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该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这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德育教育有清晰的认识,认清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秉承“以体促德”的理念,探索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意志品质。
发挥体育课堂的特色优势。上海市的小学体育是兴趣化教学,这为“以体促德”创造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在其他课堂中学习到的德育知识。比如设计一个“小小军人”情境,通过“队列站军姿”“军人守卫领土”等环节,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感受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体会语文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用亲身体验将爱国主义精神真正融于心底。
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学习的第一方法就是“模仿”。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之前体育教师都要进行“示范”。比如,在课堂的常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规范着装,上课穿运动鞋、运动装,那么教师就要以身作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愿意听教师说、看教师做,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就会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模仿教师积极完成相关训练。
发挥体育活动的独特作用。一是通过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促进团结协作。这类集体项目从单人技术学习到多人协作技巧练习再到多人比赛,随着课次的增加,学生逐渐学会信任同伴,与同伴的默契与日俱增。面对不同的比赛要考虑采取不同战术,团队协作、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类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想着“我要为队伍拿下这一分”,学生发挥得更加出色,这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班级凝聚力。二是通过自然地形跑等耐久类项目磨炼坚强意志。这类练习耐力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坚持不懈,不断激励自己、超越自己,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终点。跑步基本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从一开始的各种姿势起跑到站立式起跑再到蹲踞式起跑,让学生在适当的年龄段学习适合的技能。随着技能的精进,经过无数次的努力与坚持,学生感受到呼吸变得均匀有力,步伐愈发稳健,他们能够通过用时的减少体会奋力进取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强和勇往直前。2分钟的自然地形跑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很难单独完成的。而在体育课堂上,有学生之间良性的竞争氛围,加上教师的声声鼓励,这让以前难以单独跑完全程的学生能够坚持下来,最后成功跨过终点线。这就是体育活动的魅力所在,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超越自己,顽强拼搏。三是通过竞技项目培养果敢、积极向上的品质。体育比赛有输有赢,第一次输了,调整后第二次可能就赢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他们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良好品德。
结合组织教法促进德育教育。体育课堂中适当的组织教法能促进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体育课堂中组织教法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通过课堂常规约束、队列队形练习等,培养学生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看着周围同学动作整齐划一、干净利落,也会激励自己把动作做到位,不给班级拖后腿,提高集体荣誉感。
此外,教学评价在体育课堂中也是很好的德育促进手段,一线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其功效,提升德育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