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德育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关注美育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两者结合可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美育可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依托德育规范审美行为,可提升其审美情操,这对内化道德规范、形成健全行为准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瑞景小学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的精神,积极强化美育功能,并力求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协同效应,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系统构建,确立美育与德育融合育人方向。学校的融合育人实践主要从两个方向着力。一是依托传统节日,确保纵向连续性。我国传统节日与节气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具有滋养人心的作用。按照新课标精神,德育课程应以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学校每月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育人活动,旨在传承文化,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特长发展,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具体措施包括:组织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节日文化内涵;开展以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强化其道德观念;通过舞蹈、音乐等美育形式进行节日教育,提升其艺术修养;安排手工制作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组织参观展览和专项讲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二是丰富活动类型,进行横向扩展。学校在特定时间段内设计多样化主题活动,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教育。如春季的读书节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民族文艺展演”和“节气雅韵艺术展”旨在增强学生参与舞蹈、音乐等美育活动的意愿。夏季的“山谷音乐会”则会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美景中展示才艺,激发他们对艺术展演的热情,而筹备音乐会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得以体验艺术与自然的融合,感受生态之美、同伴之情和艺术的魅力。这些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观念,构建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全时空学习场域,育人自然发生。学校致力于构建全时空学习场域,力图将美育与德育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全天候的浸润式场景化学习环境,使美育和德育得以自然发生。清晨,学生在阳光下诵读经典诗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拓宽视野、启迪智慧。课间,古琴名曲在校园回荡,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放松身心,同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午后,红领巾广播站播放优秀文艺节目,讲述道德典故,等等。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课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布艺手工、合唱、剪纸、舞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特长的平台,同时通过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奉献意识。通过在校期间的全时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力和人文素养,还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少年,整体提升了学校教育质量。
多维评价体系,注重动态发展。学校构建融合美育与德育的多维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其道德品质、智力发展、体育表现、艺术修养、劳动实践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动态发展。通过详细记录学生参与德育与美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如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艺术节表演等,对他们进行个性化评价,帮助他们发现并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全面发展。评价中涉及的方式多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同时,设置了“美德少年”“才艺少年”“雅趣少年”等称号,集齐六个以上称号的学生将被授予学校最高荣誉“博雅十优学子”。此外,学校综合考虑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如发布“瑞优币”“少年章”,获奖学生可将上述奖励用于在校园广播站点播歌曲、购买“春华秋实节”中的手工物品等。另外,优秀学生形成的模范效应,能带动其他学生共同成长,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