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落实例析

2024-12-26 00:00:00李宏伟
英语学习 2024年11期

引言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钱军先,2009)。《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目标,深入研读教材,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客观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活动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或顺序,教师应基于对语篇的解读和对学情的把握,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教育部,2020)。

学情分析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常见的模块。然而,当前教师在学情分析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集中表现在流于形式、内容空泛、缺乏与具体教学内容匹配等方面(俞宏毓,2019)。例如,在一段针对高中语法教学的学情分析中,授课教师写道:“语法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通过更多练习帮助他们透彻并熟练运用。”这一学情分析仅从一个比较笼统的层面分析了学情,指出语法学习是学生的难点,并强调了通过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法的必要性,却并未对学生现有的语法基础及其学习主动性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既没有与具体教学内容匹配,也没有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再如,有教师在对某节阅读课的学情分析中写道:“大部分学生具备理解文章细节的能力,但梳理与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较弱,阅读过程中缺乏更深入的思考。”这一学情分析与具体教学内容匹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见这位教师为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搭建支架或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可见,这样与教学相脱节的学情分析无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笔者认为,要将学情分析与教学有效关联,教师就需要了解学情分析应该包括的内容,确保学情分析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情分析不是孤立地分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涵盖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等方面(钱军先,2009)。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两个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作为案例,展示其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以及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呈现如何让学情分析落到实处。

案例评析

1. 案例1

(1)案例展示

本案例1为一节阅读课,授课内容为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3 War and peace中Developing ideas板块的阅读语篇“Lianda: A place of passion, belief and commitment”。

教师为本节课教学所做的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能够读懂记叙文中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及文本的主旨,但是梳理语篇的隐性逻辑关系、通过事件概括总结提炼观点、以事实信息支持观点并进行表达的能力还稍有欠缺,需要教师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南开大学是历史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三个组建学校之一,本课将架构一座联结“西南联大精神”和“南开精神”的桥梁,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话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维护和平的使命感。

在上述学情分析中,教师分析了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但是缺少对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分析,而这两个维度对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与笔者交流之后,教师对学情分析作如下补充:“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强烈,乐于探究感兴趣的话题;经过一年多的小组活动操练,更乐于参与团队合作。”

下面,笔者对照该教师撰写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判断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环节是否落到实处。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涉及的主题语境内容是“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文化渊源”。本文为记叙文,从抗战时期学校师生的角度讨论了战争造成的影响,介绍了西南联大成立的原因,呈现了当时学生求学、教师治学之路的艰辛,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目标设定]

经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南联大成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通过思考和分析问题,深入理解西南联大精神,并能用事实证据来支撑观点;

3. 能够总结表达“南开精神”,并能用事实依据来阐明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学会用事实依据来支撑表达观点;

2.在阅读有关西南联大文本的基础上,学习探讨“南开精神”,引导学生用事实依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案例评析

可以看出,本案例的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密切关联。比如,因为南开大学是西南联大的三个组建学校之一,所以教师设计了总结表达“南开精神”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有效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针对学生相关能力欠缺的情况,教师将提高学生“用事实依据来阐明观点”列入教学目标,并作为重难点予以攻克。

在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在导入环节进一步阐明西南联大和南开血脉相连的关系。这样的关联给学生的文本学习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西南联大的相关内容,更是在学习南开的相关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有代入感、学生参与度更高。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寻找西南联大和南开的共同之处,搭建过渡桥梁,引导学生思考“南开精神”的独特之处。这一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相关,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后的汇报阶段,每一组的代表学生都满怀深情地分享了自己对“南开精神”的理解,不但有观点,还用相应事实来支持表达。大家对“战争与和平”的话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爱国情怀和维护和平的使命感进一步升华。

针对学生“梳理语篇的隐性逻辑关系、通过事件概括总结提炼、以事实信息支持观点并进行表达的能力还稍有欠缺”这一不足之处,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了针对性地训练。在学生把握全文核心内容之后,教师请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完成判断正误练习;同时在阅读中辨识并标记文章中的事实,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形成对“观点基于事实”这一理念的认知。接下来,教师请学生通读全文,并通过提问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其提炼和概括的能力。本课中,教师共设置20个问题,环环相扣,贯穿始终,不断激励学生去思考、求解、实践、创造。学生在课堂最后分享自己对“南开精神”理解的环节,能做到有理有据地表达,说明学情分析得到了落实,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1 本案例由天津市南开中学张妍老师提供。

2. 案例2

(1)案例展示

本案例2为一节读写课,授课内容为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第二册Unit 6 Earth first中Developing ideas板块的“Writing a persuasive letter”部分。

以下为教师所做的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主题语境,旨在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范文(一封关于“光盘行动”的倡议信),然后仿写一封有关环境保护的倡议信。关于倡议信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乱砍滥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三种生态环境问题供学生选择。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的学生,当地最常见、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是土地荒漠化。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将仿写内容调整为写一封“Prevent Desertification Campaign”的倡议信。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困难较大,为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支架活动来辅助教学。

[学情分析]

1. 已有经验

高一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书面表达,也曾学过英文书信写作。然而,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要完成倡议信的写作,存在几个方面的困难:对土地荒漠化的相关科学知识(如形成原因和防治方法等)缺乏了解;词汇量不够,尤其对与土地荒漠化相关的英语词汇知之甚少;未学过英文倡议信的写法,不了解其格式、结构特征及常用表达等。

2. 认知能力

受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更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即便有教师引导,往往也只能做到浅层思考。本节课涉及对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及相关防治措施的探索,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对他们是巨大的挑战。

3. 心理特征

学习的良方在于让学生产生内驱力。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学子,学生见证了土地荒漠化给家乡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他们热爱家乡,渴望绿水青山,愿意为家乡的荒漠化防治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他们具有写这封倡议信的动机,也愿意通过努力学习来克服困难,完成写这封英文倡议信的任务。

4. 学习风格

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学生不太喜欢写作。因为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们更愿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或者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因此,学生们有探索知识和未知世界的愿望,但受到习惯和能力的制约,能主动去探索学习的学生并不多。

以上的学情分析较为完整和客观地指出本节课面临的困难。教师意识到“学习的良方在于让学生产生内驱力”,并据此把写作内容调整为“为家乡的荒漠化防治写封倡议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希望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将对照教师撰写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判断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环节是否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设定]

经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先了解青海土地荒漠化的问题,然后学会从阅读材料中摘取有用信息,在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得到训练后,思考并得出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方案;

2.学习并掌握撰写防治土地荒漠化倡议信所需的英文单词和词组;

3.学习倡议信的写法,最终写出倡议信。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帮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摘取有用的英文单词和词组,为写倡仪信做准备;

2. 帮助学生掌握撰写倡议信的策略。

(2)案例评析

可以看出,本案例中教学内容分析和对写作内容的调整充分考虑了学情,这也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均建立在学情基础之上。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了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在知识储备环节,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请学生阅读了四篇与荒漠化问题相关的中文文章。第一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荒漠化问题,阅读后要对文中出现的有关土地荒漠化的中文术语和教师给出的英文进行匹配,初步奠定倡议信的词汇基础;接下来测验所学单词,巩固倡议信的词汇基础。第二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荒漠化形势的严峻性,阅读后学生需用刚学过的单词完成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归纳的英文句子填空题,既提高学生概括和归纳信息的能力,也为倡议信写作储备了相关英文句型。第三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判断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方式,阅读后学生需完成教师根据语篇内容概括的短文填空题,填空的内容为土地荒漠化类型,以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并进一步夯实写倡议信的词汇基础,练习常用句式。第四篇文章介绍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不同成因,学生在阅读后要思考并挑选出青海省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题目中的荒漠化成因都是英文表达,但是给出了中文翻译)。通过这一练习,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英文表达,还锻炼了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扩大了写倡议信的词汇基础,补充了常用英文句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阻止青海进一步荒漠化的治理措施,给出治理措施的英文短文开头,让学生补充相关措施,为写倡导信做进一步的内容铺垫。得益于对学情客观、准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的调整以及支架搭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 本案例由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江苏援青教师汪玉明提供。

结语

学情分析不仅是教师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关键,也是教师设计高效教学活动的基础。本文中的两个案例展示了学情分析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落到实处。由于学情千差万别,要让教学设计在英语课堂中落到实处,还需要英语教师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探索更有效的学情分析技巧和教学设计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在分析学情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充分把握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这一原则,就有助于学情分析在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钱军先. 2009.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8): 14—17.

俞宏毓. 2019.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情分析研究的发展与反思[J]. 上海教育科研, (3): 60—64.

作者简介

李宏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资深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