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以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为例,通过借鉴案例设计研究,学习诊断的方式,诊断案例设计病因,提升案例设计水平;以比照案例设计研究,自我诊断的视角,优化案例设计情境,明确问题设计靶向;以反思案例设计研究,他人诊断的反省意识,增加问题的设计维度,补充完善教材不足。教师可以学诊、自诊、他诊的策略全方位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打造优秀教案,实现优质课堂。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诊断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2-0043-04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通过“问题→分析→解决”的实践与反思,领悟学习教育教学过程诊断和矫正的视角、技术与方法;再比照同行的设计与实践,依据教学理论反思、总结,从而提高研究能力。教师以此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修正,有助于破解自身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由学习诊断→自我诊断→他人诊断,发展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术精湛、能引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
一、借鉴案例设计研究,学习诊断
英国科学家波普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课堂教学既要有实践,又要有理论指导。唯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行动中首先要明白该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问题。其次要分析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各个原因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联,以及该问题对教育教学可能有的影响等等。教师只有沿着实践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矫正再实践,再到新问题→新诊断→新矫正的途径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才能矫正教学思想行为,真正解决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一)运用理论,诊断案例设计病因
教学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决策的方向,而实践则为理论提供了实证检验和修正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善于读书学习、善于质疑发现、善于以教学理论为抓手,发现教学案例设计中的问题,并准确矫正案例设计的纰漏,掌握解决问题的视角、技术与方法。
案例1:目标的诊断与矫正
某教师把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课中的学习目标定为:实施通过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诊断1:该教学目标中的“了解”这一行为动词运用失当,界定模糊,难以落实。目标表述不符合目标制定的四要素,即行为主体(谁学)、行为条件(怎么学)、行为表现(学什么)与行为程度(学习程度),呈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笼统不清晰,无从落实。
矫正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得出准确数据,并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评析1:修改后的目标能准确区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且目标指向明确,目标制定的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要求与行为结果规范完整。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充实丰富自身的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指导教学,在实践中学习诊断问题、分析问题症结的方法,学会矫正问题,并依据理论分析症结,使症结能够准确矫正。
(二)专家引领,提升案例设计水平
按照缄默知识理论,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或经验有些处于不自知或无法言说的状态,他人在场时可能有助于发现这些经验或进一步理解自己。该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需要专家(即他人)的指导和引领。因此,教学设计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着眼于思维培养,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坚持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的问题导向,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创造性地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在理论学习和专家的引领下,进一步学习诊断技术,剖析问题存在的症结,储蓄相关的理论知识,逐步学习、学会教学预设过程中的问题处理策略。
案例2:步骤的诊断与矫正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步骤设计:(1)写出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操作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2)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实验中获取数据,填入表中。(3)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杠杆平衡条件是否成立。(4)思考:实验存在的可能误差主要来自哪里?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诊断2:如果按照上面的问题设计进行授课,学生做实验就变成了“照方抓药”“比葫芦画瓢”,最终将探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的实验。
矫正2:初中物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修改后的实验步骤设计:(1)选用什么器材?(2)如何测量动力、阻力?(3)杠杆处于什么位置时,测量力臂最方便?(4)杠杆在什么状态下开始实验?怎么做?(5)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评析2:修改前的验证性的探究,虽有经历探究的过程,但缺乏科学探究的“问题→证据→解释→交流”思维过程的成分,探究的过程流于形式。修改后的实验步骤,将验证型问题设计改为探究性的问题设计,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科教学设计需要理论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学习、反思、商讨与实践,更需要群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相互冲击、完善、修正。
二、比照案例设计研究,自我诊断
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系统地思考他们的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他们必须能够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实践,征求他人的意见,并利用教育研究来加深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判断力,使他们的教学适应新的发现和思想。”
(一)比照借鉴,优化案例设计情境
实践证明:只有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比照, 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的教学实践进行比照,才能形成正确可行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然后将理论方法付诸到实践中去;再经过多次实践,再反复分析改进,吸收别人的优点长处,修正并优化自身的缺点不足。
案例3:情境的诊断与矫正
某教师在初中物理“浮沉条件”中设计情境与问题:老师把三个苹果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大家观察三个苹果的状态,结果是三个苹果分别处于漂浮、悬浮和下沉的状态。
诊断3:此情境中由于苹果这个变量不易控制——苹果是否新鲜,有没有熟透,植入物体又会损害苹果,苹果在水中的状态究竟怎样等,难以得出准确结论,难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矫正3:老师手中有三个乒乓球分别放入水中(教师事先在两个乒乓球中注入不同量的盐水),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自然猜想到三个乒乓球均是漂浮状态。当老师将第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结果是悬浮,学生惊呼神奇;当老师把第二个乒乓球放入水中,结果是下沉,学生纷纷摇头,觉着不可思议;第三个才是正常的漂浮状态。
评析3:情境是思维的催化剂,问题是思维的载体。矫正前的情境,只能给学生好奇感、神秘感。仔细分析该情境没能控制苹果的成熟度这一变量,且情境也没有问题的介入,思维的培养难以体现。矫正后的情境克服了上述的弊端,保留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且实验的猜想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明显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从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使教师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比对,逐步能自我诊断其情境创设的优点和缺点。
(二)实践感悟,明确问题设计靶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实践中既要不断地有深度地挖掘问题、设计问题,又要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理清教学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诊断,自我矫正。
案例4:问题的诊断与矫正
某教师在初中物理“流速与压强”提出这样的问题:“豪克号”为什么会撞向“奥林匹克号”呢?
诊断4:教师想要通过问题引出流速与压强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两艘船的内侧、外侧流速与压强的不同,但学生说出了“无证驾驶”“酒驾”等等游离于主题外的各种猜测。显然,由于问题设计精度不严谨,导致学生给出开放性的答案,一发而不可收,致使课堂处于混乱状态。
矫正4:两艘平行、同向航行的邮轮“豪克号”和“奥林匹克号”,为什么会相撞?
评析4:问题设计既要注意问题的宽度、深度、角度、精度和难度,又要注意问题的条理性、层次性、探索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能站在学生的角度预设问题,反思问题设计的严谨性,不断积累问题诊断的临床经验。通过 “激疑——设疑——生疑——探疑——质疑——解疑”逐步展开教学过程。
三、反思案例设计研究,他人诊断
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研究既可以通过比照借鉴、发展创新,发现其亮点与不足,也可以基于理论基础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最后得以于有效修正。
(一)反思挖掘,补充完善教材不足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必备举措。教师需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宝贵的经验,以更好地为他人诊断。
案例5:内容的诊断与矫正
初中物理“浮力”课中,漂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问题,没有做具体的处理。
诊断5:对于教材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是对下沉物体做了规律探索——所受浮力等于排开水重,对于漂浮物体所受的浮力问题,从未明确探究,这导致物体受到浮力的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相关的浮力问题难以解决。
矫正 5: 在已调平的天平左盘,放一溢水杯(水面与溢水口相平),再次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当在溢水杯中轻轻放入空心塑料块后,水通过溢水管流入另一烧杯,当水不再溢出时,天平依旧平衡,说明漂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水重力。
评析5:教材需要二次开发,教学内容需要衔接、补充、重组以及拓展与延伸,要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规律。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第一手证据,在理性认识中培养思维,在实践中提高学科素养。教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为他人做出诊断,帮他人矫正教学行为。
(二)实践探索,增加问题设计维度
美国著名学者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问题链是教材内容的缩影,如何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转化为一组有中心、相对独立而又相对关联的问题链,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思考的环节。问题链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实现思维教学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6:问题链的诊断与矫正
初中物理“摩擦力”课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1)什么是摩擦力?(2)摩擦力怎样分类?(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是什么?(4)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确定?(5)怎样测量滑动摩擦力?(6)增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诊断6:该问题链只是对教学具体内容做了简单的问题化处理,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和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难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矫正6:问题链的设计
(1)用手拉动桌子上的木块有什么感觉?(引出滑动摩擦力)(2)用力推汽车时有什么感觉?(引出滚动摩擦力)(3)静止在手中的喝水杯子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引出静摩擦力)(4)传送带上的物体随着传送带一起沿着斜面向上运动,说明了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吗?(引出摩擦力方向)(5)请大家想一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引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6)测量滑动摩擦力需要什么器材?如何设计实验并测出稳定的示数?(引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7)下坡的自行车是通过哪种形式减速的?怎样使雪地里打滑的汽车运动起来?古埃及是怎样把几十吨重石料运送到目的地的?(引出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评析6:修改前的问题链仅仅是将教材知识点改为问题,问题的本身缺乏思维性。修改后的问题链能站在学生思维提升角度进行设计,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和将问题知识生活化,展现了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总之,教学设计研究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在研究中学会诊断病因,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对症下药;注重团队的合作,聚焦集体智慧,强化循序渐进,坚持问题导向,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研究要从无到有,从微观到宏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程标准、着眼关键能力、落地思维培养、放眼核心素养,从“学习诊断→自我诊断→他人诊断”的渐变过程中,实现教学设计研究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J].人民教育,2004,(10):30~32.
[2]郑国枫.谈如何提高生物教研活动的有效性[J].才智,2014,(32):134.
[3]陆伯鸿.深度教研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12):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