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指导 英语》一书基于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归纳了教研员、教师和部分管理人员在践行新课标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英语学习》杂志自2024年11月刊起,将于“书房镜像”栏目陆续摘录本书内容,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落实课标。本期摘录内容节选自本书第三部分“核心素养与英语课程目标”。
目前对核心素养的表述大致有“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这五种。自2014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的课程标准修订以来,先后出现的这些不同表述对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五个概念的核心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其维度、视角、侧重点有所不同。
不加任何前置限定词的核心素养通常指跨学科、跨学段的通用素养,旨在满足21世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和个人发展的能力。核心素养采用的是全球视角。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在教育领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跨学科、跨学段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视角。
学科核心素养指各个学科基于本学科的本质而凝练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明确的学科特征和学科视角。《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科核心素养作了明确的阐述,即“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核心素养指具有学科属性或非学科属性的各类课程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该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的要求。课程核心素养弱化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强调相关课程具有的学科属性的独特育人价值和跨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阐述核心素养内涵时表明,“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接受学校教育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可以是学科教育、课程教育或跨学科教育、多学科教育、超学科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学生立场和发展视角。21世纪核心素养应该是受教育者形成和提升的素养。换言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们的教育旨归,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学校的学科教育、课程教育,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核心素养。
无论采用何种表述,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不是学科素养或课程素养,因而核心素养发展自然是讲人的素养发展。教育领域所讲的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追求。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在价值观、品格和能力诸方面的发展,是学生通过学科教育和课程学习形成和提升的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或“课程核心素养”不是学科或课程自身的素养,而是学科教育或课程学习赋予学生的核心素养,含学科领域特色和课程育人特点,体现学科本质和课程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科核心素养或课程核心素养虽然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自洽的体系,但并非是孤立逻辑和封闭体系,尤其是人文学科凝练的诸多核心素养,如语文、历史、艺术、外语等学科,并非“学科特有”或“学科专属”。语文学科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既是本学科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人的素养。历史学科要求树立和发展的“唯物史观”应该是各科教育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地理学科提出的“人地协调观”也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充分体现在英语学科提出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范畴中。
总之,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跨课程、跨学段、跨项目、跨任务之通用素养和综合素养,含认知性素养和非认知性素养,但可以通过学科教育、课程教学、学段学习、项目式(化)或任务型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等方式,有效培养和逐步提升。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对外发布。在广泛深入研究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林崇德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遴选和界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具有基础性、整合性、跨学科性和前瞻性等特点,立足中国教育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了多年来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文化基础体现人的文化性,把文化视为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强调“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自主发展体现人的自主性,把人的自主性理解为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社会参与体现人的社会性,在个人价值实现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之间建立联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同时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发展素质教育”“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而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念引领和方向指导。在修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时,英语课标修订组深入研读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项指标,并与其进行了对标,努力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关素养内涵、特点和表现水平的描述有机融入英语课程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例如,语言能力素养要求学生能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在参与特定情境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时,具有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素养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文化意识素养要求学生理解中外文化,鉴赏优秀文化,具有时代新人应有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素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维品质素养要求学生能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素养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习能力素养要求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具有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英语课程旨在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等诸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现维度、核心指标和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英语课程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整体教育与课程教育、基本原理与具体原则、上位要求与下位体现的关系,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育才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英语课程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既体现本课程独特的重要观念、思维方式、实践技能、价值追求,同时又体现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契合。英语课程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学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义教课标中,对于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凝练起到引领作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前者要通过后者得以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后者又受前者的指引和规约,两者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的内涵体现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学习能力体现自主发展,思维品质体现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应具备的共同核心素养,英语课程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以此为指导,关注中小学生基础性、综合性的素质。
林崇德. 2016.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书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教师指导 英语》
本书主编:梅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