题链的引导下,从听取建议和提出建议来分析问题,了解故事的多角度寓意: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以及“学会换位思考”。
三、基于语篇展开学习理解类活动
内化所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在教学这类学习理解类活动时,可分为两个层次展开。
(一)创设情境,建立关联
第一层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发现认知差距,形成学习期待。
《小马过河》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因此教师在开课时设置了Look and answer活动,展示故事封面(见图1),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储备回忆故事大致内容,帮助学生激活故事要素等背景知识,激发其阅读英文版故事的兴趣。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学生可能从故事名称、主人公、背景、主要事件等方面进行回答。同时,还出示故事标题“A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储备,猜测关键词“cross”的含义。
图1
(二)梳理概括,感知意义
第二个层次。《课标》中提到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分为两个活动展开,活动一是阅读梳理故事结构。学生整体阅读故事,借助“六要素”整理故事结构,提供阅读支架(见图2)。学生在学习单的帮助下获取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信息,教师提出这样的任务Please take out the paper, read the whole story and fill in the blanks.通过此任务,学生对故事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之后对比阅读、思考核心问题做铺垫。
图2
活动二是获取故事详细信息,采取的策略就是寻读以及对比阅读。学生精读文本,对获取的语篇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对比,加深语篇意义的理解。在本环节中,学生借助核心问题和表格,能简单地分类和对比,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支撑,引导其自主阅读、探究,为后面理解故事主旨打下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Is the river deep? Can he cross it?”这一核心问题,学生阅读故事后,完成学习单(见图3)的填写。
之后,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Does the little horse cross the river?”进而发现小马正在过河,至此学生知晓故事结果,读前和读中两个活动完成(见图4)。
图4
四、深入语篇展开应用实践类活动
《课标》指出,教师设计课时应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基于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应用等多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对本课而言,应用实践类活动瞄准描述与阐释,学生在故事地图的帮助下,先和教师一起复述故事,然后在同桌间复述故事。之后,根据评价表进行互评。学生整体回顾文本,为之后的主旨分析做铺垫(见图5)。
图5
五、 超越语篇进行迁移创新类活动
《课标》中提到教师要把握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开展推理与论证,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教学任务分为两个活动展开。
(一)对比分析,发展思维
活动一是思zYH24W7hUv4Uc4fxNfHZQJrchCZ5GGJoUzV5CJVGWHA=考分析。在这部分中,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逐一思考和分析问题。
1.问题一(见图6左侧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马站在河里的图片:“Look! The little horse wants to know how deep the river is. He tries it by himself. What does the little horse know?”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The river is not very deep.It’s right to my knee.”通过观察图片的直观感受,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表达,意识到“实践出真知,任何事情只有亲自尝试后才有发言权”。
2.问题二(见图6右侧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松鼠和老牛给出的不同建议:“Are the cow and the squirrel wrong? ”学生展开多角度回答:“Yes, they’re wrong.They think they can/can’t cross the river. So they think the little horse can/can’t cross the river.”“No, they are both right. Because the cow is tall, the squirrel is short.”“I think they are kind. They both want to help the little horse.”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会发现:当你给别人提供建议时,你应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学会换位思考。
图6
3.问题三(见图7左侧部分)
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小马的行为:“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e little horse?”学生会回答:“不能只是一味听别人的建议,还是要自己去试一试。”
4.问题四(见图7右侧部分)
教师继续追问,引发学生思考:“If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the depth of the river tells the little horse, ‘Try it yourself!’ Can the little horse cross the river?”学生进而得出结论:当你听别人的建议时,你应该自己思考和判断,不能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
图7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纵向对比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感悟故事主旨。
(二)合理想象,解决问题。
活动二是迁移思考。教师创设新的情境:绵羊和大象想要过河,这匹小马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教师给出句子模式“I think...Because...”。学生对已有认知进行迁移、创新,进行合理想象,从小马的角度提供建议,解决新情境中遇到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检验其对故事主旨的理解深度,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见图8)。
图8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落实好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积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坚持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体现学生主体和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