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美术+”,绘出跨学科新图景

2024-12-25 00:00:00王玉英
教育家 2024年46期

自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美育”概念至今,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它的实现方式由分科逐渐转向学科综合。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跨学科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也为高质量的美育提供了新方向。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强调审美认识的整体性,这启发了笔者的美育研究。“美术+”跨学科课程正是基于美术学科的高普及度和接受度,实现美育知识的跨学科迁移。例如,在教授“黄金分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美术视角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之美,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此外,“美术+”跨学科课程在深度、广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它凭借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导向,能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实现审美迁移,构建综合知识体系,甚至丰富人生意义。

本文旨在结合“美术+”学科课程设计经验,探究指向学科综合的美育策略。笔者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明确美育宗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增强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需借助媒介,将抽象的美育理念传递给学生,而美术学科是首选载体。若将它与其他学科融合,则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徐悲鸿的三幅《愚公移山》为例,学生通过对比国画与油画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能感受到不同绘画材料带来的迥异的视觉美感。可以说,此时美育处于美术学科内的初级阶段。要想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美育,应结合语文学科中的愚公移山故事,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受其中的精神文化之美,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联动。进一步地,可引导学生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及徐悲鸿的生平,帮助他们跳出作品本身理解艺术内涵。经历从美育到德育再回归美育的过程,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艺术作品能够将抽象的“美”视觉化,但更高追求的美育要求教师跨越艺术形式,借助其他学科力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审美迁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这不仅能丰富美育内涵,也能拓宽美育边界。

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系统接受美育前后的不同人生经历,使得美育对他们的影响各不相同。先前的经历为美育奠定了基础,而后续的经历则能反映出美育实践影响的深度和持久性。也就是说,人的审美判断根植于对世界的认知,而学生主要通过接受教育来构建这一认知框架。因此,各个学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审美观产生影响。“美术+”跨学科课程实践,可以凭借其学科综合的优势,深化美育影响,帮助学生在长远的人生旅途中成长为能够敏锐地感受美、创造美,具备多元审美内涵的人。

实际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活动,是对艺术家“改造后”的美进行再认识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积累审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观逐渐完善,最终发展为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意味着美育要从外在的“他育”过渡至内在的“自育”,使学生主动探索美、追求美,而这势必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积极促进多元审美发展,激发学生的多学科创新思维。在实施“美术+”跨学科课程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多元审美,以此反哺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融合多学科思维与艺术创作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识别各学科间的共通性,实现知识间的跨域迁移。这种逐渐养成的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习惯,将有助于他们在面对现实困难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