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同时应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教育部,2022)。本案例以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一年级起点)Unit 7 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逆向设计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路径,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涉及“常见节假日,文化体验”子主题内容。教材中的单元由4个课时构成。第1课时的学习语篇是一个日常生活对话,呈现了美国学生Sara与中国学生Yangyang讨论圣诞节、新年等节日名称及时间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感受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第2课时的学习语篇是一个日常生活对话,呈现了来自加拿大学生Mike邀请同学们到家中观赏圣诞树,并赠送圣诞礼物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节日习俗。第3课时的学习语篇也是一个日常生活对话,呈现了中国学生Lingling邀请Mike和Sara到家中欢度春节,一同欣赏红灯笼,吃糖果的过程,a405513ae11b3ac698f74b832d2ef2ea旨在介绍春节的节日习俗。第4课时为本单元复习课,通过听、说、读、写、唱等活动复习并拓展本单元相关节日名称、时间、习俗等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
本单元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西方重要节日的相关名称及相关表达。在主题认知方面,学生对节日话题比较熟悉,对于节日相关习俗也比较感兴趣。学生潜在困难为对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还不太了解,在深入介绍中国春节更多习俗及意义时语言能力有限。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在授课时教师还需要基于本单元教材教学内容,补充一些文化习俗类文本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逆向设计是一种以终为始,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模式,其设计顺序为先确认预期的学习结果,然后设计评价学习结果的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逆向设计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和教与学之间形成了一致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威金斯、麦克泰格,2017)。逆向设计能让学生学习的目标更清晰,学习的过程更显性,学习的结果更持久,针对该案例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课标》指出,教师应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容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教育部,2022)。基于此,教师对单元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与重组,搭建了结构化和进阶性的单元学习进程框架图(见图1)。重构后的单元主题为Colorful Festivals(感受多彩的节日),教师将该单元主题细分为三个子主题,各子主题之间呈螺旋递进的关系。在该主题的统领下,原教材中的四课时被整合为六课时,形成了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
教师围绕重构后的单元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核心素养,确立了合理、恰当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旨在凸显文化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定]
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
① 与同伴简单交流中、西方重要节日的名称、时间、祝福语等,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
② 介绍中国春节相关的文化习俗与寓意,体会春节文化的独特意蕴及传承价值;
③ 制作并描述礼盒中的春节文化,赠送给外教友人,做一名文化传播者。
单元目标的达成需要依托课时目标。如图1所示,单元目标①基于第1—2课时,依托教材语篇逐步落实;单元目标②基于第3—4课时,通过教材语篇及拓展绘本逐步落实;单元目标③基于第5—6课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落实。
以对单元目标②的落实为例,第3课时的目标具体为:获取与梳理春节文化习俗相关信息,并运用句型“Let’s celebrate ...”“Have some..., please.”和“Happy Chinese New Year.”进行节日邀请及祝贺;简单描述中国春节习俗及文化寓意,如贴春联(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和给红包(give red envelopes)等;以外国友人来家里拜年为情境交流并介绍春节文化。以上课时目标从简单获取与梳理春节文化习俗,到初步描述与阐释春节习俗及寓意,再到在情境中介绍春节文化,层层递进,直指单元目标的达成。
教学评价应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教育部,2022)。本单元中,教师开展了“年味十足”的多元评价,旨在通过单元评价、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诊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1)单元评价
本单元的单元评价任务为表现性任务,即“请给学校外教老师赠送春节礼盒”。教师通过该真实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单元学习后所达到的核心综合素养表现水平。该单元任务被教师合理分配在单元各课时之中。具体而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春节礼盒,如春节倒计时盲盒、春节翻翻书、创意春联等,在向外教老师赠送的过程中,使用核心目标语言介绍礼盒中的春节元素及其意涵,做一名合格的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和其余小组同学一同担任评委,通过评价量表对各小组的内容介绍、礼盒创意、展示形式、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文化福”“创意福”“展示福”和“合作福”贴画,统计并评选出“最优个人奖”“最具创意奖”“最佳展示奖”和“最佳团队奖”。
(2)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小学英语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还能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改进教学。本单元授课教师设计了一本《我的成长手册》,用来评价学生每课时的课堂表现,同时也能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轨迹。《我的成长手册》由单元六课时的评价组成,以第3课时的评价为例(见图2),学生在课前需要认真预览其中的四项评价内容,根据同伴在课堂中完成不同学习活动的表现,通过自评与互评后,可得对应“福”字贴画,在清晰的目标导向下,学生积极完成课堂任务,努力达成本单元集“福”字目标,为单元最终评选做准备,从而实现以评促学。
(3)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应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设计作业,发挥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教育部,2022)。在针对各课时的作业评价中,教师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分别是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综合实践类。仍然以第3课时为例,本课时复习巩固类作业为同伴互相口头介绍1—3个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寓意,旨在回顾所学,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为自评与同伴互评,可集得“文化福”一枚。拓展类作业为以文字形式介绍自己欢度春节的难忘时光,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以书面评语和集体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可集“文化福”。综合实践类作业为各小组根据分工,开始制作春节礼盒,以多种方式展示春节元素,介绍春节信息及其文化内涵。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及能力水平完成任务,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学习的主动性,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各小组集“全家福”。教师通过作业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并诊断学生学习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教师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课时教学活动,保证课时任务的有效落实。以第3课时为例,本课是学生明确小组分工,开展春节礼盒制作的关键课时。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图片中的相关春节元素,激活已知。然后,学生通过观看课文视频和朗读对话,获取与梳理春节祝福语及相关庆祝活动等关于春节习俗的语言知识。最后,教师创设Lingling与Mike和Sara看春晚、吃饺子、一同倒计时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更多春节习俗,师生通过共建板书,概括并整合春节的食物、装饰物、庆祝活动、祝福语等结构化知识,为学生制作春节礼盒提供内容参考。
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教师通过播放原创春节视频,补充更多春节习俗,如贴春联、给红包等,并介绍相关的文化寓意。学生借助课堂任务单,对所获取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加以描述与阐释。同时,教师通过展示手绘的翻翻书、语音贺卡、彩泥捏的红包等多模态形式的作品,为学生运用不同方式创作春节礼盒提供灵感。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学生依托“Lingling与Mike和Sara交流春节文化”的情境,通过小组形式开展表演与汇报,帮助学生深化春节文化的相关表达,为最后向外教介绍春节礼盒提供语言支持。最后,各小组在讨论中确定了本组春节礼盒展现形式与内容,明确成员分工,以便有效开展单元大任务。
在整个单元设计中,教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读语篇,梳理主题内容,规划单元整体框架,让整个单元的学习有主线,任务有层级,内容有递进,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清晰定位文化育人目标,多元评价文化育人效果,有效落实文化育人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坚定了文化自信。
在逆向设计视域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师应始终以单元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线,从预期目标的确定到评价任务的落实,最后到各课时活动的设计,应充分发挥目标导向和评价促学促教的作用,实现目标、评价和活动的一致性。
*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一般课题“逆向设计视域下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DDB233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威金斯, 麦克泰格.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 闫寒冰, 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常娥 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李洋 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贾军 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理论基础坚实,目标定位准确:案例开篇即明确了理论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英语课程目标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作者对当前英语教学政策理解深刻,教育方向精准,这奠定了整个案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整合教材,逆向设计:案例详细阐述了Unit 7 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节日文化,特别是中西节日的对比,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作者通过详细的课程分析将单元内容进行了重构,制定了旨在凸显文化育人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明确每一个课时教学目标达成所依托的语篇教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四个课时的不同侧重点,展现了一种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架构,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本案例采用的逆向设计路径,首先确立了清晰的学习目标,接着围绕目标制定了评价方案,最后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确保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这种方法避免了教学过程的盲目性,使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情分析精准,体现人文关怀:基于学生实际,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人文关怀。作者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细致分析,既认识到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对节日话题的兴趣,也敏锐捕捉到了学生可能遇到的挑战,特别是在理解和表达节日文化深层次含义方面的不足。这种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有助于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宜的支持和发展。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整个案例设计突出了评价的作用,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不仅监测了学生的学习进展,也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与评价的良性互动。这种“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理念,符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案例在理论、内容、学情、设计与评价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亮点,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闫建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