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时期设立路县至今,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拥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可作为学校教育的生动素材,有助于学校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满足新课标对实践育人的需求、弥补乡村小学的资源不足。潞城镇中心小学据此提出“走向自然,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亲近生活,经由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全面发展。
深入调研,梳理资源成体系。学校为贯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意见》的指导精神,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文化五大方面系统梳理潞城镇内的教育资源,并编制了翔实的资源统计表。随后,将其整合编入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图表。由此,学校确立了教育主题、构建了教育专题、形成了教育纲要,并编写了潞城文化教育读本,为推动综合实践奠定了基础。
研学宣讲,红色课堂育品格。潞城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包括周文彬烈士塑像广场、潞城党建公园、大运河红色精神谱系展馆等,这些地方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校结合红色文化研学纲要,实施“行前阅读+自主研学+实地体验+讲解打卡+创意展示”教学模式,努力构建生动的红色课堂,深化红色教育内涵,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如通过“多校联合”的形式,在周文彬塑像广场举办系列活动,举办少先队入队仪式、宣讲烈士事迹等,打造了经典红色文化课程;在潞城党建公园,学生们实地考察、撰写宣讲词并参与公益宣讲;大运河红色精神谱系展馆则成为学生展示自创诗歌、宣讲运河故事、研习建党精神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全面研学、积极讲述潞城镇红色历史故事,成为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实践探究,生态课堂强意识。学校依托镇上的森林公园、林场及药艺公园等资源,强化对学生的生态教育。结合通州教委组织的“运河小林长”活动,开展种植树木、认养树木、调查生物多样性等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内种植彩椒、药草、蔬果等,结合落叶创意课程和插花课程,提升其环保意识和审美能力。此外,学校与潞城镇文明银行、中华环保基金会合作,教授学生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组织其针对周边社区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成果。同时,与气象、地震部门合作开发课程,鼓励学生普及相关知识。通过上述措施,将学生培养为保护环境的使者,共创美好绿色家园。
内外融合,劳动课堂筑未来。学校利用潞城镇的产业基地资源,推行“内外融合”的劳动教育。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实地探访白玉豆腐厂、蒙牛乳业、佳合产业基地等,了解各行业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组织他们参与校内的劳动体验活动,如植物扎染、蔬菜种植,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体验乐趣。学校还举办“劳动嘉年华”等活动,将基地课程转化为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创新性地开发跨学科木工课程,结合数学、劳动技能与美术知识,让学生制作观景台木制模型。在寒假期间,学校还鼓励学生学习花馍的制作方法,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些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文化传承,非遗课堂强人文。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我们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带领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在非遗课堂上,传承人不仅教授技艺,还安排了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剪纸、高跷、运河号子和彩色泥塑等项目。例如,卜落垡剪纸传承人将大运河的美景融入剪纸教学;运河号子传承人则带领学生了解运河号子的历史和相关知识,并在共同演绎中体验号子的魅力。2024年,我们还结合非遗与舞蹈艺术,创作了以剪纸、高跷等为主题的舞蹈作品,这些创新性的转化在公开展示中获得了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